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620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课堂笔记6.docx

政治学课堂笔记6

政治学课堂笔记(6)第五篇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论)

第一章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基本含义:

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构成要素: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

1.政治心理的类型

1.个体政治心理

个体政治心理:

社会成员在个体状态下具有的政治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它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所具的社会政治经验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生活的产物。

两种基本类型:

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

(1)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角色本身虽然决定着角色体现者的某种共同特性,但它却不能决定每个角色体现者个人的活动和行为。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政治家的个性同样各具特色。

美国心理学家J·D.巴伯运用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提出四种总统类型的划分。

四种性格模式分析:

a主动—积极型:

(杰佛逊)b主动—消极型:

(约翰·亚当斯、尼克松)c被动—积极型:

(麦迪逊)d被动—消极型:

(华盛顿)

上述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某些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政治心理的共同特点。

但实际上,这些政治家或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要复杂得多,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矛盾的过程,交织着积极的、消极的多种心理因素的冲突。

所以,我们很难用某一种类型概括某个政治家或政治领袖的心理全貌。

例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总统里根、前苏共总书记斯大林、赫鲁晓夫等。

(2)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

冷漠型政治心理:

“政治冷漠”甚至“政治冲突”。

热情参与型政治心理:

正确处理需要、动机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有效保护和积极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冷漠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型政治心理:

易于呈现相互转变或交叉作用的状态。

2.群体政治心理

群体政治心理:

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心理状态,它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

五种基本类型:

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和集团政治心理;阶层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

(1)阶级政治心理

①具体表现:

由阶级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②基本特征:

共同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共同的政治情感;共同的需求意识和动机(利益需求结构和方向)。

③历史形态: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民族政治心理

①主要内容:

民族政治精神(精神状态、精神价值);民族政治感情(认同、依恋、热爱);民族政治意识(政治地位、民族地位)。

②基本特征:

自识性(自信);向心性(归属);内聚性(统一)。

(3)集团政治心理

①基本特征:

粗糙性(不清晰);变动性(不稳定);利益性(功利性)。

②影响因素:

政治领袖的心理和风格(领导风格与集团心理);其他集团的互动和竞争(体现特色、展示风格)。

(4)阶层政治心理

目前,我国的十个社会阶层是: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正确认识新社会阶层的特点,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心理,对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十分重要。

(5)大众政治心理

大众政治心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有位学者发表文章认为,学术界以前常以“坏人煽动”为“文革”扩大化的主要理由。

从政治心理学角度分析,“文革”扩大化主要是由于群体(大众)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心理之间的交叉作用。

精英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

对于社会政治心理,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

精英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

形式上看来,精英政治心理可以被称为一种“显”心理;大众政治心理则是以“物化”于人们日常政治生活方式中的形式存在,因而是一种“潜”心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治过程与心理过程:

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率先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分析了政治制度的心理基础。

此后,在历代政治思想家的论述中,不乏研究政治心理的有关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政治心理折射出政治过程与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的倾向;

(2)政治心理影响着政治权力的构成基础和政治权利的保障。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正确揭示道:

“民主制度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是产生于我们社会中某种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

个人觉得不重要和无权力。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1)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心理背景和原因。

如群体性的越级上访行为,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政治心理,包括政治动机、政治情感等。

(2)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通过具体的手段促成和改进。

如通过政治宣传、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等手段,影响其政治心理进而影响其政治行为。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1)社会政治心理构成特定社会的政治气氛、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

(2)社会政治心理成为估计政治形势、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中国“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对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决策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政治秩序和谐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心理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2)社会政治心理是推动社会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政治心理学就是通过主要研究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模式的互动作用,试图证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与心理模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函数关系。

第2章政治思想

第一节政治思想的含义和特性

一.政治思想的含义

1.内涵

(1)“思想”的含义:

①过程:

思想活动—思考

②结果:

思想观念—观点、想法和见解

(2)“政治思想”的含义:

①过程:

政治思想活动—政治思考、政治思维

②结果:

政治思想观点—政治学说、政治观点

(3)“政治思想”的定义:

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4)“政治意识形态”的分布:

①根据政治态度定位各意识形态

②根据权利/权力、自由/权威关系定位各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

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作为政治理论,它研究的是个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强调个人自由永远是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奉行个人主义、理性、平等、宽容、同意、宪政主义等原则。

保守主义:

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

它的产生是对以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它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和态度,面对社会重大变迁。

思想要素有传统观、实用主义、人性论、社会有机论、等级、权威、财产等观念。

社会主义: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19世纪初期,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社会平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它的理论大体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和改良社会主义。

第三条道路:

目前流行的说法,所谓“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

美国民主党和克林顿政府,英国新党、工党和布莱尔政府,以及德国、荷兰、意大利和新西兰当局都曾宣称自己奉行所谓“第三条道路”,其实至多只是一种口号。

其他意识形态

①社群主义:

社区主义、社团主义等;

②无政府主义:

反对权威、政府和国家等;

③法西斯主义:

民族国家至上的极右主义意识形态;

④女权主义:

反对性别歧视思想主张;

⑤生态主义:

倡导保护生态和环境等。

2.外延

(1)主体条件: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所有个人(个人—政治思想家)

①实践条件:

社会政治经验和体验

②理论基础:

社会政治知识和学识

③主观努力:

刻苦钻研和勤奋思考

(2)表达方式:

语言、文字和可感知的物质形式

(3)基本内容:

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①现实性:

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

②深刻性:

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③能动性:

完整的思想和观念体系

④系统性:

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3.形式

(1)政治理想:

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的价值指向

(2)政治信仰:

对于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的感情卷入

(3)政治理论:

关于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

2.政治思想的特性

1.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1)理性认识:

分析、解释、论证

(2)系统观念:

主体、目标、事件

(3)逻辑体系:

概念、判断、推理

2.体现特定主体的利益要求

(1)形成思想:

不同主体形成不同利益思想

(2)反映要求:

不同思想反映不同主体要求

(3)主导政治:

权力主体思想主导政治生活

3.反映深层政治的逻辑关系

(1)研究对象:

分析政治关系和政治联系

(2)社会作用:

支配人们的理性政治行为

(3)主体差异:

影响政治思想的科学程度

4.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特点

(1)不同步性: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

(2)不一致性:

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

(3)历史传承性:

采前人思想养料成自身体系

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1.内容结构

(1)对人的研究:

①基本内容:

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②历史源流:

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性”理论。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人性本善”等。

西方政治思想也以“人学”理论为基础。

柏拉图的“金质、银质、铜质”人性观;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等。

③科学理论:

“劳动创造了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人”及其社会的发展规律等。

(2)对政治体系的研究:

①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关系本质”理论;非马克思主义的“神造”和“神授”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

②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

政治权力如何产生、如何构建、如何配置。

其中,政治关系等是这种研究的核心问题。

③政治权利及其实现途径。

政治权利的本质、内容、发展过程、实现方式和途径等;

④政治过程。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想获得有关政治运行一般规律的知识,回答政治过程如何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如何实现、政治决策如何作出并如何实施等问题。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①政治变迁的动因。

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战争、经济危机、社会冲突、外力干涉、政治腐败等因素;

②政治发展的目标。

评判现实的政治生活,设计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制定理想的政治发展目标;

③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改良等。

2.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判断描述政治权力何人掌握;政治体系如何运转(“是什么”的问题)。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政治环境和条件—政治现象—政治结果(“为什么”的问题)。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什么是美的、善的、应该的(“应怎样”的问题)。

3.理论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对某一个别政治人物、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和政治事件的结论;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同类政治问题甚至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代表了政治思想的最高水平;创造这种理论的人被称为政治思想家。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据思想演进和发展进程划分

(1)古代政治思想

①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

②西方:

古希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政治思想。

(2)近代政治思想

①中国:

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

②西方: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到19世纪末的政治思想。

(3)现代政治思想

①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政治思想;

②西方:

19世纪末以来的政治思想。

2.依据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

(1)政治哲学

①特点:

探讨终极价值,设立道德规范;追求政治目的,寻求最佳方法;

②主题:

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理想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2)政治科学

①客观性:

符合政治事实;

②精确性:

描述研究对象;

③系统性:

构成理论体系;

④普遍性:

普遍真实适用;

⑤可验证性:

可以重复研究。

3.依据反映要求和维护利益划分

(1)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

(2)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

(3)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4)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3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1.发展过程

(1)中国:

发端于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代。

经历古代、近代、现代;

(2)西方:

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社会。

经历古典主义、神道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四个阶段。

2.发展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

(2)研究方法:

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

(3)主体作用:

政治思想家在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重要作用

1.支持并服务特定的利益主体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论证特定利益主体的政治合理性和正当性。

因此,它支持并服务于特定利益主体。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心灵;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则为推翻现有扫清思想障碍。

3.指导并帮助人们分析政治现象

通过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的研究,为人们提供政治认识的必要知识;以系统的理论为人们分析实际政治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

4.主导和统领人们确立政治意识

当一个人被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所武装时,他的其他政治意识如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都将被纳入政治思想的自觉的支配之下。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

第1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1.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探索

(1)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

强调德治和心治,重视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础。

(2)西方政治思想家的学说

①研究教育儿童的经历与公民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②亚里士多德、博丹、卢梭的政治思想家对人们获得政治知识的方式和过程与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同的论述。

(3)政治社会化的专门和系统研究

①“政治社会化”:

人们学习政治价值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50年代初)

②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

《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58年)

③赫伯特·海曼:

《政治社会化:

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1959年)

2.政治社会化的不同界定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戴维·伊斯顿和杰克·邓尼斯;罗伯特·E.道斯)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格林斯太因)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

(坎耐斯·P.兰顿)

(4)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

3.政治社会化的界定分析

(1)优点:

强调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2)缺陷:

①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②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③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政治社会化的科学定义

政治社会化:

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1)客观性:

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政治实践内容;

(2)基础性:

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通过特定的社会政治实践方式;

(3)标准性:

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依靠特定的社会政治实践检验。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1)动因:

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为动因;

(2)内容:

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获得政治认识和技能为内容;

(3)后果:

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明确政治准则和角色为后果。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传习过程的统一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政治实践—政治认识—政治实践—政治认识;

(2)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思想;

(3)政治体系和政治群体:

政治信仰、价值和情感—社会心理、思维和行为;

(4)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

人—社会;认识—实践。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

一方面,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接受某种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另一方面,个人形成的独立的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又影响和改变政治文化。

(2)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

一方面,后者决定前者;另一方面,前者又反作用于后者。

第2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1.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

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在养育后代的同时,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权威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通常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后代,引导他们初步学习和了解政治生活。

(1)父母亲对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

(2)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可能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

(3)专制家长式的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

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

(4)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

(5)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

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强化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好感;

(2)培养人们的政治忠诚和共同的政治信条;

(3)引导人们信仰“政治竞赛的不成文规则”;

(4)提供各类政治知识和技术等。

3.特定的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递作用,尤其是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来说,它们更具有直观的反复刺激作用,从而产生特定的政治心理效应和定势。

4.大众传媒工具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的宣传是现代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

(2)直接宣传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影响社会大众的倾向性。

5.社会政治组织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如政党

(1)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等,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

(2)通过发展新的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养和训练;

(3)通过党的各项活动,实现其成员和政党拥护者与追随者的政治参与。

6.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通达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

(1)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政治成员正是通过政治实践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的;

(2)政治实践是检验和修正人们所获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唯一标准。

另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共同体、聚居区和同辈集团”等,也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1)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2)利益是人们接受或拒斥、维护或改造特定政治文化的准则;

(3)利益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往往是从利益开始的。

2.政治权力因素

(1)影响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发展程度,包括人们的利益实现效能、对社会生活的覆盖程度,为人们提供的实际可能等;

(2)影响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的状况和程度;

(3)创设特定的政治教育机构和特定的政治传播媒介,配备特定的政治教育人员,倡导和灌输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这些都会整个社会政治化产生影响。

3.政治权利因素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

(1)政治权利的法定内容、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

(2)政治权利赋予社会成员政治活动和实践的可能空间,影响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

4.经济发展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①提供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②发展政治权利和政治要求。

(2)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①影响利益关系和实现方式;②影响政治权力观和政治权利观。

5.社会文化因素

(1)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

(2)社会信念和行为模式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程度;

(3)文化水平和发展状况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6.政治事件因素

(1)政治事件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2)政治事件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发生和发展;

(3)政治事件深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和发展。

7.媒介作用因素

(1)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会增加或削弱政治社会化的强度与效果;

(2)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会推进或中断政治社会化的持续与过程;

(3)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会促进或抵消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与作用。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的政治形态划分

(1)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①作用:

维持氏族、部落共同生活;

②媒介:

家庭和氏族、部落组织;

③方式:

模仿他人的行为规范。

(2)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①阶级性:

体现奴隶主统治性质;

②目的性:

培养奴隶主统治人才;

③对抗性:

截然不同的获得方式;

④神秘性:

带有浓烈的神学色彩;

⑤专业性:

建立专门的传输学校。

(3)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①价值取向:

构建封建专制统治;

②基本目的:

塑造封建政治人格;

③主要形式:

教化全体社会成员;

④血缘媒介:

借助封建宗法关系;

⑤哲学依据:

封建神权统治;

⑥重要内容:

封建政治伦理。

(4)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①价值取向:

服从资本主义统治;

②实际目的:

控制社会政治媒介;

③实现方式:

复杂多样;

④技术手段:

发达先进。

(5)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①根本目的:

提高公民政治能力;

②价值取向:

实现人民根本利益;

③主要途径:

全体人民政治实践;

④基本保障:

物质、场所、机会。

2.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划分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①主要内容:

感情色彩的政治心理;

②学习方式:

直接模仿和心理体验;

③主要媒介:

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师;

④影响对象:

政治心理和价值选择。

(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①主要内容:

政治理念和行为规范;

②基本条件:

政治兴趣和政治能力;

③主要媒介:

学校教师和社会成员;

④理想色彩:

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①价值取向:

自身利益和主观意志;

②基本途径:

政治实践和政治环境;

③主要内容:

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④重要特点:

政治思想等影响他人。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之间具有交叉性。

同时,由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经历不同,以及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异,其社会化年龄阶段及其特点也不同。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①政治模仿:

儿童与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