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184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可知,勇士敬佩于赵盾即使身为重臣,但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故不忍心将其杀害,由此可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特征,排除A;赵盾为晋国权臣,权倾朝野,晋灵公派出勇士刺杀赵盾恰恰说明了晋灵公没有实现专制,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普通民众的饮食菜谱,故无法得出其已经成为民众基本食物的结论,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准勇士不杀赵盾的原因,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即可作出判断。

 

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

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

【点睛】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

 

3.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

“折杖法”的使用

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

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

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可知,宋朝为了缓和矛盾,对原来严厉的刑罚措施进行了改良放松,体现了宽减刑罚的精神,故选B。

“折杖法”的使用与中央和地方这对矛盾无关,排除A;宋朝是在隋唐制定的“封建制五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没有自立新的体系,排除C;宋朝对大臣的惩罚措施虽然已经适当放松,但是臀杖比原有的方式更加折损大臣的颜面,使其精神上遭受到严重打击,这与D项的说法相反,排除。

 

4.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C。

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

【点睛】本题只需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在排除选项时,要多注意选项中的主语或宾语是否贴合材料的主旨。

 

5.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

林则徐只是将与英国的战争称之为剿匪,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观念作祟,故选B。

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排除A;材料不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C;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排除D。

【点睛】在阅读历史材料时,要密切关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本题中的“剿匪”,这些词语往往折射了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真实看法。

 

6.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

这一军事行动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

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此次军事行动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姿态,故选C。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指代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排除A;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3年,排除B;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时间和材料“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中国民政府流露出的主动抗战姿态。

 

7.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600人左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纷纷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运动,故选B。

法国刚刚经历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元气大伤,国内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排除A;巴黎和会中国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的,但得到的却是战败国的待遇,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这实质上意味着中国战胜国的身份是不被列强认可的,所谓弱国无外交,排除C;1919年到1920年为北洋军政府统治时期,而北洋军阀的历届政权都与日本有各种关系,当时中日双方并未就山东问题使两国外交关系变得恶化,排除D。

 

8.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

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投入的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却并不理想,这说明人民公社的发展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A。

材料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作对比,无法得知比例变化是否明显的结论,排除B;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工业的发展数据,无法得出C的结论,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表示转折后的语句,前后两者形成一个对比效果,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改革。

 

9.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

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一变化说明

A.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

B.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C.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

D.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知,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都与战争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战争是因,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是果,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其民主范围比较狭隘,突破了阶级局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战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人包括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而这些人是被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的,不享受参政议政的权利,排除D。

【点睛】本题学生结合雅典民主的得失并把握材料中语句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解答。

 

10.16世纪法国流传的一本小册子写道:

“如果人民选举的统治者没有履行他的职责,人民——更确切地说,是人民的三级会议有权力来惩戒他吗?

我认为人民当然有这样的权力。

”这说明法国

A.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B.宗教改革威胁君主专制

C.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D.天赋人权思想由来已久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法国在16世纪的时候就已存在人民的权力要比神授的君主权力还要大的说法,由此说明天赋人权的思想在法国由来已久,故选D。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革命形势一触即发的说法显然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是教会,法国的宗教战争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到18世纪,C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重要依据是材料提供的时间,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11.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

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

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

这反映出美国

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

 

12.下图是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

》,图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

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漫画设定的时间和标题分析,世界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地球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美苏英三国对地球的探视,承载了世界民众想要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故选A。

漫画的主角是地球,而不是美苏英三国,B项描述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漫画中三国关注的对象是一致的,没有说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分歧点,故并没有预见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排除C;漫画中的地球受伤的原因在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是核武器的使用,另外核武器也只有美国对日本使用过,英国和苏联在二战中并未使用,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

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

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

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

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

“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

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变化:

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

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解析】

【详解】

(1)特点:

由材料“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

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可归纳为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由材料“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归纳为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由材料“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归纳为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由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归纳为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

原因可由特点推导而出,交通网络的发达离不开国内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繁荣;域外交通发达与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运河的使用则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2)变化:

由材料“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可知,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新式道路的建设。

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

积极层面,主要体现在交通事业本身的发展及背后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转型上;消极层面,则由材料“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可知,交通的进步也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意义:

首先,由材料提到

时间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次,由材料“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可知,新中国特别注重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部分职业变化示意图: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

英国

现代化历程》

从图中提取一个反映英国职业变化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变化表述准确,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变化:

1951年到1991年,白领、高级专业与公共管理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迅速増加。

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科技含量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趋势加强,企业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伴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出现,英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金融、保险、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崛起,体力职业比重下降,白领及高级管理人员比重増加;在以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新兴行业兴起,改变了生产生活,也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后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必然结果。

(说明: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本题可以从不同时段看同一职业的变化,亦可比较不同阶段整体的变化。

【解析】

【详解】第一步:

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合理精炼。

因为题目要求从图中提取一个反映英国职业变化的具体表现即可,故本题可以从不同时段看同一职业的变化,亦可比较不同阶段整体的变化。

示例:

1951年到1991年,白领、高级专业与公共管理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迅速増加。

第二步:

史论结合,解释变化成因。

如解释1951年到1991年白领、高级专业与公共管理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迅速増加的原因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在以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新兴行业兴起,改变了生产生活,也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从社会结构上分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科技含量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趋势加强,企业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从产业结构上分析,以金融、保险、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崛起,体力职业比重下降,白领及高级管理人员比重増加。

第三步:

做一个精炼有力的总结,形成一个结论,进行理论升华。

从实质上看,1951年到1991年白领、高级专业与公共管理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迅速増加反映的是战后英国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变化,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必然结果。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作答时,请用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并由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参与竞争,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在离退休职工占比差别很大的新老企业之间。

为此,从1984年开始,江苏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负责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统——征收职工退休费用,并统一管理、统一调剂。

这些尝试实施效果较好,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到1992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并且有福建、四川、北京、上海等十一省市实行了全省范围的养老保险统一管理。

这些改革举措对企业职工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企业保险”到社会统筹(由企业负担到政府主导);由地方自发试点到中央肯定推广;由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或社会统筹范围不断扩大)。

(2)提高了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减轻企业负担,増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

(1)特点:

由材料“从1984年开始,江苏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到1992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可归纳为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可归纳为由企业负担到政府主导;由材料“江苏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可归纳为由地方自发试点到中央肯定推广;由材料“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并且有福建、四川、北京、上海等十一省市实行了全省范围的养老保险统一管理”可归纳为由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或社会统筹范围不断扩大)。

(2)影响:

结合所学可从个人、企业、政府、社会等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从个人角度,提高了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从企业角度,减轻企业负担,増强企业活力;从政府角度,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从社会角度,有利于社会稳定。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

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

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

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

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答案】

(1)一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二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上、结果上入手分析。

首先从手段上,由材料“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一战后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比较多样;二战后,由材料“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知,手段主要以暴力革命为主。

其次从结果上看,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基本以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