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878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年03月23日邢台八中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

必修二第一单元;考试时间:

90分钟;命题人:

赫秋红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外形势影响的结果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2、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

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C.“市”门按时开关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4、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5、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6、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7、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   )

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发展C.农民过着富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8、据《数字中国网》载:

“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

”与这些市镇明清时期状况不符的是(  )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B.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D.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9、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0、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弩”(商鞅)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张居正)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11、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12、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形象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  )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13、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最能说明(  )

A.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B.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1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5、“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16、明清之际也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

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

其中主要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D.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17、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8、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19、据《唐律疏议》记载:

"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

"这能表明(  )

A.唐代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D.唐代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20、  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

“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

”这一理念(    )

A.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B.导致崇商风气的兴盛C.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D.摒弃传统的抑商政策

21、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2、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23、"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24、  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25、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26、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春秋时期的铁锸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铁口梨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应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冶铸业出现了金银错技术

27、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制瓷系统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28、《考工记》中提到:

“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

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29、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

“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

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

C.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D.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30、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

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

31、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

民死过半,枕藉道涂。

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

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

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

“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

”……“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

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

……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

“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

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

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32、读下列材料:

  再活五百年随着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播放,被一些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康熙王朝》的主题歌曲唱道: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贪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有人说,康熙如果真能再多活些年,中国的盛世景象就能多延长些时日。

而有人却说,他如果再活五百年,中国近代史恐怕将不是半殖民地社会,而是完全的殖民地了!

请回答:

你认为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合理?

请简述理由。

33、(节选)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海禁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实行海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它是错误的。

所以选C。

2.答案:

B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关键信息:

汉武大帝。

汉代没有突破市坊的限制。

因此,B项是应是出现在宋代.

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关键信息:

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文字的特点,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比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错选,应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

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过程。

A、B两项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

依据图片不能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只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排除D项。

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从时间上去区分A、D是汉代,B是元朝,选C。

6.答案:

D

解析:

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的结论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故B、C两项错误。

【点评】

(1)本题涉及历史学中的时序性原则和考古学中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对这些常识性知识有所了解;

(2)注意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制瓷中心的分布和瓷器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题型七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7.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说明是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不符合题意;D中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

8.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9.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农商并重”可以判断张居正认为农、商都重要。

这实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选A项。

B、C两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

D项说法过于绝对。

10.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工商皆本的主张,ABD均主张重农抑商,不符合题意要求,只有C强调了商农同等重要,与工商皆本思想内涵相吻合,故答案选C。

点评: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农抑商的原因:

根本原因:

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②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③重农抑商的影响:

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

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1.答案:

A

12.答案:

A

解析:

由"兽首铜像是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可知为官营手工业。

A项中“工官”指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13.答案:

D

14.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说明唐代对店铺有严格的限制,只能集中在东西二市。

到南宋时期,商业店铺分散在城市各处,反映出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

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15.答案:

A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是“宋元”以来而非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其他三个选项均是对丝绸之路的正确描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16.答案:

D

解析:

A项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B、C两项只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的原因,不能解释“中国未能……与世界正常接轨”,均排除。

故选D项。

17.答案:

C

解析:

材料"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描述的是多人集体在田地耕种的情形,A、B、D三项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找到依据。

18.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唐朝对坊市有明确的法规,界限分明,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严格。

20.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中朱元璋陈述的是“弃本逐末”的危害,故本题应选A项。

21.答案:

C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2.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是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农民被称为臣等,魏晋、宋元时期随着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农民又有了新的称呼,即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例如,夏商周时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农民称谓变化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农民经济地位是一直低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故选D项。

24.答案:

A

解析: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主要强调了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反映了海禁政策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内忧外患,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25.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不是说其他地方不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只是不能设置交易市场,这是政府限制民间商业活动的举措,故选C项。

26.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或用逐项筛选法。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大量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从青铜器到铁器的发展说明了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青铜器中的牛尊说明了牛耕得以成为农用动力。

金银错技术是春秋中期出现的一项精细工艺,主要用于青铜器中,但在本题中并不包括金银错技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7.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A项正确;哥窑在浙江龙泉,B项错误;唐朝时,我国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秘色瓷属于青瓷,C项错误;17世纪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故D项错误。

28.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9.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流派和行业得到发展,这反映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故D选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佛教和道教,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不仅仅涉及思想方面,还有其它行业,故不能说明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这反映了佛教和道教以及其它各个行业,“皆可为也”说明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认可,故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据此即正确判断。

30.答案:

D

二、材料题

31.答案:

1.原因: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后果:

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

3.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沿海城市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解读史料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属于解读史料概括史料,从材料一和二可以看出由于东南沿海出现了反抗朝廷的地方势力,清朝颁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