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239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docx

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我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现状与对策

[作者:

唐玉凤黄如兰赵本纲    转贴自:

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

161    更新时间:

2008-1-13    文章录入:

admin]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教育方面也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特别是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其教育生活状况更令人担忧。

在农村贫困家庭,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思想观念的滞后,形成了特定的贫困文化,从而导致了农村贫困的代代相传。

要改变农村贫困的代代相传现象,关键是要改善农民教育状况,特别是要加强其子女的科学文化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否则,“三农”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社会也不可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1]。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贫困生的教育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分别抽样调查了湖南、云南、江苏、浙江四省部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状况。

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与经济状况

1.1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状况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扫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农村贫困家庭这一弱势群体中,还在继续产生新的文盲和半文盲。

据调查,在农村贫困家庭中,10—18岁学龄青少年中,小学、初中、高中的入学率分别只有95.1%、90.4%,、48.0%。

这说明,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薄弱环节,即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还有5%、10%左右的学龄人口没有入学,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未来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1.2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学习状况

       由于学校条件、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校学习期间,大多数贫困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据调查,成绩属于上等的占6.9%,中等的占17.1%,较差的占63.1%,还有1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

部分学生在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产生了厌学思想,萌发了辍学的想法

1.3农村贫困家庭收入及其子女的消费状况

       农村贫困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十分艰苦。

据调查,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如果按平均每个家庭4人计算,则每人年收入在500元以下。

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学校的生活清苦,有的住宿生每天只有几角钱的伙食开支,或者经常是在自家带点咸菜到学校搭餐,基本营养很难保障;有的学生为了节省住宿费,每天往返行走几十里路程上学;有的从未用过新书包、新文具盒等。

有50%的学生平均月开支在100元以下,其中除了购置必需的学习用品以外,只剩下很少的伙食费。

1.4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状况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偏僻落后的农村学校问题更为突出。

主要体现在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校舍破旧拥挤,实验条件缺乏,交通不方便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

相当多的学生对当前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表示不满意,认为上学耽误了时间,在学校不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2原因分析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改善。

但是,在贫困山区和部分特殊的农村家庭,其经济收入仍然增长缓慢,生活十分贫困。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

2005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其人均年纯收入在683元以下;低收入人口有4067万人,其人均年纯收入为944元[2];家庭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4.4%,部分多子女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

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很难直接惠及到贫困农民家庭。

这些家庭其温饱生活难以维系,送子女上学困难重重,学生很难安下心来很好地完成学业。

2.2农民思想观念滞后

       由于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部分农民“多子多福”、“早生儿女早享福”的陈腐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调查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家庭是多子女家庭,他们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不思进取、宿命论的价值理念,甘于贫穷和落后,认为送子女上学是浪费钱财,为了眼前利益让未成年的子女外出打工赚钱甚至放任自流,从而“制造”了一代又一代新的文盲或半文盲,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因素。

①结构性因素所致。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近年来还不到4%,其中投向农村义务教育的又不到其中的1/3,而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国同类人数的绝大多数,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紧缺,办学困难[3]。

②体制的因素所致。

当前农村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向是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重城镇教育轻农村教育,真正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比重很低,从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相对不足。

据统计,1995—2000年,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增长幅度分别为239.54%和156.88%,而义务教育的增长幅度只有72.69%,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增长幅度仅为50.49%[4]。

再者,根据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自筹教育经费渠道受限,且后劲不足。

这样使得农村教育条件很难改善,其教育质量也很难提高。

2.4农村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原因: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忽视知识的灵活性、实用性,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课堂内的理论灌输,忽视将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空洞、乏味,学习兴趣不浓;三是对学习困难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在部分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中,其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基本对策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此,必须从政府、体制、教育等多条途径入手。

3.1强化政府在农村教育中的管理职能,切实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而农村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方面。

要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必须使贫困农民及子女都有接受教育的良好机会,充分体现社会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增强他们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此,政府应该把做好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强化政府在农村教育中的管理职能,加速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一是要从法律制度上保证贫困家庭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要强化政府的监督功能,保证党和政府关于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

通过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置农村“双基”教育监督机构,对其资金和工作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对造成资金或工作没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制”;三是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建立“双基”教育保障机制。

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学校实验仪器、图书资料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等。

3.2建立和健全“一主多辅”的经费筹措机制,不断增加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紧张是限制农村教育发展、妥善解决农村贫困生问题的瓶颈因素。

农村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性质,从目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的义务教育应该建立和健全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多方支援为辅的经费筹措机制。

在政府财政拨款中,包括学校办学运行经费和学生免交的一切学杂费,部分特困学生的生活费等。

①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上述资金及时到位,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所有学龄贫困子女都能上学。

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教育经费自筹机制,通过农民“一事一议”等形式,调动农民出资办学的积极性,把出资办学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③基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动员社会多种力量出资办学,以弥补单纯由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种慈善机构、中外知名企业家等在贫困地区或贫困地区学校设立各种专项基金,增加他们的事业成就感和知名度。

例如,设立“农村教育优秀人才奖励基金”,以引进或稳定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设立“农村特困儿童教育扶持基金”,以解决部分特困学生因个人生活问题而辍学的问题;设立“农村教育阳光工程基金”,以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购置必须的教学设施等。

3.3加强教育与引导,更新农民的陈腐观念

       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理解“要脱贫必须先脱盲”的道理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从而在精神上告别愚昧、无知。

其次,要加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的示范推广力度,让贫困农民直接感受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增效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对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再次,树立先进的农户典型,营造一种“比学习,比致富”的良好氛围。

可以就近选择已经先富起来的先进典型农户,作为农村社区贫困农民宣传学习的样板,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其形式可以是请通过科学知识致富的农民介绍经验,交流体会、感想和具体做法;也可以邀请贫困农民到先进典型的农户家现场参观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贫困农民乐意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教育,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性品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文化”的代代相传。

3.4因材施教,切实关心农村贫困生的身心健康

       农村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自然会产生自卑感。

调查发现,在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中,贫困生明显多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而感到抬不起头;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学习成绩落后他人而自卑。

因此,学校和有关教师不能鄙视这些学生,应该要特别地关心和爱护他们。

一是引导他们正视困难,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在经济上给于一定的支持与援助,使他们顺利地渡过经济上的难关。

二是在学习上进行重点的辅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三是组织他们广泛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去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近一成[N].中国信息报,2006-04-03.

[3]国家教育部.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

20-23.

[4]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2-73.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农村弱势群体自救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编号:

04YBO97);湖南省教科院规划课题《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编号:

XLK03AZC003)。

作者简介:

唐玉凤(1957—),女,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管理;黄如兰(1982—),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管理。

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5-12-3015:

00:

00]    作者:

佚名    编辑:

studa9ngns

 摘要:

目前,贫困家庭子女面临着教育经费拮据、受教育程度低,教育期望与职业期望不高,并已经显现出失业率高和职业稳定性差等后果性问题,为此建议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和制度时,在观念上应建立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的理念,在行动上策划和发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方案。

  关键词:

贫困、青少年、教育救助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属于教育学、社会学和政策学交叉研究的范畴。

本研究认为在从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看,社会问题与需求的定义是制定社会政策的主要依据。

而问题和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指标,其影响因素除了客观层面的社会变迁外,也包括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主观层面的意识形态及理论取向。

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保护贫困家庭青少年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应当经常性研究“需要”,其意义在于这类研究一方面可以检视现有政策是否满足了贫困家庭青少年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问题/需求的变动修订政策和制定新政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其家庭贫困的鉴别使用了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标准,即政府核定的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中青少年。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青少年时期的受教育问题,所以结合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以就读小学高年级(四年级)为年龄上限,以完成大学教育年龄为下限,确定10岁至25岁的青少年为本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QuantitativeAnalysis)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发放结构式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

分别在北京、哈尔滨、济南、长沙、兰州、杭州、武汉、重庆、昆明、南宁10个城市各随机抽取一个区,并在抽中区民政局所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领取家庭(以下简称贫困家庭)的登记名单中,随机抽取75个有10至25岁的青少年的家庭,由青少年自行填答问卷。

为了与非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还在所抽中的区,随机抽取了35个有10至25岁青少年的普通家庭,也由青少年自行填答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其中低保家庭750份,普通家庭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28份,其中低保家庭青少年问卷718份,普通家庭青少年问卷310份,回收率分别为95.7%和88.5%,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参见表1.

  二、研究发现

  

(一)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低于普通家庭。

  各国学者的研究都显示,由于经济问题,贫困家庭子女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场所及充分的学习用品,甚至无力负担教育经费,而且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就学和升学的机会,同时经济匮乏也会影响子女的学业表现,因为贫困家庭的家长缺乏足够的财力让其子女参加那些涉及学业成就的补习、兴趣班及寒暑假的夏(冬)令营活动等。

  表1:

贫穷与普通家庭青少年样本基本构成

  本研究调查了教育费用支付方式、支出金额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约占93.7%)的普通家庭青少年教育经费由家庭支付,而贫困家庭中却有近三分之一(约28%)的青少年教育经费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或者向亲属借贷。

值得注意的是,能获得政府教育补贴的青少年只有7.6%,说明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措施在全国发展的很不平衡(参见表2)。

  表2:

青少年教育费用支付方式情况

  从教育费用的花费的情况的调查,我们把教育费用分为学杂费、课本费、校服、午餐、住宿、家教费和兴趣班费用7项,最后各项目加总综合,得到调查对象上个学期(2003年2月至7月)教育费用支出数目。

对结果分组统计显示,贫困家庭的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明显较低(参见表3)。

对比贫困家庭和普通家庭,上学期教育支出均值分别为1035元和1644元。

t=-4.762,P<0.05,差异显著。

  表3:

青少年一个学期教育费用的花费情况

  (2003年2月至7月)

  

(二)贫困家庭青少年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比例低于普通家庭。

  Mclanhan(1985)的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子女的辍学率高于非贫困家庭[1].而Mclanhan&Booth(1989)认为贫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也极有可能为了协助家庭的经济,或照顾更幼小的弟妹而辍学,这些未成年子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并非为了追求个人成就,而是为了家庭生存不得已的手段,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不高,所能得到的劳动报酬待遇并不高,且升迁的机会相当有限[2].因为就业能力低、经济状况不佳,将来择偶及可能限于相同情境的对象,而有可能组成另一个贫穷的家庭[3],上述的负面影响是由于家庭的低收入造成了两代间转移的结果。

因此贫困家庭的经济问题不仅是个立即性问题,也是个具有长远性影响的问题。

  从受教育程度看,调查统计结果都显示的贫困家庭青少年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比例低于比普通家庭。

以接受大专教育年龄一般为19岁来判断,调查对象年龄在19岁以上的青少年分别是贫困家庭组196人,占718人的27.3%,普通家庭组87人,占310人的28.1%,比例接近。

在此基础上,调查统计显示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青少年,贫困家庭有90人,在718人中占12.5%,在19岁以上的196人中占45.9%;普通家庭有58人,在310人中占18.9%,在19岁以上的87人占66.7%.两种统计结果都反映了贫困家庭少年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比例较低。

而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会导致青少年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报酬低,升职机会少,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后,低技术职位明显减少,无疑会给教育程度不高的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就业带来“雪上加霜”影响(参见表4)。

  表4:

贫穷与普通家庭青少年受教育状况

  (三)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学校的质量读学校的质量低于普通家庭。

  从就读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看,贫困家庭青少年所就读学校的质量低于普通家庭,从表7显示的就读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贫困家庭青少年近70%就读于教学质量一般的学校,只有20%多就读质量较好的学校。

而普通家庭中有40%多的青少年就读质量较好的学校,而只有不到3%的青少年就读质量较差的学校(参见表5)。

  表5:

青少年对就读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

  (四)贫困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教育成就和职业发展的期待低于普通家庭。

  美国学者的研究显示,接受社会福利救助的贫穷家庭儿童与普通家庭儿童比较显示,贫困家庭儿童有较低的学业成就、职业成就和较多的问题行为。

贫困家庭子女在学前和小学阶段,表现为较多的问题行为,较低的识字率,较高的学科不及格;而在青少年阶段表现为较早的性经验和较高的中途辍学率[4][5].

 在我们的研究中认为青少年对于未来所获得的学历的期望,代表了对学业成就的憧憬。

调查显示贫困家庭青少年较多希望(36.6%)将来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而普通家庭中有约(47.6%)希望获得硕士以上学历,反映了贫困家庭青少年对自己学业成就期望低于普通家庭。

而在职业发展方面,较大比例的贫困家庭青少年(44%)选择职业声望较高,收入稳定的公务员和教师类工薪阶层,而较大比例的普通家庭青少年选择职业声望和收入都较高的管理人员(35.7%)(参见表6、7)。

  (五)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失业状况明显高于普通家庭,职业稳定性及月平均收入明显低于普通家庭,这也反映了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及的实际成效低于普通家庭。

  在一些关于就业问题的研究显示,中等教育水准的人力资源(高中/职高),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已经没有优势,不能保证其家庭脱离贫穷的困境。

而家庭贫困也常使得贫困家庭子女中断继续教育的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但由于他们的教育水平不高,知识与技术补助,无法获得较高待遇的工作,所赚取的收入仅能补贴家用,对改善家庭贫困状况非常有限,丧失了继续就学的机会,虽然日后继续求学的机会还是存在的,但却要克服很多困难[6].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部分青少年已完成学业,作为新生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

数据显示开始工作的贫困家庭子女有107人,占718人中的14.9%,普通家庭有41人,占310人中的13.2%,贫困家庭子女投入工作的比例要略高于普通家庭,而其就业情况和职业稳定性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家庭青少年失业和无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家庭的同类青少年,职业稳定性却明显低于普通家庭。

而对其在2003年10月份的收入情况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贫困家庭子女的平均收入为477元,普通家庭子女则为958元,t=-3.458,P<0.05,差异显著。

这个结果直接反映了贫困家庭青少年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参见表8)。

  表8:

就业青少年的工作情况

  (六)青少年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评价、以及对教育救助政策的了解方面,两类家庭和普通家庭差异不显著。

  表9所反映的是青少年对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价,两类家庭的差异不显著。

  表9:

青少年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

  从对教育救助政策的了解看,问卷就我国现有减免学费、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教育贷款等四项政策措施,分别询问调查对象对其了解程度。

统计结果显示,贫困家庭青少年组718个调查对象中,有156人,占21.7%,对各项教育救助政策都不了解。

而对教育救助政策的不了解,也使他们不懂得争取政策支持,缓解家庭教育支出的压力。

从表10中的数据各项政策对比图中,可以看出贫困家庭青少年对减免学费政策的了解多于普通家庭青少年,但对其余三项政策的了解程度都不及普通家庭青少年。

另一方面,普通家庭青少年中26.4%的人了解奖学金制度,比其他三项政策都多,可能在于其中学业优秀者较多,获得过各类奖学金的鼓励。

  三、政策建议

  

(一)从观念上,从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观点出发,发展教育救助政策和制度。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教育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如果缺乏教育,个人和国家都不能有效应对以高技术为取向的经济环境变迁。

另一方面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不同,高品质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而对教育的投资也会在许多年后才能够显现效益[7].

  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是自由竞争的,人力资本不足的个人,因为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往往会削弱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其工作报酬偏低。

由于工作所的不足,个人及其家庭沦入贫困而依赖社会救助的可能性因此增高。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逻辑,有关“扫贫”的福利政策,应以提升贫困家庭个人的人力资本为主轴,提供经济支援和医疗补助等现金支持,职业训练或就业辅导的服务支持,来补充(supplement)贫困家庭的收入不足,并增进(promote)家庭中个人的人力资本,以衍生较高的工作所得收入[8],促进其逃脱贫穷,走向经济自立。

可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贫困家庭青少年“脱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青少年的人力资本如学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