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774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docx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doc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词语,讨论这些词语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内容,掌握全诗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心情,追忆当年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语言描述团聚热烈场面和三代人欢喜、变化及畅谈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

“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巨变。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

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贡献,体会末两节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红旗啊高高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羽翼,飞跃了较长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

一、教学任务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

2、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意义,进行创造性想象:

二、教学过程

(一)板画动物,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它们是谁呢?

请看黑板。

(画“乌鸦”“狐狸”)。

学生说后,老师板书课题。

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

“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发生在狐狸和乌鸦之间一件事情。

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在它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遍,思考这个问题,并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了解读书情况。

①谁敢说自己读得最好?

请读一读。

②谁能诚实地说自己读得不太好?

站起来读一读,请大家帮助你读好课文。

3、再朗读课文,思考:

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①谁能用3—5句话说一说发生事情?

②谁能用1—2句话说一说发生事情?

4、让学生质疑问难。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②出示投影片:

指认“窝”“洞”,理解“窝”“洞”“邻居”。

2、学习第2、3自然段。

①既然是邻居,就应该好好相处。

狐狸是怎样发现乌鸦肉?

又是怎样想把肉弄到手?

请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②谁愿意说一说思考结果?

③哪句话写乌鸦心里高兴?

找出来读一读。

它高兴什么?

④狐狸看见乌鸦叼着一片肉,它想到了什么?

是从哪句话上看出来?

3、学习第4-7自然段。

①狐狸是怎样哄骗乌鸦肉?

请听录音,数数狐狸对乌鸦一共说了几次话?

每次都说了什么?

②指名读狐狸第一次和第二次说话,想一想狐狸为什么这样问?

乌鸦听了狐狸话后是怎么想?

又是怎么做?

为什么?

③第三次,狐狸又说了什么漂亮话,使得乌鸦竟得意地唱起歌来?

联系实际情况想想,狐狸说这些话和事实一样吗?

是一些什么样话?

④教师小结狐狸对乌鸦说三次话。

一个同学扮演狐狸,一个同学扮演乌鸦表演课文内容,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⑤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结果。

(四)感悟寓意,想象创新。

1、请说一说学习本课后想法。

2、同学们,乌鸦被骗走肉后它会怎样想?

你们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话?

3、复述课文。

【总评】这是一节全国性展示课,即2000年全国小学语文多思教学研讨会课。

这节课得到了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朱作仁、吴忠豪、朱学思好评。

优点在于:

一、以读为本,在40分钟里,学生直接用于读书时间不少于15分钟;二、引导学生精思、想象。

主要体现在教师设计问题精当,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寓意,思考时,又不脱离重点词句,语言与思维发展相统一,能让学生张扬个性,充分想象;三、能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评析李玉峰

 

奥伊达理想

凯瑟琳•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

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作用。

3、咀嚼本小说语言。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近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

让学生阅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    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

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  )唬(  )舷窗(  )狡黠(  )撅(  )煞有介事(  )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一着棋(    )着火(    )沿着(  )

哽咽(  )咽喉(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猪圈(    )

挑衅(  )挑三拣四(    )

解释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

小说以奥伊达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

“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膝盖上看完电影”。

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冒险经过”。

写奥伊达混上去瑞典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眼中,成了未来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

写奥伊达在父母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公民,并获得了真正选择上自由。

讨论交流二  :

分组畅谈对奥依达印象和理解。

提示:

儿童小说特点。

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典型、本质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

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特点。

本文用轻喜剧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主要人物。

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天性儿童形象。

作者用轻喜剧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具体表现:

很小时候,就坚持自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一名探险家。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表现:

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怪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膝盖上看完电影”;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孩子身上。

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平日干零活付劳务费方法。

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平常,甚至是可笑,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所特有心理特征,对一个成长中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独特。

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    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特点。

2、    抄写字词

3、    思考:

(1)什么是幽默?

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方式?

(2)奥依达父母教育方法,你有怎样个性看法?

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方法又有何看法?

 

第二课

一、活动流程

1、    讨论上课思考题

(1):

什么是幽默?

幽默是智慧表现。

它是用一种轻松、有趣、乃至荒诞形式表达人物喜怒哀乐情感以及社会生活方式。

幽默特点:

表现东西看似离奇古怪、哭笑不得,实则兴味盎然、妙趣横生,让人回味久远。

  这种表达,通常是通过悖谬方式,即表现出人们目与行为,手段、过程与结果矛盾,事物现象与本质矛盾等等,让人发出会心笑,并在笑中体味其中寓意哲理。

  幽默往往和童心连在一起。

天真活泼孩子,他们往往更具有天然幽默感,童真乐趣。

而好儿童小说,也往往是要表现孩子们这个特点。

  儿童小说里如何表达幽默呢?

常见方法是:

一是童年情态和童言稚语描摹。

如上一课,我们把握奥伊达形象时已经知道了一些。

(还可以再分析探险情节中一些儿童心态和行为加以证明。

二是“一惊一乍”事件或突发事件表现。

如本文取名字情节。

读104页到106页第三行有关文字。

思考:

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是怎样运用幽默方式?

讨论。

归纳。

  奥伊达爸爸、妈妈,这是一对既平常又特别爱儿子父母。

对刚出生儿子,他们同其他父母一样,对他寄予了无限希望。

可他们方式却与别人不同。

在爸爸世界里,儿子是小“拜伦”,未来大诗人;而在妈妈心目中,儿子是“小杰克逊”,明天超级名星。

为给奥伊达取一个表明自己希望名字,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协议,各喊各,互不干涉。

爱和美好愿望,让爸爸妈妈有了超乎常理行为,可结果呢,奥伊达伙伴无所适从,不能理解,奥伊达本人也很苦恼,最后不得不声嘶力竭地给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名字。

奇怪是,这个结果爸爸妈妈竟然接受了它,而且大加赞扬它。

这又不得不让奥伊达纳闷。

  取名字情节,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了父母美好愿望与离奇言行之间矛盾冲突,让人发出会心笑意,同时也让人回味这些妙趣横生情节中深意:

望子成龙成凤,愿望固然是好,但必须合乎常理,顺乎自然,切不可以家长主观愿望强加孩子。

  文章中描写这些愿望与言行悖谬情节,或者说惹人发笑情节比比皆是。

如当奥伊达提出要为自己买电影票时,妈妈哄他,爸爸唬他,因为在他们眼中,小奥伊达是个孩子,可当觉得拗不过奥伊达时,只好又暂时屈从于他,为他买回了电影票。

这种不听/从便/顺从做法是当今太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所采取方法。

当奥伊达成了探险“名人”之后,爸爸妈妈又都认为,应该改变原来想法,决定齐心协力把儿子培养成真正探险家。

他们就是这样,寄希望于儿子,深爱着儿子,但他们爱都是从成年人角度所给予爱,是脱离孩子需要爱,是一种宠爱,甚至错爱,因而往往表现得离奇夸张,让人发笑。

当然,这种爱是几乎天下所有父母爱子那种方式。

小说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仅善意表达了奥伊达父母在目与行为方式方法上矛盾,更重要是表现了他们觉悟。

当奥伊达父母从儿子给他们那份账单上发现了他们爱错位时,于是能够借助回账单这种巧妙方式给予奥伊达一种真正爱,一种成功教育。

这是我们今天多数做父母所不能做到。

所以说,这篇小说成功在于,不但塑造了奥伊达这一典型儿童形象,同时还塑造了一对重感情而又理智父母形象,启发人们应如何做好父母。

2讨论问题

(2)

对奥依达父母教育方法,你有怎样个性看法?

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方法又有何看法?

(如果这题来不及讨论,或可以写篇250字左右小作,或开一个演讲辩论会也可。

分组讨论

.总结归纳评讲。

三、    活动延伸

1、    继续进行课上问题

(2)

2、    继续阅读中文儿童文学中名篇佳作。

3、    自己创作一篇童话、寓言或者儿童小说。

500字左右。

附:

板书1        儿童小说特点

反映儿童心理特点和性格,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

板书2      幽默和童心在一起

幽默:

用轻松、有趣、乃至荒诞形式表达情感以及生活方式。

特点:

看似离奇古怪、哭笑不得,实则兴味盎然、妙趣横生

悖谬:

目与行为,手段、过程与结果,事物现象与本质矛盾,让人笑,在笑中体味。

《奥伊达理想》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忆我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

一、学习回忆录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语言来进行描述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母亲对他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语言,选择精当材料来歌颂母亲“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感情写法。

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内容和作用。

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

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

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

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经历,表现母亲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内容项目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草地晚餐》。

记叙人物是谁?

(学生答:

朱德同志)。

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学生答:

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这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

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

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

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

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

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

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

尽量节省。

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

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

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

叙谈叙谈。

聊,姑且、略;叙,谈。

(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

用准确简洁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回忆。

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

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美德,感谢母亲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

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

提问、思考、讨论:

这一段写了几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写了两句。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感情基调;由母亲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

这一部分是全文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

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联系前面回忆录定义)

板书: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事:

一是母亲勤劳俭朴习惯和宽厚仁慈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性格,对压迫者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支持和慰勉(8—13段)。

第14、15段,是在记叙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第一大层次。

这里记叙了母亲哪些事?

歌颂了母亲怎样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情况,母亲“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亲戚。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情感。

请将这样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留有深刻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事情啊!

”是抒情。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和抒情,对记叙内容有进一步深化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

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第二大层次。

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同情和支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

教师提示:

主要写了四件事。

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

通过上述四件事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性格,朴素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同情,对压迫者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革命事业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一些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

思考:

还写了些什么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精神品质?

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崇高品质。

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革命事业。

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农妇生活”。

她用自己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成功”。

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崇高品质。

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

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

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希望。

”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