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06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docx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档案编号: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钟爱雨

指导教师:

房艳刚教授

学科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学号:

0909********

学习中心:

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1年05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钟爱雨日    期:

 2011 年 05月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钟爱雨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2011 年 05月日    期:

    年  月

论文作者信息:

工作单位:

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学

联系:

通讯地址:

邮编:

_

注:

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摘要

河源市是粤北山区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河源面临着珠三角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省政府大力开发东西两翼以及重点扶持粤北山区这一大好契机,所以河源市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本文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出发,并运用经济区位商和区域经济发展静态时间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河源市的经济现状,归纳出河源市工业的带状分布,并以此综合分析了河源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的底子薄缺乏主导产业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河源市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园经济和旅游业等经济发展措施,促进河源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河源市,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持续发展

 

 

前言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农场、矿场、工厂、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

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1]

 

一、论文研究概述

(一)研究现状

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人们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经济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现代经济地理从19世纪杜能农业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得出了同心圆结构的六大圈层)和20世纪初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到现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交通和产业等的研究。

研究的地域范围大到全球性课题,小到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研究,也有针对某一部位或者某一产业的。

那么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这是经济地理学一个比较常见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人研究,研究比较多的是地区的定位、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等等,比如:

世界主要国家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天津港口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问题再研究。

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数有很多,比如说他所处的区位、原材料、能源、环境、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等等。

这些因子都能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定位,并且不同因子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攀枝花因铁矿建立的“钢城”,深圳因政策崛起的特区城市等等。

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些因子考虑进去。

[2]

河源市是广东省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在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技术、人才等欠缺的条件下,加上有利的发展时机与政策,就形成了河源市这样一个比较落后但是又发展迅速的小城市。

河源市没有比较完善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所以一直以来对于河源市的经济发展的学术性研究很少,基本上都是一些政府部门比如统计局的分析报告。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经历过世界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特别是中国的经济,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在广东省内,2010年生产总值达45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是2005年22557亿元的2倍,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

人均生产总值达46821元,折合近7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在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以湛江汕头为主的东西两翼稳步增长,而清远、河源市等北部山区,则呈现增长迅速的态势,成为广东省一个新的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地区。

从河源市实际情况来说,从2000年开始河源市经济发展加快,综合竞争力不断增长。

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河源综合增长竞争力与清远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并列全国第一。

目前,河源市将迎来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振兴东西北规划”,从政策、机制、市场、产业等方面为河源市加快发展、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河惠高速、河梅高速、粤赣高速公路的贯通,改善了河源市的区域环境,进一步扩展了河源市的发展空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政府、公众了解河源市的发展现状及河源市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对河源市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参考了大量的论文、文献和书籍,总结经济论文的特点和方法,根据河源市的实际情况,对河源市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选择的问题上,本文将采取图、文、表等多种元素结合的方法,运用经济地理的多种计算方法,用区域经济区位商分析了河源市在全省的发展水平,用区域经济发展静态时间差分析了河源市与全省和各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等等,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分析河源市的经济的特点,找出问题的原因并论述和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本文选用的大量数据和资料来源于2000—2010年《河源市统计年鉴》、《河源市统计月报》、各种政府文件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河源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一)、河源市区域概况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

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4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

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47分,。

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河源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58.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83.99万人,农业人口274.4万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

100(女性为100)。

全年人口出生率27‰‰‰。

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河梅高速、粤赣高速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终,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河源市已经渐渐融入珠江三角洲2小时城市圈。

图1河源市在广东省的位置

(二)、河源市的自然资源

河源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市内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景色迷人,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渡假休闲地。

河源市碧水青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活立木储蓄量达3650万立方米,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种类200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植物种类近千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山竹、经济林、花草、中草药等五大类,其中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香樟等。

土特产丰富,著名品种有猕猴桃、春甜桔、板栗、香菇、火蒜、桂花鱼、三黄鸡等;河源市空气清新,监测数据表明,河源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继续保持优级水平;河源市水质好,境内最大的水库——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水域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进库水量达60多亿立方米,库容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源,为香港、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2000多万的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

河源市有丰富的地热矿源,河源被誉为“粤东宝库”,矿产资源点多面广,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铁矿、稀土矿、萤石矿等矿产储量均居广东省首位。

广东大顶铁矿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

此外,铅锌矿、铜矿、钨矿、瓷土矿的储量也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巨大;河源市还是著名的恐龙之乡,拥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遗址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恐龙基地,恐龙蛋化石馆藏量为世界一最。

综合来说,河源市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矿产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却并没有促进河源市经济的腾飞,反而形成了一种守着金山银山找饭吃的局面。

[3]

(三)、河源市的经济

河源市自1987年建市以来,致力于经济建设,特别是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强化“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方针,利用有利的环境有利的政策,在积极保护环境的同时,狠抓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污染少,效益高的企业,使得河源市的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工业所占比例也由2000年24.1%,上升到2010年的55.2%,带动了整个河源市经济的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

1、河源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

2010年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4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6.5%;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

52.0:

34.9调整为13.0:

55.2:

31.8,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5%,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15985元,增长10.9%。

河源经济增长之快,增幅之多(图2)在河源市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在整个广东省也是极为罕见的。

图2河源市1988~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二是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比上年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523元,比上年增长10.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42:

1缩小至2010年的2.39:

1。

自2000年以来,河源市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2、河源市的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9%。

其中:

农业产值62.23亿元,比上年增长5.3%;林业产值4.95亿元,增长7.8%;牧业产值26.01亿元,增长8.7%;渔业产值3.63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23亿元,增长6.5%。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2.39万吨,比上年增加4.64万吨,增长5.3%,其中稻谷81.83万吨,增长5.1%。

肉类总产量12.25万吨,增长8.1%。

生猪出栏104.67万头,增长10.8%;生猪存栏97.23万头,增长20.5%。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05万吨,增长9.5%。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1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16.47公顷,增加64.9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0万公顷,增加40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88万公顷,增加1596公顷。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20家,本年新增24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2家和15家。

辐射带动农户20.3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

3、河源市的工业

河源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中发展,形成了有河源特色的以“一区六园”为主的工业园体系,(“一区六园”一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六园分别是源城工业园、东源工业园、紫金工业园、龙川工业园、和平工业园、连平工业园)。

2010年全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投产企业252个,完成工业增加值126.21亿元,实现入库税收8.48亿元。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79亿元,增长23.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1.5%。

(图3)

图31988-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河源市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各工业园区,七大工业园区(“一区六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源城工业园分布在市区源城区的南部郊区,其余五个工业园区则分布在各县的郊区中。

其中在沿东江流域中,特别是从龙川到紫金古竹镇段,分布着包括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源城工业园、东源工业园、龙川工业园为主的大工业园区,还包括东源县仙塘工业园、徐洞工业园、紫金县东江巨龙工业园、龙川县宝塘工业园、宝龙工业园、宝通工业园等次一级的工业园区,从而形成了一条沿东江流域河源段的工业轴。

(如图4)

图4河源市工业的轴向分布

4、河源市的第三产业

2010年河源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51.71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88.1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1%。

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特别是旅游产业,河源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2007年成功举办河源市第四届客家文化旅游节,2010年成功举办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从而提升了河源市的旅游形象,加快旅游发展。

2010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065.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

实现旅游总收入4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已经成为河源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河源市区域经济区位商分析

所谓区域经济区位商,是指区域内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区的比重与该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区的比重之比值,即Q=S/P。

(1)

其中Q为区域经济区位商,S和P分别为该地区的GDP与人口总数在全区所占的比重,Q值越大,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越高;反之,说明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通过

(1)式计算,广东省平均水平以及21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区位商的计算结果如下(见表1)。

[2]

表1广东省各地级市区域经济区位商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全省平均

资料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2004~2010)

注: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04~2010)及有关资料的数据计算所得。

由表可以看出,2005年河源市Q值0.296,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处于全省的末位,到2007年河源市的Q值更是只有0.281,表明在2005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里河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在拉大,这与当年的发展速度落后于省平均水平是相符合的,但是自2007年以后,河源市的经济加速发展,河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Q值不断提高,提高的幅度也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Q值已提高到0.337,反映出河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与全省的水平逐渐拉近,但是由于受到本身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在2005年之前,河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长期居全省的末位。

2010年河源市的发展水平超过梅州、揭阳、汕尾,排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的第18位。

摆脱的长期以来后无追兵的尴尬局面。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河源市在广东省内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处于区域发展剃度中的底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五)、河源市区域经济发展静态时间差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静态时间差,是指某地区和所属区域就某年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作比较,以当年经济发展速度计算所差的年数,即

Tj=[ln(Q2/Q1)]/ln(1+a)

(2)

(2)式中,Tj为某地区与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在j年的时间差,Q1与Q2为区域经济区位商,a为相对于Q1区域的当年经济发展速度。

根据公式

(2)计算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静态时间差(见表2)。

[2]

表2广东省各地极市经济发展静态时间差

05年

时差/a

06年

时差/a

07年

时差/a

08年

时差/a

09年

时差/a

10年

时差/a

广州

6.964

6.994

6.405

6.667

7.774

6.742

深圳

7.604

7.280

6.163

6.773

7.398

6.698

珠海

7.340

7.026

5.070

6.062

5.984

4.886

汕头

-15.13

-6.508

-4.982

-4.255

-4.414

-4.594

佛山

4.498

4.431

3.637

4.032

3.750

4.028

韶关

-5.094

-5.222

-4.329

-4.323

-6.325

-4.269

河源

-10.060

-8.287

-7.497

-6.766

-5.132

-3.863

梅州

-10.988

-11.225

-8.872

-8.223

-13.554

-11.379

惠州

1.577

1.130

0.561

0.290

0.172

0.082

汕尾

-9.559

-9.671

-7.650

-6.983

-6.865

-7.023

东莞

1.106

1.513

1.882

2.332

2.557

2.622

中山

1.998

2.187

2.309

2.738

2.574

3.389

江门

1.322

0.283

-0.254

-0.584

-0.613

-0.476

阳江

-4.962

-4.740

-4.484

-4.311

-3.796

-4.051

湛江

-8.219

-8.516

-7.615

-7.436

-6.642

-6.253

茂名

-3.315

-3.489

-3.389

-3.181

-3.127

-3.499

肇庆

-6.010

-5.039

-4.904

-4.241

-4.049

-4.179

清远

-14.018

-10.068

-7.236

-5.133

-3.486

-2.751

潮州

-7.144

-6.180

-5.523

-5.645

-5.352

-5.188

揭阳

-21.312

-15.413

-12.323

-13.845

-9.660

-7.530

云浮

-14.580

-12.751

-8.527

-6.376

-6.717

-6.626

资料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2004~2010)。

注:

表中正值为超过数,表明领先全省平均水平多少年;表中负值为相差数,表明落后全省平均水平多少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5~2010年河源市的经济发展分别落后省平均水平:

10.06年、8.29年、7.497年、6.766年、5.132年、3.863年,高速增长的经济,使得河源市的经济发展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从2005年落后广州17年,到2010年只落后广州10.6年,增幅也仅次于清远市。

通过对河源市与全省的区域经济区位商和区域经济发展静态时间差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河源市在2005年以后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2010年以后以超过10%的超高速度增长,可以预见河源市正在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

 

三、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底子薄,经济落后

说到广东,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全国的龙头老大,但是在广东省的北部山区却相当落后,特别是河源市地区长期在广东处于“后无追兵”的落后地区。

近年来,河源市经济发展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的河源市高速增长的经济是建立在总量低的基础上,(参见表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河源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所占比重低,最低的2000年河源市的经济总量只有56.09亿,仅占全省的0.81%,就是最高的2010年经济总量也仅有亿,也仅占全省的1%左右,相当于同年广州的4.50%,深圳的%,由此可见,河源市的经济总量小、底子薄。

从上面我们对区域经济区位商的计算也可以看出,河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与珠江三角洲的差距就更大了。

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到,河源市的经济总体来说总量低、底子薄,经济还相对落后。

[6]

表3河源市的经济指标在全省以及山区市的比重

河源市的经济指标

95年

00年

09年

10年

生产总值(亿元)

占全省比重

0.95%

0.81%

%

1.05%

人均生产总值(元)

2323

3826

14325

15985

山区平均水平的

60.65%

70.89%

%

91%

全省平均水平的

28.58%

30.04%

3%

34.02%

地方财政(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