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793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docx

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

2019年高考练习专项知能检测(十三)

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见学生用书第243页)

1、(2018·宿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清明①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②。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该诗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时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罗织罪名,再贬广西宜州,十个月后,诗人溘然长逝。

②介子推事晋公子重耳19年,重耳返国即位,介子推便入山,不仕。

后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山为官。

(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火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那么愤激。

【答案】

(1)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首联,拟人兼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人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

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

(2)①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

②抒发了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愤懑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

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沿湘江入沿洞庭湖所作。

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嫉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平气和多了。

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

“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

范仲淹《岳阳楼记》云: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

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那么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说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

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

“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

“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

俗呼水红。

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

”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

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概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

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

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

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

“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留恋自然界的心态。

【答案】

(1)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②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③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且言之有理即可)

3、(2018·皖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赠孟浩然①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⑤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⑥。

【注】①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

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

②轩冕:

荣华富贵,仕宦。

③中圣:

“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④君:

侍奉皇帝。

⑤高山:

即“高山仰止”。

⑥清芬:

清高,芬芳。

(1)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对最后一联的理解,谈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那么是在追求情感上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

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

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

第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那么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

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

孟浩然不同。

他拋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云为伍。

自少至老,心志如一。

这里,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

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第三联写孟浩然闲居无事,日以饮酒赏花为乐。

尾联在赞誉对方时发出由衷的喟叹: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进行反衬。

这就自然逼出结句——对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

这是礼赞,这是天性率真的诗人向自己爱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诚。

【答案】

(1)“弃”刻画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逸的形象,“卧”活画出孟浩然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情致。

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

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2)尾联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又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孟夫子进行反衬,表达了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的赤诚。

4、(2018·蚌埠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答案】

(1)秋夜,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5、(2018·安徽省级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题。

水亭①

[宋]蔡确②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日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亭》。

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内,蔡确在哲宗元祐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

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被罢,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辞·渔父》中道: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言。

”此诗中用到了其中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中的人看上去像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诗所依据的哲理是出自《楚辞·渔父》。

诗中用到了两个典故,莞尔而笑和沧浪江。

沧浪江是汉江的一条支流,江上常有打鱼的渔民。

《楚辞·渔父》中宣扬的是天下的事情遇到有道的人就会发展,而人假设无道那么就会失败。

蔡确在此是给自己的见风使舵找理由,对于一时的受挫他看得比较轻,认为隐退自保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楚辞》里赞美的一种和自然相亲近随遇而安的思想被蔡确曲解成这样,看来他的头脑用在狡辩上很灵活。

除了诗人本身的政治背景,这首诗我们仍有可读的地方,毕竟《楚辞》还是一部很优美的文集,既然蔡宰相用了这样高雅的典故,诗本身一定有它的文采,要不然怎么还会流传下来呢。

首先诗里的所有素材是偏于朴素的,如:

纸屏风,石头枕,竹床,其实连江上传来的渔笛都是朴素的。

条件简陋,可诗中人还是安于现状的,闲来看书,困了就睡,醒来呢,听听笛声,看看开阔的江流,他所有的自在和一种在旁观却有深意的内心活动表露无遗。

诗的境界是有的,也不乏优美的思绪,可是写出它的却是这样的一个人。

【答案】

(1)纸屏风,石枕头,竹制床,诗人独卧看书,倦意袭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

醒来精神一振,独自莞尔一笑,听到江上传来几声渔笛。

全诗描绘了一幅悠然、清闲的生活场景。

(2)诗中用了“莞尔而笑”和“沧浪江”两个典故。

诗人以渔父自比,表现了虽身处官场,却向往自由,亲近自然,追求自在随意的生活。

含意深沉而贴近自然。

6、(2017·蚌埠一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

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诗人思念妻室之作。

是诗人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是暗点思归之情。

“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

“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

“岁暮”正是在外之人盼与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引起了他的悠悠愁绪。

“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

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夫妻难舍难分,离别之后,“私书”不断,梦寐以思。

正所谓心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是幻,连诗人都分不清了。

“杳难分”三字,逼真地显示了诗人梦归后将醒未醒时的情态和心理。

后二句大意是说:

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西窗”二字即暗用李商隐诗中的情事。

言外之意是:

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之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

【答案】

(1)这首诗抒写了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所盼不能实现的愁绪。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归梦”暗示思家之切;“杳”表离家之远。

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诗人渴望团圆的情感就自然显现出来;而秋凉岁昏,更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

(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

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1)本诗首联时空交错,形神兼备,在用词上颇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写到主人公“零泪”“叹息”,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描写思妇彻夜不眠,盼望久出不归的心上人的悲愁情景,语言凝练,且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形容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

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

然后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

在这个清寒的夜晚,思妇伴着“孤灯”,守着“寒机”,一直操作到黎明……她为什么彻夜不眠?

答案就是“心有忆”。

然而所忆之人杳无踪影,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

天破晓了,又一个早晨来临。

新的一天会给她带来什么呢?

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多少辛酸,多少失望,多少无奈,都包含在这声叹息中了。

【答案】

(1)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形容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形,用斗转星移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从而引发主人公的情思感慨。

(2)诗歌描写了思妇彻夜不眠、盼望久出不归的心上人的悲愁情景。

在这个清寒的夜晚,思妇伴着“孤灯”,守着“寒机”,一直劳作到黎明。

然而所忆之人杳无踪影,她只有默默地流泪,无限心酸、失望、无奈,都包含在这声叹息中。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听不尽”三字,是怨?

是叹?

是赞?

意味深长。

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乡愁?

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答案】

(1)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

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

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

结尾句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

9、(2018·淮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姑苏①怀古

许浑②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鹥占浅莎③。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注】①姑苏:

即姑苏台,夫差曾在台上备官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②许浑:

晚唐诗人。

③莎: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请简析这首诗颔联中的“争”和“占”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色?

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

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

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

“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

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

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那么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

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

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

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

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

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

“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

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

“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

“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

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

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答案】

(1)“争”和“占”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使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对历史变迁、国家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