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5055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docx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

学考内容

考试要求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b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b

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变化总体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男装变化

(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

(3)中山装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近代女装变化

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如改良后的旗袍。

4.新中国成立后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盛行。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服装走向开放并与国际接轨。

[思维点拨]

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混易错]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1)外因:

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

(2)内因:

受政治、经济、思想变化影响(如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苏联建交、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

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

①近代:

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易混易错]

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图解识记]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服饰的变化

史料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例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

[史料解读]

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

[问题思考]

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

2.婚俗的变化

史料 新旧婚姻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新(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史料解读]

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提示 进步之处:

观念:

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

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1)外部因素: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内部因素: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1.(2018·杭州高一检测)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  )

图一        图二

A.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

B.从逐步沉沦到民族独立

C.从文化浅显走向富有文化内涵

D.从审美单一到个性鲜明

答案 A

解析 图一为清朝的长袍马褂,图二为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和西装,其中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从图一到图二显示了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的表现,故A正确。

2.(2016·10月浙江学考)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答案 A

解析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故选A。

3.(2017·4月浙江学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新世界,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反对抑制女权,说明旧的社会习俗受到冲击,近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故选D项。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B、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4.(2016·4月浙江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由仪仗队、乐队、抬轿等仪式,到简约文明的结婚照,说明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正确,A错误;B、D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可以排除。

5.(2015·10月浙江学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故A项正确。

6.(2017·11月浙江学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

……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

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

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

……《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

“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

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

”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

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答案 

(1)原因:

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

影响:

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影响:

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

特征:

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解析 第

(1)题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给出的“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等语句进行概括论述,但不要照抄原文。

第二小问要注意问题问的是“消极影响”,所以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答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人权等方面进行答题。

(2)题第一小问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注意题目所问是从材料二中分析,关键词有“‘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注意是“进一步张扬”,从给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之前通过服饰体现身份贵贱,现在则很难分辨了,“异言”“异眼”等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小问,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对点练]

考点1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族风格的是(  )

A.西装   B.长袍马褂  C.旗袍   D.中山装

答案 C

解析 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

中山装

A.等级分明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D.中西合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故D项正确。

3.《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

“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

4.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

下图是一张“月份牌”,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

①服饰变革 ②交通变化 ③女性地位 ④礼仪革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中女性都穿旗袍可得出民国初年服饰变革,故①正确;据图中木船无法得出近代交通变化,故②错误;据材料“绘画主题多为女性”可以用来研究女性地位,故③正确;礼仪革新在材料中无反映,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据记载:

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服饰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答案 B

解析 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答案 B

解析 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项。

7.(2018·嘉兴高一期中)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

“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间接说明了(  )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提及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草冠革履,呢服羽衣”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可以看到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故C项正确。

8.(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年B.1945年

C.1950年D.1979年

答案 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

考点2 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

9.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

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

10.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的开展B.社会制度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胜利D.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由“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可知,在辛亥革命以前,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B项错误;民国建立前可知辛亥革命仍没有发生,故C项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了1907年的一对新人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12.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

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

13.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

“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近代中国(  )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风俗礼仪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从打千到鞠躬再到握手,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反映的是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平等意识逐渐增强,故A项正确。

14.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从反面反映出(  )

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 一方面教材中有明确表述,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材料中十多年间民国政府不断要求“废止缠足”,也从反面说明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

15.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

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

从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

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

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

答案 A

解析 着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上海等城市开始流行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A项正确。

[综合练]

16.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指出两位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的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我离婚了,我自由了”等概括得出。

(2)题,提取材料中“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以此为突破口,概括经济基础的变化,由此总结家庭关系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要以材料给出的时间“1950年”为突破口,概括材料即可得出。

第(3)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件、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答题应围绕“婚姻自由”这一主题。

课,完成好笔记及时的组织全班人员进行分析,使全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坚持教育制度的同时,本班的老同志还以自身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随时随地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为新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且三互小组也确实起到了互帮、互学、互管的作用,组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充分的体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情。

  上半年由于施工任务所导致的训练底子薄,基础弱的情况下,我班能够做好动员和转换工作,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中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身为一名班长,我知道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的重要性,今年以狠抓新同志的体能素质,训练把科技练兵始终贯穿全局,在狠抓新同志体能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老同志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加压进行训练,调动全班同志的训练积极性,我们班还采取了以老带新,把人定到位的方法,如果说哪个新同志训练上不去,就说明那位老同志没方法,这样既提高了新同志训练热情,也增加了老同志的组织能力,本班的军事成绩提高的也很明显,在共同科目训练以及单兵训练课目及专业课目的训练,在全班人员的努力下,训练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狠抓全班人员的前提下,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加压,在上半年组织的尖子训练中,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士官、骨干处处给自己施压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上半年的指挥和训练中本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半年来本班人员在提高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作风纪律的要求,全班人员就利用教育和一定的休息时间、学习条令条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以及连队的营房制度管理细则,使同志们能严格把握内部关系和警民关系,特别是施工期间、地方人员及车辆比较多的情况下更为突出,严格的要求使全班同志在半年里大事没出过小事基本没有的好成绩。

  完成任务是一名合格军人必须做到的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班在严格落实连队各项任务,做到有任务,必有我们班的思想,并做到坚决高标准、严格要求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