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236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下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下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下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下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诗歌赏析.docx

《九下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诗歌赏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诗歌赏析.docx

九下诗歌赏析

九下诗歌赏析

一、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5、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照”是“照亮”的意思;本句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照亮了长安”;用夸张手法,突出强调了外患严重、战事紧急的军情 ,使人仿佛真的看见战火就在眼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心中自不平。

 

6、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

     “绕”是“包围”的意思;“铁骑绕龙城”,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强大军事攻势 

7、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 

8、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① 两句诗运用景物描写,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风、雪的冰冷、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  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的场面 

9、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即:

本诗的中心思想)   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表现了作者对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及当时唐王朝强大国势和举国上下一往无前的民族心态的赞美。

   

10、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直抒胸臆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

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用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

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3、这是一首抒情诗。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他有远大的抱负,然而感到自己无力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读后,你认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抒写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恼。

4、说说“举杯邀明月”的言外之意。

意味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或对权贵的讨厌。

5、李白“行乐须及春”的思想,虽然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

但是,你能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置身于当时黑暗的社会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而完全否定它。

6、赋予事物以感情,把描写的对象人格化,体现了作者想象的高超。

你能够从诗中举出这样的诗句吗?

如:

举杯邀明月、我歌月徘徊

7、李白不乏写月的佳句,试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由此寄》) 

8、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9、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10、古代诗词中描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诗人突发奇想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

(意对即可)

1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这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形?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

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

(意对即可)

13、最后两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凄凉。

(意对即可)

三、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要效仿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

(意对即可)

2、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

(3分)

“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意对即可)

3、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

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4、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并作简要赏析。

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

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

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

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意对即可)

5、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沈德潜先生说:

“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对此作出评价。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

(2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

6、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2分)借三国时刘禅重用小人导致亡国暗讽当朝国君重用奸邪,昏聩误国。

(2分)表达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只能姑县吟诗以自遗,此诗抒写诗人的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2分)

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2分)

示例一: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吼”,“吼”是“吼叫”的意思,轮台九月的风声日夜狂吼,运用拟人,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声之大,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示例二: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乱”,“乱”是“胡乱”的意思,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的满地乱滚。

从视觉上写出了风力之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2、谈谈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分)

表现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3、诗歌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经过走马川、轮台、金山(阿尔泰山)、车师(安西都护府)。

 

4、“平沙莽莽黄入天”写风的力度,风大,吹得黄沙满天;“轮台九月风夜吼”写风声,因为风大,声如怒吼。

 

5、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极力渲染行军寒冷,环境恶劣,风吹如割,连军马出的汗都冻成雪,军士们为国戍边,夜里甲不脱身,刃不离手,心系国家安危,警惕性极高。

6、有一句诗句表现了面对匈奴的进攻,唐军早有戒备,这句诗是“金山西见烟尘飞”。

“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7、写出文中描写风沙、大石肆意施展淫威的句子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8、这首诗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在于反衬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高涨的爱国热情。

 

9、“马毛带雪汗气蒸”,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五、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3、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

4、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5、韩愈被“左迁”的缘由是(用原诗句回答)一封朝奏九重天 。

6、点明作者报国之志的一句是:

欲为圣 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7、找出两个生动的动词,并试作分析

  横,拥,以动写静,点出前程莫测的愁苦。

8、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9、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0、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有异曲同工之妙。

1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12、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抒情。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六、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2分)影、雁、根、蓬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4分)

“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1分)“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

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1分)。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5、这首诗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两句诗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分)

6、诗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请简要赏析。

(3分)

运用比喻、对偶,生动地描写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7、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抒发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七、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

(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5、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6、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7、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8、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9、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勾勒出将士们勇雄形象。

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10、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B)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11、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示例:

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一点1分,共4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

请概括作答。

(4分)

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前两点任意回答一点2分,最后一点2分,共4分)

3、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4、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

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九、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3分)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请你简要分析。

(4分)                                     

同:

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

《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这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化用了屈原(诗人)《国殇》 里的诗句“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表达了不屈的意志与信念。

5.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诗作首联叙事,叙述自己三年艰苦卓绝抗清斗争的飘零生涯。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对故土沦丧、山河破碎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抒发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

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

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 家仇。

(1)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

(2)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

(3)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

(4)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

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抒发誓志恢复之决心。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6、诗人为什么发出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的慨叹。

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7、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与陆游的哪两句诗相近?

尾联盟恢复之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全诗的写作思路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十、羌村三道(之三)【唐】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主旨:

叙事诗,以白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