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43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docx

心电图学课件1关于电生理知识与心电图

山羊另类心电图知识讲义

广西医科大学三附院心电图室陈有昌陈汉华刘宇田陈艳芬

第一部分心电图诊断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本讲义第一部分主要使学员掌握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知识、心电形成原理、基本操作要求、熟识心电图P-QRS-T波的命名、测量,常见心电图的图像诊断基础知识,为如何诊断心电图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心电图的起源与概述,心肌细胞电生理知识,心电向量基本知识、心电图二次成像原理,心电图电极安装及操作要求,心电图P-QRS-T波的命名、测量, 正常或异常电轴偏移,正常或异常QRS波形态、时限、电压,正常或异常Q波,ST段抬高或压低,正常或异常T波、U波等图像。

教学重点为:

P、QRS、T、U波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的,以及异常图像的诊断与临床意义。

 

  前言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临床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

12导联心电图已经成为各级医院及门诊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危重病人,特别是急诊的内科危重病人首先要做心电图,然后再做其他检查与处理,个别病人还需要连续的心电监护,目的是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与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以防误诊误治,保证病人手术、特殊检查、治疗与用药安全。

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好心电图这门知识。

本讲义通过大量图片用直叙式解释常见心电图诊断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电图的起源与概述

什么是心电图?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

这种电激动除了使心肌除极、复极产生动作电位外,还会传布全身,使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随着心动周期变化出现不同的电位差。

通过心电图机把位于体表随着心动周期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电位差连续描记得出的一条曲线,就是心电图。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发生的电激动就是心肌的周期性的除极与复极所产生的微弱电流----生物电,没有心肌的周期性除极与复极变化,就没有电激动,也就没有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更不会有心电图。

所以心电图医师需要掌握有关心肌的电生理知识,这样才能掌握心电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下面就心肌除极、复极、心电向量及心电图二次成像有关知识逐一进行介绍。

一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知识

(一)电偶概念

电偶的概念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就组成的一个电偶,电偶的方向指向电源侧,即所谓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有电偶存在,自然会形成电场。

单个电偶可以形成电场,多个电偶也可以组成电场,如心肌细胞内外的电场就不止一个电偶。

人体任何部位都存在着电场,所以体表任何两点间都存在着电位差。

如下面示意图。

图1-1电源电穴与电流方向示意图

心肌细胞的电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由心肌细胞内、外离子活动表现出来。

细胞内的阳离子主要是K+离子,其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

阴离子主要为有机物离子。

细胞外的阳离子主要为Na+离子,其浓度为细胞内液的15~20倍;Ca++为细胞内的20000倍;阴离子主要为CL-。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尽管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却不能随意进出。

除了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大小影响外,还受细胞内外电场电荷的相互影响。

只有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各种离子才相对明显的跨膜流动,造成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二)心肌除极与复极过程

1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是受条件限制的,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加上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显著大(高约30倍),所以钾离子可以随浓度梯度大的细胞内流出细胞外,也可以随电梯度(外正内负),被负离子相吸进入细胞内。

但由于钾离子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大量外出,细胞内正负电荷就会失去平衡,所以细胞内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或大分子有机物质就会吸引着带正电的钾离子回到细胞内或在细胞膜表面,当达到浓度梯度与电梯度的平行时,细胞膜外均匀分布一层钾离子的。

这样在细胞膜外就会保持着带正电荷状态,细胞膜内侧保持带负电荷状态,这种正负电荷稳定的分布在细胞内外,形成的包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极化状态。

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

静息膜电位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约为-90mV。

图1-2静息电位示意图

如图所示:

在静息电位时,正常心肌细胞表面都带正电荷,细胞膜内带负电荷,一个心肌细胞可以由很多电偶组成,但细胞膜外任何两点间所带的正电荷是一样的,所以细胞膜表面任何两点间及细胞与细胞间是没有电位差的,也就没有形成电偶。

这就是形成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基础。

2心肌细胞除极化心肌细胞的极化膜某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如来自窦房结的电激动或病变部位细胞的电激动,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发生改变,大量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结果细胞膜内电位迅速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膜外则逐渐变成负电位,即产生细胞膜内外电偶极性逆转或叫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产生的电位变化过程称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这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为内正外负的过程称除极化过程。

心脏是由很多心肌纤维组成,而心肌纤维又是由一系列心肌细胞组成。

除极时,心肌细胞一端受刺激发生除极,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极化状态暂时消失,已除极与未除极的心肌细胞外膜间出现电位差,也形成电偶。

刚除极的一端细胞膜外带负电荷,为电穴,而尚未除极到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为电源。

在此瞬间,作为电源的尚未除极部分细胞膜由于受到相邻除极电流刺激而除极,表面又失去阳离子,成为更前方尚未除极的细胞的电穴。

如此进行下去,除极部位向尚未除极部位迅速移动,电源在前,电穴在后,电偶移动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同,一直扩展到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除极完为止。

这样用微电流计分别在心肌两端记录除极过程的电位差,面对除极方向的探查电极记录的一个正向的波,背离除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得一个负向波(见附图1-3B、C)。

除极化结束,未复极化前,心肌细胞膜外均带负电荷(图1-3C),细胞膜任何两点间电位差也为0电位。

相邻心肌细胞都经历同样过程,所以相邻心肌细胞间的电位差也是0电位。

图1-3细胞除极过程及电位变化示意图1

3心肌细胞复极化除极化后,随着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细胞内的正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膜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复极化过程,心肌细胞复极完毕后,又恢复静息电位,细胞的动作电位消失(附图1-4D、E)。

图1-4细胞复极过程及电位变化示意图

复极化时,细胞膜外也有电偶和电位形成,电偶移动方向与复极方向相反。

用微电流计分别在心肌两端记录复极过程的电位差,面对复极方向的探查电极记录的一个稍低平的负向的波,背离复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得一个稍低平的正向波(见附图1-4D、E)。

复极化完毕,细胞膜表面又恢复到除极前的静息状态,心肌细胞间也无电位差,无电偶形成。

4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生除极和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分为去极化的0相和复极化的1、2和3相,4相为静息期。

0相(去极化期);

【1】相(早期快速复极相):

【2】相(平台期):

【3】相(快速复极末相):

【4】相(静息相):

4相的开始相当于复极过程完毕,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

图1-6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和离子活动示意图

这是一般书本上解释动作电位与离子活动相关联的示意图。

前面已经讲过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会依次发生去极化及复极化过程,即产生电偶和动作电位过程。

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条动作电位曲线来理解这个过程。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保持着带正电荷状态,细胞膜内带有负电荷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约-90mV。

【0】相,叫去极化相是由于细胞膜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Na+闸门快速开放,细胞外高浓度的带正电荷的Na+离子沿着浓度梯度快速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富余的负电荷(阴极)不但突然消失,而且出现逆转,正电荷超过负电荷,即所谓超射,使细胞内的电位到达0电位以上。

在上面这条动作电位曲线0电位线以上部分,就叫超射部分。

一般超射可以达到或接近+30mV。

随后进入复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一般分以下四个时相。

【1】相早期快速复极相紧随其后由于细胞外Cl-随之快速进入细胞内,使超射的阳离子被中和掉一部分,这便形成快速复极【1】相,或叫“早期快速复极相”。

在上面这条动作电位曲线升至最高点后快速回落这段曲线就是【1】相部分.。

【2】2相平台期【1】相后各种离子受到各自的闸门控制,保持进出相对平衡,形成一个相对平坦的平台期,即【2】时相期。

在这期主要是K+缓慢外出,而Ca+也缓慢进入细胞内,两者所带的电荷进出量几乎相等,所以膜内外的电位差在较长时间段内相对平衡。

在上面这条曲线标志2这段相对平坦,处于0电位上下部分就是【2】时相平台期

【3】相快速复极末相随后快钾离子通道开放,K+离子沿着浓度梯度迅速外出,使细胞内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浓度迅速降低,以致细胞内有恢复到-90度水平。

这就是快速复极末相【3】相。

又称复极相。

在上面这条曲线标志3这段电位快速降低到达-90mV水平这段曲线是快速复极末相【3】相

【4】相,即静息电位相此期,细胞膜内外,电位基本保持静息电位水平,但这时由于细胞内Na+、、、K+、Ca+并没有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要靠消耗能量(ATP),分别经Na+-Ca+泵、Na+-K+泵,把多余的Ca+与Na+离子泵出细胞外,K+吸回细胞内,最后达到静息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平衡水平。

迎接下一次正常的激动过程。

前面说过没有心肌的周期性除极与复极变化,就没有电激动,更不会有心电图。

心电图与心肌除极与复极有什么关系呢?

图1-7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与心电图对应关系:

一般都认为0相与I相相当QRS时间,2相与ST段对应,3相与T波对应,4相相当T-P段。

(三)心脏的电生理特征

大家在学习生理学是就知道心肌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电生理特性。

这些生理特征是否正常,与一个人的生命体征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心电图(包括心内心电图)是反映心脏这些电生理特征是否正常最重要手段。

故心电图成为了心血管病无创性检查最常用手段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下面就简单介绍心脏的这些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都有按照自身的频率自动产生动作电位,即自发地、规律地产生兴奋,简称自律性。

在心脏传导系统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正常每分钟约60~100次。

房室结次之,约40~60次/分。

房室结以下部位自律性最低,约20~40次/分。

窦房结产生的频率最高,因此称为第一级(最高)起搏点,房室结产生的自律性较窦房结弱,故称为第二级起搏点。

其它束支及浦肯野氏纤维,称为第三级起搏点。

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发出的激动抑制了其它节律点激动的形成,无法体现出其它低位起搏点的自律性,所以窦房结的节律自然成为心脏的主导节律。

如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阻滞,则房室结或其它低级节律点就会替代窦房结节律,产生异位节律,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此外,一些平时正常的心肌组织,可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产生自律性,或影响正常兴奋的传导,或出现单向阻滞等,从而发生各种起源、传导异常的早搏、逸搏、节律混乱、传导阻滞或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目前认为可产生异位节律的部位已不限于传导系统及心房心室肌,某些大血管根部心肌等也会产生自律性,如部分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的异位节律源来自肺静脉根部组织(所谓肌袖),在该处作射频消溶可使反复发作的房颤、房速转复而痊愈。

2、兴奋性

心脏(心肌)的兴奋性是指心脏受到刺激后能发生电生理变化和机械性收缩的特性,也叫应激性。

其特点是当刺激达到兴奋阈值以上时,不论刺激大小,其心肌收缩都是最大的。

心肌接受刺激时,心肌产生兴奋而收缩。

其心肌兴奋时一般呈周期性,一次兴奋至下次心肌兴奋这个心动周期内心肌的兴奋性是不同的,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反应期与不应期(反拗期)。

反应期可表现为兴奋扩布、肌肉的收缩。

不应期一般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是指心肌去极化动作电位从0相至-55mV这段时间,在此期内细胞膜钠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心肌对任何刺激都不能发生反应;相对不应期是指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终止到复极化大部分完成,膜电位从-55mV到-80mV这段时间内,心肌对较强的刺激可以使心肌细胞膜除极化并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

但此期内跨膜电位较小,故其动作电位的【0】相去极化的速度与幅度均较正常低,兴奋传导速度较慢,同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也较短,不应期也短,容易发生传导阻滞与折返激动。

有效不应期是指从除极开始到复极化约-60ms的时间,包括绝对不应期与不能引起明显扩布性的局限性兴奋期。

心肌只在反应期与相对不应期才对刺激产生反应,在绝对不应期向相对不应期的过渡时期,即在T波顶峰前30ms,历时10-60ms,给予刺激或室性早搏落在此时期(R-ON-T)可引起心室颤动,故此期称为易颤期或易损期。

临床上进行电击复律时应避免落在易颤期上,以免引起心室颤动。

超常期是在复极化基本完成,膜电位由-80mV到-90mV这一段时间称为超常期或超常兴奋期。

在该期内膜电位更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比正常小,即兴奋性较高。

但此期间由于快钠通道尚未完全恢复,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速度和幅度较正常小,传导速度较正常慢。

超常期在体表心电图上相当T波末了U波的时间内。

3、传导性

心脏(心肌)的传导性是指心肌能将兴奋向近邻部位扩散的特征。

在传导系统中,各部位的传导能力也不一致,其中在房室结最弱,亦即兴奋在房室结内传导最慢,所以才使心室收缩总是慢于心房,心电图里表现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房室传导时间——P-R间期。

这样就能保证心房收缩把心房内的血液充分射入心室瞬间心室才出现心室收缩。

此外,任何心肌或传导纤维兴奋的传导均有双向性,只要激动所到之处处于反应期均可传导兴奋。

部分传导纤维,如房室结内双径路的慢径路及旁道等纤维由于其不应期长可出现单向阻滞,容易造成折返性心律失常。

4、收缩性

收缩性是心脏(心肌)对刺激发生收缩反应(机械收缩)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心肌的收缩能力大小与收缩开始时的心肌纤维长度,即与心脏舒张期的充盈度有关,充盈度增加,心肌纤维变长,收缩力强,即心肌的收缩力与心脏的充盈度成正比。

频率过快的心动过速,特别极快速型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收缩舒张或很不规则,或时程很短,心脏舒张期过短,充盈度减少,心肌纤维短,自然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脏射血会明显减少。

这就是这类患者血压低或出现昏厥的原因。

心肌的收缩性在心电图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

当有心电活动,而无心肌的机械收缩时称为电-机械分离--心脏骤停(电衰竭)的一种表现。

(四)心肌细胞电学改变与探查电极的关系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过程,就是细胞膜上一系列电偶的移动过程,由此产生了心肌电动力,形成心电向量。

心电向量的一般用箭头表示,前为正,后为负,向量的大小取决于箭头长度。

在除极化过程中用电流计可以记录到电位变化。

探查电极面向电源时电流计指针摆向正侧,记录纸上产生一个向上的波形,背向电源时电流计指针摆向负侧,记录纸上产生向下的波形。

探查电极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先正后负的双向波形。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因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

图1-8探查电极部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注意这个示意图及前面心肌细胞除极过程及复极过程电位变化示意图所解释的是指单个细胞除极、复极的过程。

而在具体心脏除极与复极的情况比较特殊,除极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除极进行,复极则认为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进行,故除极与复极方向相反了,但电流方向却变成一致了,由心内膜流向向心外膜,所以心电图的除极形成的QRS波主波方向与复极形成的T波的方向变成一致。

这就是正常心电图的QRS主波方向应该与T波方向一致的诊断依据所在。

心电图记录是多导联记录,除四肢电极外,还有胸部电极。

心电图的电极基本上围绕着心脏四周肢体及胸壁放置。

这样就存在着不同部位电极的电位强度与记录出的波形有一定差别,但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比性。

这就是心电图临床应用的基础。

体表不同部位电位强度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关系,同一个方向除极的细胞多,产生的除极的电流强度就大。

(二)电极位置与心肌细胞间距离呈反比,电极位置远离心肌,其电位差就小。

(三)电极方位与除极方向的角度呈反比,面对除极方向的探查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强度就大,而与除极方向有一定角度的部位的探查电极。

这个角度越大,电位就越小。

如下面图所示。

图1-9电位强度与波型与探查电极的关系

这里假定向量大小一致、除极方向固定情况下,不同部位的探查电极在记录同一次心室除极过程所形成不同波形。

正面对除极正前方的只有R波,其电压最高,其周边方位的面对除极方向的电极与除极方向夹角的角度越小R波电压越高,S波电压越低,背离除极方向且呈一定角度的部位的探查电极,角度越大,R波电压就越小,S波就越大。

这就是胸导联V1-V6导联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少的依据。

但是实际心电图中,由于电极位置与心肌细胞间距离呈反比,V6导联电极距离心脏比V4、V5导联远,故往往V6导联R波电压比V5、V4导联低。

(五)心电向量的概念

物理学上把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之为“向量”。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时,产生的电流,既有一定的强度,又有一定的方向性,故也属于向量,心电图学中称之为“心电向量”。

1、向量与综合向量:

每个心肌细胞激动时都可产生一个电偶向量,一定数量的心肌细胞所产生的电偶向量总和,称为综合心电向量。

当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时会产生叠加作用,方向相反会产生抵消作用(相减)。

当向量方向不同时,综合向量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将两个向量做为两个相邻的边,构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就是其综合向量的方向与大小。

如下图所示。

图1-10综合向量的概念

2、空间向量环心脏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激动的,每一瞬间都有很多很多指向四面八方的瞬间向量,在不同的平面上的瞬间向量均按平行四边形法则综合成某一瞬间的综合心电向量,不同瞬间综合向量的方向与量(电动力大小)都不同。

这样一来,整个心脏除极形成的瞬间向量综合起来,形成空间立体向量环。

这个环可以看成一个中空的不规则实体。

图1-11空间向量环与各平面向量环形成示意图

目前多数书都用类似这样的图表示空间向量环与各个面向量环的关系。

中间深黑色的环表示心脏除极形成的立体向量环。

其它三面的环分别是该环在额面、横面与右侧面的投影图。

注意中间深黑色的心电向量环并不是扭麻花样的环,原创者之所以画成扭转样环,与泪点运行不在一个平面上扭转有关。

额面向量环就是用平行光线从前往后照射这个环,并按照瞬间综合向量走向得出的影子;横面向量环就是用平行光线从上往下照射这个环,并按照瞬间综合向量走向得出的影子;右侧面向量环就是用平行光线从右侧方向左照射这个环,并按照瞬间综合向量走向得出的影子。

注意:

各面的投影不能理解为平行光线照射得出的向量体周边的影子!

而是按照瞬间综合向量走向得出的影子。

所以向量环就会出现扭曲、扭结现象与重叠现象。

心脏除极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的,心室除极时,室间隔左侧中1/3处的间隔肌先开始除极(室上传来的激动首先经间隔支激动该处肌),向右前及向心尖方向除极。

然后经左右束支分支来的激动到达左右室心内膜面蒲氏纤维网,使右左心室先后从心内膜向四周除极,也就是说这时的除极向量是指向四周的,其瞬间综合向量,则是综合这些向量得出的。

按运行顺序把各个瞬间综合向量的尖端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上述所说的空间立体向量环。

心室除极形成的向量环就是心室从室间隔开始除极,然后到心尖、左右室壁,最后到心底部除极所形成,下面讨论具体除极进行的步骤。

3、心室除极程序、QRS向量环的形成

在某个面上连接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综合向量尖端的轨迹所形成较大的环,称QRS向量环。

各瞬间向量的形成顺序(4个典型瞬间向量)如下:

1室间隔除极向量亦称Q向量或0.01s-0.02s向量。

心室的除极首先自室间隔中1/3左侧内膜下开始除极,除极方向自左朝向右向前方,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R波的升支,V5V6导联的q波。

图1-12室间隔除极向量

注意:

这里的示意图只用额面心脏切面示意图。

箭头所示的20ms时的瞬间向量(一般正常人除极开始15ms后的综合向量一定指向左前),是由很多很多室间隔最先除极的心肌自左向右前方除极的向量的综合。

标志有“+”的这弧型部分心肌就是心室最先除极处-细胞外由带负电荷转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心肌。

外面标志“-”的以外均为尚未除极的心肌。

2心尖部除极向量主要是反映心尖部及心尖相邻的左右室心肌除极所产生的综合向量,亦称0.02s-0.03s向量。

室间隔肌除极开始后,激动迅速扩散,而且右束支及左束支及其分支以及遍布于两侧心内膜下的浦氏纤维,迅速到达全部左、右心室的内膜面。

左右心室壁的除极方向是自心内膜面辐射状地向外膜面除极。

最先使右室间隔面、右室前壁和左室心尖部除极。

由于心尖部位指向左,左室面心肌厚,产生向量力大,瞬间除极综合向量方向朝向左前偏下,相当0.02s-0.03s的瞬间向量。

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R波的降支,V5导联的升支。

图1-13心尖部除极向量

这里看到空白的部分就是已经除极(细胞膜外带负电荷)部分心肌。

包括室间隔与心尖部及心尖附近的左右室心肌。

3左室游离壁除极向量亦称R向量。

此时,由于右心室壁较左心室壁薄,右心室壁的除极面便先到达外膜面,在0.02s~0.03s先后结束。

左室壁较厚,因而当右心室壁的绝大部分已除极后,还有相当大的部分左室壁还在进行着除极。

故在0.04s主要为左心室除极,此时由于无右心室除极向量对抗,左心室游离壁除极产生的最大向量,其方向并指向左后下。

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S波的最低点V5导联的R峰。

随着左室面除极心肌减少形成V5导联的R降支及S波升支的大部分。

图1-14左室游离壁除极向量

这份图显示除室间隔顶少部分与左室游离壁部分尚未除极外,其它部位心肌已经除极结束了。

4心室基底部除极向量亦称终末向量。

一般认为,左右心室的后底部与右心

室的肺动脉根部(椎体部)或室上嵴心肌是心室壁最后除极的部分。

即约0.06s以后左右心室基底部除极产生一个指向左后上方的小向量。

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S波与V5导联的R波的终末部分。

部分人心室基底部室上嵴除极可产生一个指向左前上的向量(一般书本上使用部分人心室基底部室上嵴除极延缓可产生一个指向左前上的向量),使V1导联,以至V2、V3产生一个终末r`或R`,与右束支阻滞混淆,特别在上1、2肋间R`可更高。

部分正常人(约1/5)V1导联并无r`,但在上1、2肋间可出现明显的R`波,属室上嵴除极产生。

下面图显示整个心室除极结束。

图1-15心室基底部除极向量

心室除极结束形成前面所说的立体向量环。

该向量环投影在额面、横面、右侧面,分别得出各面得向量环。

大家必需理解,这些向量环就是把各个瞬间除极向量的尖端连接起来所形成曲线图,所以在实际临床应用时习惯分出各个瞬间向量进行分析。

下面的就是在横面各瞬间平面向量连接起来得出的向量环。

图1-16瞬间综合向量与横面向量环

二心电图二次成像知识

心电图二次成像是心电图医师必须掌握的心电图基础知识,也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

前面讲的“心室除极、P、QRS、T向量环的形成”最后得出的各个面的向量环或向量图,这是第一次成像。

从向量图P、QRS、T向量环分别投影在额面与横面得出各个肢导联、胸导联心电图称第二次成像。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一般书本上的用来说明心电图的胸导联与肢导联二次成像示意图。

但多数书本没有在详细解析,这里分别以横面、额面向量环为例进行二次成像解析。

图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