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797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PSS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SPSS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SPSS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SPSS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SPSS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PSS论文.docx

《SPSS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PSS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PSS论文.docx

SPSS论文

 

 

课题名称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课题类别

论文

专业、班级

新闻1403

学生

王昊,梁超

学号

201428010308,201428010303

指导教师

周虎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前言:

在一次千米体能的测试过程中,笔者和其它“好朋友”一起在最后通过了终点。

一方面非常羡慕那些身手矫捷、耐力突出的同学,另一面却又懒于锻炼,增强耐力。

当我跑完1000米,倒在操场上休息的时候,有一些想法突然出现在心中:

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怎样的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增强效果比较好?

问题是研究的源泉,紧接着我和队友就展开了研究。

我们首先分析问题牵涉到的因素:

性别、年级、锻炼习惯、学校的体质教育情况、社团活动对体质的影响等。

在分析好了这些因素后才发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到底要用什么来评判某个人的体质状况呢?

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确定个人的体质应包括爆发力、持久力、柔韧性等等。

这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就成了最方便的、最权威的体质评判标准了。

在整个问卷的设计过程里,总共设计了13个问题,均为单选题。

其中的Q1、Q2作为个案的基本信息,获得了个案的性别和年级的问题;Q3~Q7则调查了个案的各项体育成绩,包括了五十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1000(男)/800(女)米跑步和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为了调查的便利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设计了五个档次的答案,作为个案的体质标准;Q8和Q9则调查了个案的体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量;Q10S是关于参见的体育类社团的数量的;Q11~Q13关注了个案的跑步习惯、打球习惯和锻炼习惯。

那么,很明显的问卷的思路是Q1、Q2是关于性别、年级因素,Q3~Q7是个人体质,Q8,Q9是学校教育,Q10是社团教育,Q11~Q13是自我锻炼。

 

摘要:

该研究中,以问题的分析得到了设计的思路,然后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汇总得到的关键性的结论。

其中主要是用信度分析进行整体数据的信度检验;通过聚类分析将锻炼方式的三个主要方面聚类成了三个新的变量,总共用到了六个变量;而后再通过因子分析,将五个方面的体质状况提取主成分、计算新变量得到了关于个人体质的新的变量。

在这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就开始了核心的分析过程。

先是对性别、年级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其后对锻炼方式进行的单因素方差检验,进而得到了相关的结论。

 

关键字:

体质教育、体质测量标准、锻炼方式、混合锻炼方式。

 

正文

众所周知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成家立业值根本,而身体的健康依赖于坚持不懈的锻炼和正确的体质方面的教育。

那么,很自然地一个问题就会被提出来:

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是否接受了确实有效的体质教育?

问题是一切研究的源泉,我们很自然而然的想到大学生当今的体质状况如何?

大学生在学校里有普遍的存在着哪些体质教育?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在大学里普遍存在一下三种体质教育:

以学校的课程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包括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以学校社团和学生活动、比赛为主的社团教育;还有就是以课余时间下自我的锻炼,包括打球、跑步等,可以称为自我教育。

另外,对于一个人的体质的强弱的评判一般应该包括爆发力、持久力、跳跃力度、柔韧性等标准,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为主要参考对象,结合学校调查现实等,选取了50米跑、1000/800米跑、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次数/一分钟)和立定跳远为主要的体质测量对象,以期对大学生的体质测量得到较为科学可信的数据。

(问卷设计思路等详见前言)

问卷都是以纸质的形式发放回收,总计发放12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目为109,在计算机中运行SPSS,分析数据:

首先,对于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如下: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Alpha

项数

.790

11

(此信度分析针对QS3~QS13)

 

表1

对79.0%的可信度而言,此问卷研究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的锻炼的偏好等情况,我们将所得的数据中的Q8~Q13进行了K-means聚类,定义类别为3,得到结果是:

最终聚类中心

聚类

1

2

3

必修课程

3

2

2

选修课程

4

2

1

社团数量

5

2

0

跑步习惯

3

5

2

打球习惯

3

5

2

锻炼习惯

3

5

2

表5

从表中数据结合我们的锻炼习惯,我们可以对3种类别进行定义如下:

第一类是社团教育主导的锻炼方式,第二类是自我锻炼为主导的自我锻炼,第三类综合了学校课程和自我的锻炼,因此,值标签如下:

1=社团主导,2=自我主导,3=混合方式。

对于个案的体质状况,我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主要表格分析如下: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792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212.709

df

10

Sig.

.000

表6

从0.792的数值是来看,我们的研究数据相关度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的。

解释的总方差

成份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1

2.971

59.418

59.418

2.971

59.418

59.418

2

.750

14.993

74.411

3

.632

12.635

87.046

4

.425

8.501

95.547

5

.223

4.453

100.000

提取方法:

主成份分析。

表7

根据主成分提取的方法,得到的成分只有一个,但是累积达到了59.481%,将近60%,数据尚可接受。

那么在进行总得分的计算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个人体质的一个客观而综合的数据情况了。

(总得分方法按照fac1-1*0.59481计算得出)

这样,我们就已经得到了个人体质的评判标准,和对个人体质可能存在影响的若干的因素变量的数据情况,比如性别、年级、体质教育方式等。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体质呢,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我们先来看下性别和年级对体质的影响:

【性别】由于性别只分为男女,并不考虑异常的情况,因此可以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其

原假设为H0:

性别对大学生体质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备择假设H1:

性别对大学生体质有显著性的影响。

(以P0=0.05为检验水平)

其检验结果如下: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

均值方程的t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个人体质

假设方差相等

.198

.657

1.897

106

.061

.21838

.11514

-.00991

.44667

假设方差不相等

1.869

85.543

.065

.21838

.11684

-.01391

.45067

表8

这里,由方差方程的检验显著程度sig.=0.657>0.0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认定方差齐性,因此,观察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61>0.05的显著性水平,我们无法拒绝原假设,即是说:

性别对大学生体质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这里与实际的经验貌似是不相符合的,其实不然,分析原因,可能是评判的标准不同,比如男生要跑1000米,而女生的是800米。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标准更有利于公平的对待男生女生。

然而性别是天注定的。

那么是不是在大学越久,体质就会有所上升了呢?

我们来看下年级对体质的影响:

 

【年级】在年级的问题上,我们挑选了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T检验,其原假设是:

H0:

年级对大学生的体质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H1:

年级对大学生的体质有显著的影响。

检验结果如下: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

均值方程的t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个人体质

假设方差相等

1.773

.186

-.426

101

.671

-.06767

.15891

-.38290

.24757

假设方差不相等

-.492

24.213

.627

-.06767

.13761

-.35154

.21621

表9

分析原理和【性别】是相同的,但是我们从结果中得到的结论却是令人瞠目的:

年级的增长对个人体质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承认了原假设)。

果然是这样么?

组统计量

年级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个人体质

大一

87

-.0148

.59956

.06428

大二

16

.0529

.48669

.12167

表10

观察组统计量,看以看到大二的体质要比大一的均值高出了0.0529-(-0.0148)=0.0677,并且标准差也要比大一的要小。

这就说明,个人体质的增长是一个长期锻炼、教育的结果,在短期(一年左右)内的效果并不会太明显的提高。

{注意指一般的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习惯,不含有去健身房或者集训等特殊情况}。

但是,还有要说的是只要坚持就有收获。

【锻炼方式】那么,现在回到问题的核心上来。

我们一起找出最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

我们知道一个大学生的锻炼方式往往不知一种,而是多种方式的混合并且习惯于侧重某一种方式。

因此,在得到的数据中,我们首先使用了聚类分析,将大学生的个案分成了三类,分别是自我锻炼、社团锻炼以及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混合的混合锻炼方式。

前文中已经分析证明了分类的合理性,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我们着重从对体质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这份数据。

对于这三种方式分别编码123,然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假设H0:

三种锻炼方式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假设H1:

三种锻炼方式间有差异。

执行操作,得到如下的分析结果:

多重比较

因变量:

个人体质

LSD

(I)锻炼方式

(J)锻炼方式

均值差(I-J)

标准误

显著性

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社团锻炼

自我锻炼

-.00801

.11533

.945

-.2367

.2207

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

-.70001*

.15156

.000

-1.0006

-.3994

自我锻炼

社团锻炼

.00801

.11533

.945

-.2207

.2367

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

-.69201*

.15689

.000

-1.0032

-.3808

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

社团锻炼

.70001*

.15156

.000

.3994

1.0006

自我锻炼

.69201*

.15689

.000

.3808

1.0032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11

通过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我们发现:

社团锻炼和自我锻炼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性,其sig=0.945>0.05,接受原假设。

但是,混合教育锻炼模式却和社团锻炼以及自我锻炼的差异性显著,均出现sig=0.00<0.05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拒绝原假设,就是说混合教育的模式和其他两种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哪种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比较均值差发现混合的教育锻炼模式下的均值要比社团锻炼高出0.70001,而自我锻炼和社团锻炼并无显著性的差异。

因此可以说混合的锻炼模式才是最行之有效的。

基本上问题至此已渐趋明了,可是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来对以上结果进行说明?

为什么学生社团对体质的贡献力是最少的?

为什么混合的锻炼模式最有效,或者说它的好处在哪呢?

还有自我锻炼和学校教育的地位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些问题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回答,这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不过笔者查阅资料文献,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说:

1.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加入社团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交、领导能力,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即便是体育类的社团也是如此。

而且一般的社团活动、比赛等,参加人数也是很有限的。

这就造成社团锻炼并不能非常有效的增强我们的体质。

2.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各种锻炼技巧、锻炼的方法都有老师教学,当然是非常科学的,但是课程数量毕竟有限,每天也不能形成习惯并且坚持下去;而自我锻炼则缺乏专业的指导,并且锻炼中懒惰、片面等。

混合的锻炼方式则兼顾了两者的优点,不仅锻炼得以坚持、规律的进行下去,而且方式科学有效,对体质增强自然效果明显。

【结果与结论】总结前文叙述,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结论:

1.从国家的标准来说,男女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2.大学生体质增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单纯的通过一年的教育几乎看不到区别。

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别并不太明显,不过大二的体质整体来说较大一是增强了的。

3.对于大学生的锻炼方式一般分成三种:

学校教育、社团教育和自我锻炼。

大学生往往在锻炼方式的选择中有所侧重,而将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结合起来,相互指导增强,才是最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致谢:

从刚开始大一的春季学期,我们就接触了SPSS,我们学着进行问题的分析,通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也算是有所了解。

其中滋味,酸甜尽有,但所幸按时完成,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所领悟,我想这也是论文写作研究的意义所在吧。

大学时光,飞速流逝,能有专心学术编辑的一段经历,实在是最为充实的事情了。

在本论文的编辑过程中,有许多的良师益友给予了充分的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周虎老师在SPSS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和在SPSS知识讲解中的深入浅出,使得我们能够尽快的进入论文的问题的分析之中去;其次,感谢各位助教老师的无私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与敦促指导下,我们的项目编辑才有了质的提升;另外,感谢组友梁超的默契配合和细心的审查,使得论文写作及时完成;还有我要感谢湖南大学706寝室萧浩怡,王越和刘玲的关心帮助,是她们的资源和帮助,使我们及时的找到所需的数据,并在心情沮丧时给予安慰。

还有,我要感谢20年来生我养我的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最后,感谢所有在项目编辑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祝你们学业有成,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湖北体育科技2013(5)

【2】李铁,李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3】王爱华.论高等学校大学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9

【5】周鹏.中西体育比较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2期

【6】屈睿.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年24期

【7】李想.通过终身体育理念形成大学体育教育的新模式[期刊论文].《才智》-2014年26期

【8】郑玲玲.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年5期

【9】郭必山,杨娜.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主要策略[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5年2期

 

王昊梁超

2015年7月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