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160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解析版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956-1976年)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

【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又有惨痛的教训。

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经济经济困难。

“八字方针”又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十年浩劫期间,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与破坏。

外交上,中苏交恶后,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由于极“左”错误的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

(1)政治上: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

十年“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使新中国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十年“文革”结束。

(2)经济上: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56-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功的探索主要有八大制定了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和出台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探索中的重大失误主要有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使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终止。

(4)外交上: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新局面,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随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重点识记】

1.政治上:

(1)中共八大;八大二次会议

(2)“文化大革命”(了解)

2.经济上: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了解)

3.思想文化: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外交上: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4)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真题再现】

1.(2019·北京高考·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

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

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

“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

3.(2016·浙江文综·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答案】B

【解析】1949年新中国建立,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才开始,除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故A项错误;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迈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已经拥有核武器的,这已经不是“开始”了,故C项错误;如上,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迈入原子能时代,即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不是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5.(2016·上海单科·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美国长期对中国的外交遏制,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引发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故A项正确;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50年代,引发第二次建交热潮,故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现在200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中日建交是推动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

“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D

【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

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

7.(2015·海南单科·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8.(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9.(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A

【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

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11.(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实战演练】

1.(2019·河南信阳模拟)1969年前,新中国与美国先后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唯一的成果仅限于1955年9月10日达成的关于遣返平民的协议。

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聋子的对话”。

出现“聋子的对话”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大阵营矛盾尖锐.中苏军事同盟建立

C.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中美经济竞争加剧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1969年前,新中国与美国先后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是收效甚微,两国关系并没有出现缓和的迹象,有学者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聋子的对话”,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如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故选C项。

2.(2019·湖北武汉模拟)初入政坛,尼克松曾因激烈的反共行为而出名。

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开始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在其担任总统之后实现了访华的目标。

尼克松“突然改变”的原因在于(  )

A.中美两国构筑战略同盟

B.美国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战略

C.两极格局下的“苏攻美守”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力受损,在对苏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改善对华关系来平衡美苏关系,故选C项。

3.(2018·山东济南期末)“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

这个机构(  )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选B。

4.(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调研)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步提出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外交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为日后中国的重返联合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故选B。

5.(2018·陕西安康模拟)毛泽东曾经说过: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

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C.美日联盟更紧密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选D。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A项错误;根据所学,中苏关系破裂于1958年,B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C项错误

6.(2019·内蒙古包头模拟)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

这一变化(  )

A.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为主导的两极格局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与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相符,故选D。

7.(2018·广东惠州市调研)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

该措施(  )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答案】 B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反映在“大跃进”运动期间,中央变中央集中管理体制为地方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计划管理体制,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故选B项。

8.(2018·湖南怀化模拟)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了。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 

B.“大跃进”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抵制 

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人民公社化的特点“一大二公”,公有化程度提高,人民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认识不足,所以才会导致出现避免“充公”的现象,故选D。

9.(2019·湖南长沙模拟)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

这张“股票”(  )

A.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

B.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 C

【解析】 侯父的小生意(资本主义工商业)入股面粉厂(社会主义公有企业)体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C。

10.(2018·安徽亳州模拟)毛泽东在一次大会中说:

“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在两个革命的实践中,……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此次会议(  )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B.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得出该会议为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故选A。

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错误;1954年五四宪法的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D项错误。

11.(2018·北京海淀模拟)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次全民参与的民歌创作高潮,民众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诗歌。

如“生产竞赛当战斗,干活心里乐悠悠,机器转得像闪电,要把英国落后头”“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须半杆烟”。

这一运动出现的背景是(  )

A.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D.“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20世纪五十年代”“跃进”“要把英国落后头”表明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故选B。

过渡时期与材料中“跃进”“要把英国落后头”不符,A项错误;1952年底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与材料中“跃进”“要把英国落后头”不符,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学术问题上的指导方针,与经济建设和“大跃进”运动无关,D项错误。

12.(2019·云南昆明模拟)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

此政策的目的是(  )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提出的目的是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选B,排除A。

材料是要减缓工业发展速度,C项错误;没有强调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D项错误。

13.(2018·湖北荆州质检)1973年初,中国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在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已经批准的12.5亿美元进口设备),史称“四三方案”。

该方案的实施(  )

A.促进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D.有利于国民经济复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73年初……在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有利于恢复被“文革”破坏的国民经济,故选D。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不符合题干时间,A项错误;当时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对外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C项错误。

14.(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

“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

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故选C项。

15.(2018·四川达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

有学者认为:

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选任一例加以论证。

(要求:

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学者认为在民族经历危难之后,只有达成新的民族共识才能够正视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该学者的观点蕴含着作为国民在民族遭受危难时不应当把个人当作独立个体而是集体乃至国家的一个部分,要有民族意识;对于民族曾经面临的危机和教训要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

以【答案】示例一为例,近代中国遭受一系列外来侵略,严重危害中国主权,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辩证反思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总结教训,客观认识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示例一 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来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们不能片面地停留在灾难、痛苦等牺牲者的立场上,还要认识到外来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

(以具体的某一场战争为例加以论证也可)

示例二 “文化大革命”给党、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混乱,经济滑坡,文化破坏,道德沦丧。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还应看到“文革”时期我国取得的一些成绩,如卫星上天,中国重返联合国等。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教训,健全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