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820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检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单元检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单元检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单元检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单元检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2.docx

《单元检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检测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检测2.docx

单元检测2

单元检测

(二)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轶事(yì)连辟(pì)

勖勉(xù)合契若神(qì)

B.敕令(shè)胚胎(pēi)

惶然(huánɡ)茕茕孑立(qiónɡ)

C.规矩(ju)遴选(lín)

哈达(hǎ)未雨绸缪(móu)

D.邓骘(zhì)动辄(zhé)

骸骨(hé)补苴罅漏(xià)

【解析】 A项,“辟”应读bì;B项,“敕”应读chì;D项,“骸”应读hái。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幅射 兴许 偿试 不同凡响

B.端倪 灌输 梗概 人心惶惶

C.箴言 质询 纳闷 味同嚼腊

D.骄尚 摄取 恪守 莫齿不忘

【解析】 A项,“幅”应为“辐”,“偿”应为“尝”;C项,“腊”应为“蜡”;D项,“莫”应为“没”。

【答案】 B

3.(2013·山东高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解析】 本题考查顿号、书名号、引号、问号、括号等标点的用法。

A项,第一、二、五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黄淮、江淮、汉水流域”是低一级的并列,中间用顿号;三大流域与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贵州等地又构成高一级的并列,中间应用逗号。

B项,报刊名用书名号,正确;“报”上面加引号,表突出强调,正确。

C项,把问号改为句号。

这是一个陈述句,没有疑问的意思,因此不能用表疑问的问号。

D项,把括号及里面的内容移至“腹白”后面,括号内是对哪部分的解释说明就应紧跟哪部分之后。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撤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解析】 A项,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

此处褒贬失当。

B项,瓜田李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此处望文生义。

C项,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假”是“借”的意思。

此处词义理解错误,将“久假”理解为“长期请假”。

D项,奔走呼号:

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

此处使用恰当。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预计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B.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C.面对复杂的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应届大学生应树立科学发展的就业新观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破除固有的就业思维模式,解放思想。

D.造成霜冻灾害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由水汽凝结成的白色晶体——霜,而是与白霜同时发生的零下低温,最终使农作物细胞死亡的结果。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去掉“交通”前的“的”字,在“交通”后面补充“的问题”。

C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当前”调整到“复杂”的前面;应先“破除”后“树立”。

D项,结构混乱,删去“最终使农作物细胞死亡的结果”。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20分)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

文雅,不俗

B.其牙机巧制牙机:

枢纽和机件

C.施关发机发:

拨动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

应验

【解析】 A项,雅:

平素,向来。

【答案】 A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介词,用。

A项,前者介词,比;后者介词,在。

C项,前者动词,征召;后者动词,应验。

D项,前者介词,趁机;后者介词,因为。

【答案】 B

8.下列语句属于表现张衡“科学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D.③⑤⑥

【解析】 ①说明张衡勤奋好学;②表现其文学才能;⑤表现其政治才能。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

私下搜集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

【解析】 D项,张衡到任后,不是威风凛凛,而是治理严厉。

【答案】 D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圆周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表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2)用已发生的情况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符合,真是灵验如神。

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小题。

(20分)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 文

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

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

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

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

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

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

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

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

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

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

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

她回忆说:

“这非常具有戏剧性。

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

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

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

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

他说:

“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

”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

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

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

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做出反应。

她说:

“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

”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

1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语段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思考作答,答语尽量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答案】 内容上,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12.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思考此题要能通观全文,准确理解“谜”的含义既包括动物行为之谜,又要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段,提炼要点。

【答案】 动物能够预测地震;但是动物预测地震的机制仍需要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

13.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指代了上文,答题时从上一段依次提出要点,按照要求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岩石受到压力释放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与空气反应产生离子,离子对动物产生影响,动物产生异常反应。

14.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言特点把握的能力。

在准确识别语言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回答。

【答案】 ①语言准确、严谨;②平实(通俗)、质朴。

(结合文本略。

三、语言表达(15分)

15.请把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4分)

①记得小时候对雨有一种强烈的厌恶感,特别是像春天和现在的连绵细雨。

②觉得天空像是经过了某位水墨画大师挥毫泼墨过的宣纸,让人心中产生莫名的压抑与沉闷。

③那时还是住在郊外爷爷盖的那栋老房子的时候。

④于是心中盼望着快点雨过天晴。

⑤然而这连绵的秋雨似乎偏要与我作对,一下就是好几天。

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只能困在房子里不能随意出去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是总起句,由③中的“那时”可知③紧承①,⑥与④是对②“心中产生莫名的压抑与沉闷”原因的阐释,⑤是在⑥④基础上的转折。

【答案】 ①③②⑥④⑤

16.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题干信息“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仔细观察图的内容:

框格的文字是模式中的一个环节,箭头表示模式的流程方向,箭头上方的文字表示模式转换的方式。

转述时弄清框格中文字间的内在联系,用语要简洁、准确,合乎逻辑。

【答案】 (示例)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从观察个别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定律,然后用事实对它进行检验和证实,上升为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

17.下面是“凹”与“凸”这两个字的两种组合,请任选其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富有人生启迪的话,不超过100个字。

(6分)

(1)将“凹”与“凸”并列放在一起。

(2)将“凹”与“凸”上下对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根据“凹”与“凸”并列或上下对接时的形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由此在“如何对待挫折”“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对待优缺点”“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谈人生启示。

【答案】 

(1)(示例)①“凹”就像沟坎,“凸”就像高地,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

人生总要遇到坎坷和波折,这是对意志的考验,不能因此而放弃前行。

②“凹”字中间深陷就像人埋头苦干,扎根生活。

“凸”字中间隆起像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

这告诉我们,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示例)①“凹”字就像人的缺点,“凸”字就像人的优点。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只要认清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优点,就会取得圆满的结果。

②“凹”与“凸”就像不同人的不同的性格,但只要真诚相待,运用智慧,就可以和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

四、写作训练(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

请以“做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表现出“大部分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第二段强调“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其实”两字构成转折,突出强调后者。

前者是“做自己”的必要性,后者提示“做自己”的内涵。

阐述“做自己”的必要性、重要性、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视为立意深刻,只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视为符合题意,只谈“做自己”的必要性(材料的第一段)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参考例文】

做自己

微雨潇潇,推窗独坐,任冷风肆意吹荡。

窗外几株绿草不顾寒风侵袭,兀自冲破束缚,绽放一抹新绿,不禁哑然失笑,想这样多好,随情随性,做自己。

曾有人问,红楼梦中最喜欢哪个人物。

我略一沉思,说:

司棋。

来人大为惊讶:

一个丫头?

我不禁一笑:

是啊,一个丫头,出身低贱,却心比天高。

数尽红楼梦人物,百花丛中却只此一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活着的人。

不顾世俗的偏见与束缚,她敢爱敢恨,活出的是自己的意义,她活着,只为做自己。

这样想来,黛玉柔弱了,宝钗懦弱了,随性随情,任心泉舒缓地流淌。

人这一生,若不任性一回,怎能不说是遗憾?

我俯身靠在窗台上,听着雨点打在玻璃上的嗒嗒声,鼻息混有泥土的芬芳,带着这初春特有的料峭。

突地想起什么,转身寻一本诗集,翻开来看,字里行间,满是海子的意味。

喜欢海子,想象一人一马,一身素白,或许还有一支短笛,然后就可以浪迹天涯了。

一路轻吟,一行低唱,真诚地问候了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还想有一套临海的房子,等春暖花开,我要面朝大海,拥抱满满的幸福,海子是至情至性的游子,流浪于天地,不受俗世的束缚,以一介弱质书生的柔弱背影震撼人世。

他眉眼迷离,写下有关幸福的诗句。

其实,他随性随情做自己,已然是一种幸福。

这样萧瑟的雨,这样冷冽的风,我忽想起给自己泡一杯浓浓的热茶,热气打着旋儿升腾起来,看着心里便生暖意,茶是六安瓜片。

看着这茶便又想起《红楼梦》,当日贾母游庵,妙玉上的便就是这六安瓜片。

那日天应当没有如今这么冷,可庵里的竹子也应添一份凄清。

如此,我竟羡慕起那些翠竹,想来年在前面花坛也种几棵,而转念一想,何必呢?

坛里已有了那些青草,它们不顾严寒的生长,它们敢于冲破羁绊做自己,这份壮美岂是区区几棵竹可比?

想着,茶也凉了。

我抬手关上窗,那一抹新绿更觉得夺目,心下欣然:

这样多好,随情随性,做自己。

【点评】 作者灵活运用点题术,在文章的关键处、醒目处点题,使文章主题明确。

开篇入题及时,自然而然,毫无突兀之感;中间适时点题,过渡自然,毫无斧凿嫁接的痕迹;最后又提“欣然感悟”,照应题目,首尾呼应,结构完美。

文章借“窗”“微雨”“冷风”,冲破束缚、绽放一抹新绿的“绿草”等意象起笔,提出“随情随性,做自己”的人生感悟。

然后选取生活中与《红楼梦》有关的话题,表达了作者对“敢爱敢恨”“活着,只为做自己”的司棋的喜爱之情;再以黛玉、宝钗作比,阐释对人生“随性随情”、了无遗憾的认识。

接着用海子及其诗句作例,阐发“随性随情做自己,已然是一种幸福”的深刻感受。

最后落笔又回到“萧瑟的雨”“冷冽的风”和“红楼”话题,回到“窗”与“新绿”,以“这样多好,随情随性,做自己”收束全篇。

本文语言极富个性,作者以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表达自己的内心倾诉,不温不火,不蔓不枝,如风行水上,自然妥帖,又细腻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