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733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docx

标准答案珍藏版国考申论地市级真题解析

一、材料分析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试题以“农村教育”为主题,一共七则给定资料,七千九百余字,阅读量基本与副省级相当。

资料来源有记者采访、纲要文件、网站问卷调查、工作报告、新闻报道、政府数据、学术文章,较同年副省级给定资料而言,整体风格较为朴实、生动、具体,为了更好地体现此次申论考试的材料构成,特制下表:

给定资料

性质

类型或来源

主要内容

作用

1

描述性材料

记者采访

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遇到的诸多问题

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

2

数据性材料

记者问卷调查

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遇到的诸多问题

可以为T1.1提供答案要点

3

实例性材料

工作报告

L县推进寄宿制办学

直接与T2相关

4

数据性材料、观点性材料

调查、采访、学术文献

农村学生求学困境

1、直接与T1.2相关

2、可以为T4提供写作要素

5

实例性材料

新闻报道

许多农村希望小学遭废弃

直接与T3相关

6

陈述性材料、数据型材料

政府数据、调查论证、新闻报道

希望工程的成就、作用、发展以及希望学校目前的问题

直接与T3相关

7

观点性材料

学术文章

学者对于乡村文化衰落的担忧和焦虑

可以为T4提供写作素材

二、真题讲解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

要求:

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答题思路与方法】

这是一道传统的概括题。

概括题的基本要求就是根据材料概括问题,作答时要有清晰的关键词,语言要求精炼严肃。

题目要求根据给定资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所遭遇的问题的表现进行概括归纳。

因为题目中指出是“诸多问题”,因此可以不采用“总——分”形式进行概括,但是一定要将关键词前置,分点分条作答。

给定资料1的第一自然段反映了打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数量有限的问题。

第二个自然段谈到了借读费赞助费昂贵、学校非法建设、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第三、四个自然段谈到学费昂贵问题。

第五个自然段提及了户口问题。

第六个自然段谈到了随迁子女心理问题。

给定资料2引用了调查数据说明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期望,可以推断他们之所以有所期望,就是因为现实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较集中的反映在第二自然段中,即:

费用过高、没有城市户籍、学校数量少不方便就读、受城市人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

找出以上问题之后,按照“同类合并,异类并列”的原则进行答案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

概括题的关键词,一定要前置,这样方便阅卷人员在第一时间批阅到关键词,不至于忽略得分点。

什么样的词是关键词,是这道题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有这样几个特征:

1、高度概括。

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包含性,能够包含多个方面;2、高度规范。

关键词一定不是口语、数据、例子等形式的表达,一定是更加客观、规范、简洁的用语;3、高度重要。

之所以说它关键,就是因为没有它,作答的内容肯定不全面,因此考生在作答客观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概括出关键词,只要关键词出现就会得分。

例如:

给定资料1第一自然段:

“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

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

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这段材料侧重描写,但是有这样两个词比较直接地表达了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即“简陋”和“数量有限”,因此考生可以把它们提炼出来作为关键词整合到答案中。

另,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主旨句”。

主旨句即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一般起到概括的目的,是该条答案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现在一条答案的开头。

例如:

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简陋,师资队伍不稳。

这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谈了学校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果考生只是将三条问题不经处理地陈列出来,则体现不出很好的归纳概括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炼,写出主旨句,统领这三个问题。

我们可以作答为:

“办学条件差:

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简陋,师资队伍不稳。

”在字数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亦可以表述为:

“办学条件差:

硬件方面学校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软件方面师资队伍不稳。

”这样的优势在于答案更加清晰合理,体现高度概括性,延展关键词命中范围。

【参考答案】

答案1:

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学校:

缺少资金投入,法律地位空白,教师流失多;学生:

学费高,信息渠道不完善,心里自卑,所遇待遇不平等,家庭在思想没有重视教育地位,学生成绩跟不上;政府:

户口制度阻碍孩子就读。

评价:

要点不够全面,作答清晰性不高,是一份质量不高的答卷。

答案2:

1、民办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位置偏僻、硬件设施落后、师资队伍不稳当。

2、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费用高,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部分农民工子女反映在公办学校被边缘化。

3、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工作地点变化而被迫转学辍学4、农民工子女还面临着公办学校教材非全国通用、不得在非户籍地参加升学考试、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问题。

评价:

有个别点没有踩到,表述啰嗦,没有体现出概括性,是一份中等质量的答卷。

答案3:

1、办学条件差:

硬件方面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软件方面师资队伍不稳,不方便流动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2、入学门槛高:

民办学校经费不足;学生没有城市户籍,限制异地求学与考试。

3、政策不合理:

部分学校非法办学,生存艰难;政府支持不够。

4、学生负担重:

家庭条件困难,入学费用昂贵,制约随迁子女入学与择校。

少农民工子女孤独自卑,心理边缘化问题突出。

评价:

体现了较高的概括能力,要点全面,作答清晰条理,是一份不错的答卷。

【阅卷规则】

按点给分,出现相应关键词即给分。

关键词分别为:

“硬件(设施)”、“软件(师资)”、“经费”、“户籍”、“非法”、“政府支持”、“费用”、“心理”。

共八个,一点1分。

少答扣分,多点不加分。

概括全面有条理给2分表达分。

整体表达混乱,不够条理,扣2分表达分。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10分)

要求:

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答题思路与方法】

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这类题目没有答题的固定套路和模式,但是在回答这种题型时有一种基本的应对思路,即首先对这句话本身含义进行理解(根据材料将词语具体化),其次对这句话表明主观的看法(即评价,从材料中总结)。

就该题而言需要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做出阐释,分析之后要有恰当评论。

阐释部分相对而言比较客观,需要答到点上;分析部分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

首先,对此话进行阐释。

我们可以运用拆分关键词的方法找出这句话的层次,分别进行阐释。

这句话一共有八个字,介宾结构,以介词“中”为分割,前后分为两个层次,即“困境”与“不绝希望”。

因此考生要分别对“困境”及“不绝希望”这两个关键词做出解释,即困境指什么,不绝希望又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将这两个抽象的词汇具体化。

根据常识我们可知,“困境”即问题,而“希望”即期望。

有了这个意识,我们便可以通过阅读材料进一步的充实困境与希望的实质含义。

给定资料4第一自然段谈到了“教育成本高”、“农村生源下降”、“就业危机”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困境”的三个方面。

第二自然段谈到很多农村家庭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这个也是“困境”的主要含义。

第二自然段谈到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还是希望能通过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得到“出路”;另外段落最后提及了两个“如果”,其要表达的主旨即现在的教育问题必须要得以改革,而这正是农民工的希望。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希望”有两个含义:

一是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摆脱贫穷;二是希望教育问题得以改革。

其次,对整句话进行评价。

可以借用材料里的原话进行概括评价,即这句话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但只要有希望,中华民族的教育就有光明的未来。

最后,按照分条作答的形式进行准确简明地表述。

这道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对这句话进行合理还原。

部分考生认为词句理解题很难做,因为对它的答题思路掌握不好。

其实我们认为申论的客观题的问题设置都基本可以还原为四个部分,即:

问题、原因、对策、影响作用意义。

“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困境即指问题,农村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原因是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谈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及原因;“不绝希望”即指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一些深远的影响,农民家长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

因此通过还原我们就会对“困境”和“不绝希望”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从而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

答案1:

困境之中不绝希望是指:

教育成本对农村家庭来说过高,许多家庭都面临着“因教返贫”的困境,同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农村大学生未能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但是在这种困境中,仍有一部分农民不惜倾家荡产供子女上学,把希望放在他们接受教育上。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改变当前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

评价:

表达不够清晰条理,对“困境”和“希望”的解释要点不全,没有完全展开。

答案2:

1、“困境”是指:

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

2、“不绝希望”是指:

农民对子女通过教育摆脱贫穷寄予希望;希望农民子女教育难问题得到解决。

3、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

困境中的不绝希望为中华民族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评价:

能够很好地按照词语解析题目的思路作答,表达清晰条理,解释与评价到位,是一份优质答卷。

【阅卷规则】

“困境”四点内容,按点给分,关键词分别为“成本”、“就业”、“生源”、“因教返(致)贫”,一点1分,四点全答给满分4分。

少一点扣1分,多点不加分。

允许同意表达。

“不绝希望:

两点内容,按点给分,关键词分别为“摆脱贫穷”,“改革教育难”,一点2分,两点全答给满分4分。

少一点扣1分,多点不加分。

允许同意表达。

评价2分。

没有评价扣2分。

对于评价的赋分相对而言比较开放,只要考生的回答与此相关即可得分。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

(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答题思路与方法】

这道题属于公文题,考察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即是否能够执笔写成一篇符合实际要求的宣传文章。

公文题要求考生在作答时注意格式问题,此外,虽然这类题也是按点给分,但是在文风和表达方面要突出“宣传”的作用,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因此,在作答公文式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三点:

1、内容具体;2、格式正确;3、用语得体。

宣传主要由标题、称呼、开头语、主体、结束语和落款构成。

标题即《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称呼即宣传受读人群,也就是各位学生家长;开头语可以以问候为主;主体是该题的核心考察部分;结束语体现宣传目的,即希望家长们做好配合,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落款写县教育局名称及行文结束时间。

按照题目要求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主体部分应该如何作答。

首先,明确宣传目的,确定大致内容。

题目明确说明该篇宣传是为了“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应该首先点明何为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背景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点列在第一个自然段。

其次,按照思维逻辑,丰富宣传内容。

明确了办学模式,就应该再写该种办学模式的好处,为什么我们要发扬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好处在哪里,对家长的好处在哪里。

通过给定资料3,我们可以总结到这一部分的答案。

我们可以将其列为第二个自然段。

为了实现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县教育局也应该向家长说明政府和学校为建设寄宿制学校做出的努力,让家长们放心。

我们可以将其列为第三个自然段。

最后,按照文体要求,提出希望与倡议。

教育局之所以向家长们说了诸多寄宿制办学模式的好处就是为了让家长们多赞助多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在第四个自然段中作答一些比较虚的内容,以符合整篇宣传文章的要求,即对家长们提出希望,使各位家长能够积极地配合教育局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将宣传的主体部门作答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

这是一道公文题,因此,在赋分时,形式和语言表达的要求一定会占有不少的分值。

形式尽可能规范完整,语言尽可能生动易懂。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全面体现出考生较高的申论能力。

这道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它的答案不是全部来自材料,其一部分内容需要来自材料之外,依靠考生日常的理论积累和知识储备答题。

例如,题目要求向家长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就需要对办学模式的优点进行陈述,这在材料里可以找到。

但是接下来要说服家长对寄宿制学校进行支持,只说优点还不行,必须说明学校和政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要为寄宿制学校做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家长们提出希望。

而这部分内容在材料中是无法直接找到的,需要考生们调动日常的知识储备来完成。

可见,这道题目不是一道完全客观的可以抄材料得分的题目,而是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宣传公文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材料之外找寻合理内容来完善答案。

【参考答案】

答案1:

为提高我县教育资源利用率、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我县将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

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的原则,加大对于边境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

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379万,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并重点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如联村办寄宿制学校、民族寄宿制学校、边境学校。

创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优化我县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们受到更高质量教育。

同时,我们将制定严格的学校管理办法,实行封闭式教学,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创办寄宿制学校,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范围,希望各位家长能关心并支持我们的工作,全社会同心协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的来、留得住、学的好的学校!

评价:

语言流畅,内容具体,但是形式不符合公文的格式要求,缺少寄宿制学校办学背景,办学优势要点不全,需要进一步调整,是一份中等质量的答卷。

答案2:

《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

你们好!

我县人口的自然分布十分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推行寄宿制,即让孩子在上学期间在学校寄宿。

(背景原因和目的)

寄宿制不仅可以减轻家长负担,方便学校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孩子节约了上学时间,减少了在回家路上带来的危险,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利无害的。

(好处:

对家长,对孩子)

在推行寄宿制时,我们将改善学校的住宿、饮食环境,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

我们的老师也会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请各位家长放心。

(政府所做的努力:

硬件设施、提高服务)

对于寄宿的学生,希望家长和老师、学校密切配合,主动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家长们,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希望大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让孩子有力量去托起明天的希望。

(建议和希望)

县教育局

二零一零年X月X日

评价:

格式正确,语言通俗规范,要点全面,是一份优质答卷。

【阅卷规则】

寄宿制办学背景1分,寄宿制办学模式2分,第一段共3分;寄宿制办学优势,家长方面2分、学生方面3分,第二段共5分;学校与政府所做的努力,提高硬件设置方面2分、提高服务方面3分,第三段共5分;对家长提出的希望2分,第四段共2分;从公开信的格式整体关照,语言得体、通俗易懂,具有宣传性,共得5分。

如果格式不规范,扣2分,语言不清晰流畅,不具宣传性,扣3分。

三、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

(20分)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

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答题思路与方法】

这道题是一道概括加对策题,按照题目要求对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进行概括,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因此考生在作答该题时答案要有两个明显的组成部门,一为原因概括,二为具体对策。

题目虽然为考生设定了身份,并指出该文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使用,但是身份在这里不起作用,即无论考生是不是支教人员,问题都客观存在,所以考生可以忽略身份进行作答。

另外,这道题也不是典型的公文题,所以不必写成公文格式。

概括加对策题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将概括和对策分开写。

分开写的优势在于更加清晰明确,方便阅卷人找关键词按点给分。

例如2011年4.24联考申论第二道题:

“‘给定资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假定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道题也同样是道概括加对策题,需要考生将问题和对策分开作答。

接下来,我们对这道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给定资料5与给定资料6较为集中的涉及了希望小学废弃问题,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两则材料进行概括。

给定资料5第一个自然段谈到“布局调整”原因,第三个自然段谈到“选址”原因,第四个自然段谈到“生源少”、“成本高”的原因;给定资料6第四个自然段谈到“撤点并校”的原因;第五个自然段谈到了“(部分希望小学)条件不符合合并要求”、“生源减少”、“学生随家长进城”的原因;第六个自然段谈到了“税费改革、经费紧张”的原因。

找到原因后,按照“同类合并,异项并列”的原则进行答案整合。

对策题的难点在于所提供的对策能否解决实际困难,而且是否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得知希望小学遭废弃后存在浪费现象,亟需对农村教育进行合理整合,盘活废弃资源,加大对合并校园软硬设施建设的投入;希望小学之所以废弃,是因为过去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农村学校不够,因此广建希望小学,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城市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问题成为重大教育问题,于是我们必须引导资金转向,加大对城镇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另外,许多希望小学在建校之初采取了民间资本的捐助方式,政府与民间合作亦可以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这样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开拓资金渠道,解决办校经费问题;最后,要关注农村失学儿童现象,希望小学要担负起农村教育的重任,加强各方交流,提高办学质量。

回答该题时应注意“条理清楚,表达简明”的要求,做到分点分条分块作答。

【参考答案】

答案1:

遭废弃的原因:

1.教育布局调整、撤校并点政策实施,撤销一批希望小学2.在校小学生人数下降、许多农村学生随父母外迁3.农村税费改革导致教育经费紧张,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撤并一批小学。

调整对策: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

希望工程战略重点由大规模盲目建设转移至师资培训与软件建设。

2.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学校选址要以方便学生入学为前提。

强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农民工子女返乡入学。

3.充分利用废弃校舍。

村委会负责管理、利用校舍,可用于村委会办公、党群活动、租赁厂房等,教育资源不足地区吸引社会资金、重新利用校舍,发展村办民办教育。

评价:

原因不够全面,所提建议可行,但是整体表达不够简明。

需要进一步地补充调整。

答案2:

原因:

1、校园合并导致希望小学生源减少

2、上学的成本高

3、上学人数下降

4、学生随打工父母异地就读

5、教育经费紧张 

对策:

1、进行合理的校舍布局,兼顾希望学校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减少教育成本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让更多的孩子本地就读

4、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就读

评价:

原因全面,对策过于空洞,整体表达简练但比较单薄,建议对策方面做一些补充,使其更加具体、可行。

答案3:

原因:

1、希望小学软硬条件较差。

2、学生人数减少:

由于城市化,计划生育,教育资源调整,入学人数下降。

3、学校选址不合理:

规划不科学学生求学不便,且不符合合并要求。

4、办学成本较高:

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学校经费紧张。

原因概括共四点,关键词为“条件”、“人数”、“选址”、“成本”,每点2分,按点给分。

少点扣分,多点不加分。

允许同意表达。

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

对非法占用的校舍进行回收,将不符合需要的学校进行拍卖处理。

集中资金合理规划兴建硬件条件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

2、转移投资方向。

将希望工程资金由过去对农村的扶持转移到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扶持上;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3、拓展资金渠道。

希望工程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好校园建设,教育经费使用分配等方面的规划,在努力促成学校之间在师资、教育资源上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提高办学质量。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重视,避免失学现象发生;同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和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互信。

 

评价:

要点全面,建议具体、合理、可行,表达条理、能够凸显较好的概括性,是一份优质答卷。

【阅卷规则】

原因概括共四点,关键词为“条件”、“人数”、“选址”、“成本”,每点2分,按点给分。

少点扣分,多点不加分。

允许同意表达。

对策按点给分。

提出“整合教育资源”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转移投资方向”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拓展资金渠道”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提高办学质量”给2分,展开论述给1分。

允许同意表达。

另有其它措施,如果合理可行,酌情加1-2分。

整体表达不条理,不清楚,不简明扣2分表达分。

四、“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

“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

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答题思路与方法】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考试给定资料一共有七篇,前六则材料都是在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给定资料7谈论的内容是与前面六个段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乡村伦理问题。

这就预示这写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六个材料无关。

题目要求“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可以看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

“思考”这个词体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动脑子来写文章,“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则使得那些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考生有发挥的余地,体现出了国家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背景,越来越注重考生对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能力的考察。

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考生不要千篇一律的抄材料,不仅可以避免雷同卷,还可以给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广阔舞台。

知识分子谈到的失根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各种人群而言心理上的失根只是种现象,考生需要进一步挖掘这种失根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发展乡村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

答案1:

我们真的“失根”了吗?

当前,在全国急速推行城镇化,全民族由农牧文明向城市工商文明急剧转型的进程中,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变成了“市民”。

他们有形或无形的“家”都留在乡村,但生计或梦想却在城市。

对于乡村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