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613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624.docx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624

 

第二章心理过程

一、感知和知觉

1.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联系:

(1)感觉与知觉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

(2)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3.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2.感知的规律(重点)

名词解释: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

2.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3.绝对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4.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5.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6.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7.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电影的开场和散场的光感不同的情况)

8.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9.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10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知觉的特性(重点):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会把感觉的东西分为对象和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条件:

n客观条件:

1.对象与背景的差异2.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3.对象的特征

主观因素:

个人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2)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条件:

1.经验2.刺激物的特点3.接近律4.相似律5.连续律6.良好轮廓

作用:

1.心理调查显示整体性总是优先于个别属性的,因此可以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2但由于整体性导致忽略了个体的细节,则可能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二、记忆

1.定义: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分类:

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意义记忆):

语词概念判断推理公式定理,是人存储知识最主要的形式,是人类特有的记忆

3.情绪记忆:

刚刚考上大学的激动

4.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以做过的动作和运动内容的记忆

记忆加工和保持时间长短的分类: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视觉后象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3.记忆表象:

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的该事物的形象。

特点:

1.直观性2.概括性

作用:

从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4.记忆包括的环节:

(1)识记:

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是记忆活动的开端,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开端;

分类:

1.无意识记: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有意识记: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1机械识记:

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依靠简单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2.意义识记:

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识记的方法

(2)保持:

对识记的内容进行积累、加工和巩固的过程

遗忘: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的再现。

记忆规律(重点)

1.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曲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

2.遗忘的机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

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

(2)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3)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

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超过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果便不再增长。

4.复习

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多样化复习5多种感官参与

(3)再现:

对信息的提取过程(分为再认和回忆)

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条件:

(1)对旧事物识记的牢固程度。

(2)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5、记忆的品质

n记忆的敏捷性n记忆的持久性n记忆的准确性n记忆的准备性

三、思维

1.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医生通过心电图分析健康情况)、概括的(看到钢笔就会总结各种钢笔的特性)反映。

2.思维的分类:

按思维凭借的媒介不同

(1)动作思维:

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岁前只能使用这个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直观形象或已有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学前期)

(3)抽象思维:

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

按思维探索目标的媒介的不同

(1)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

综合已有信息,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

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1.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的能力)

2.思维的变通性(随机应变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3.思维的独特性(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的能力)

根据思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性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规律和程序直接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3.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比较:

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

抽象:

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

概括:

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概念或理论系统的心智操作。

具体化:

是把抽象概括中获得的概念推广运用到同类其它事物上的过程。

系统化:

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知识形成层次分明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

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的情境。

(包括现状目标和障碍)

问题解决:

就是从初始状态出发,通过认知操作,一步一步地改变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心理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思维模式:

1.直觉式;(战争前线的军人,即职业病患者都有的思维)速度快,准确性高;

2.分析式;3.试误式;4.顿悟式;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重点)

1.情绪与动机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

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

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

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背诵)

图2-7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3.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个性差异:

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个性的特点尤其是性格特点有关系;

 

5.创造性思维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4)培养优良的个性

6.思维的品质

n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揭露现象的根本原因)

n思维的独立性(独立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批判性

n思维的逻辑性

n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1.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

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

思维和想象的关系:

1.想象是人脑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反映客观现实;

2.思维是以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反映客观现实;

3.想象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二)想象的种类

想象按其有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

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

2.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1.丰富的表象储备。

2.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创造想象的条件:

1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2原型启发;3积极的思维活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积极地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三)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

1.粘合2.夸张3.人格化4.典型

二、情绪和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2.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通过形象或者概念反映客观事物;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3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

表现: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三)情绪的快感度(四)情绪的复杂度

5.情绪的种类

心境:

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特点:

弥散性;)

激情:

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易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追求真理的动力)

美感:

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

6.挫折

挫折:

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表现形式:

积极、消极、妥协

(1)挫折后积极的表现形式

n升华:

个体对那些不为社会接受的行为和心理冲动,加以改变,净化,提高,使其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高尚的追求。

n补偿:

因主客观原因致使目标不能达到,以其他成功的活动来加以补偿;

n改变策略:

遭受挫折后,通过总结经验,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

(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n攻击行为:

1.对造成挫折的人或事进行直接的攻击;2.寻找替罪羊,报复社会

n固执行为:

不总结经验,重复无效的行为

n退化行为:

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一种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符合的幼稚行为;

n白日梦:

不切实际的幻想

n逆反:

不理智思考和对待失败的原因,而是对任何事情都盲目或故意地反抗、对立

(3)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n自我安慰:

1.酸葡萄心理,自己吃不到就说酸;2.甜柠檬心理,是酸的,但偏说甜;

n自我整饰:

是种自我保护的状态

n推诿:

推脱责任;

处理挫折的策略

1、情境转移:

换个轻松的环境

2、精神宣泄

3、代偿转移

4、心理咨询

5、宽容受挫者

三、意志过程(重点):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1)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意志对认识活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

2.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1)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

(2)意志对情绪有调节、控制作用。

3.采取决定的过程:

1.动机冲突2.确定目的3.选择行动的方法

4.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2.克服内外困难3.经受成败的经验

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个体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自觉认识,并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

(二)果断性(三)自制性(四)坚持性

第二章心理过程第1节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观察

2.记忆

3.思维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梦是有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3.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能回忆的事物不一定能再认。

5.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6.感受性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7.保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8.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属于能力问题,与他的个性关系不大。

9.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

10.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机越强烈,他就越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2.“刀子划玻璃,感觉到冷”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联觉

3.“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很酸”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4.以下哪个是内部感觉:

A皮肤觉;B听觉;C运动觉;D视觉

5.以下哪个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A直觉式;B分析式;C试误式;D启发式

6.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是:

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明确问题;D检验假设

7.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

瞬时记忆、()、长时记忆。

A情景记忆;B情绪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记忆

8.不属于知觉特征的是:

A选择性;B个别性;C理解性;D恒常性

9.“同样一个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下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下则显得亮些”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10.“从太阳底下走进黑暗的房子里,开始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又能隐隐约约看见东西”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

为什么有时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

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

试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

2、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可是对书本上的东西,有时再三教还是记不住,这是为什么?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第二章第1节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观察: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2.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

×

×

×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D

B

C

B

A

B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答: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

2.答:

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3.答:

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的作用;个性差异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

根据知觉的选择性规律,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反映的比较清晰,其余的事物则作为知觉的背景,比较模糊。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就是为了使对象与背景在色彩、线条粗细、形状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的对象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才容易吸引注意力,清晰地被感知和记忆(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2、答:

这涉及到不同的记忆内容的兴趣和类型。

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说明他比较擅长对情节性内容的记忆和形象生动的内容的记忆,生动有趣的内容易于引起他的兴趣;而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多地属于语义记忆,或者抽象逻辑记忆,如果再三教还是记不住,说明他可能因对抽象性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影响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效果,不擅长于对抽象逻辑性的内容的记忆,表现出了对不同记忆内容的差异性(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培养优良的个性。

(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2.答:

第一,及时复习。

第二,分配复习;第三: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第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二和三节(附答案)

一、判断题

1、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能否引起人的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2、认知不能调节人的情绪活动。

3、白日梦不是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表现形式。

4、自我整饰是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5、情绪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6、情绪发生时会伴随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7、情绪发生时的机体外部表情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

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情绪状态。

9、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者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0、随意动作受人的意志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是意志行动的必要条件。

11、“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是动机斗争中的双趋式斗争。

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指意志品质的果断性。

13、意志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的阶段

14、动摇性和自制性均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

15、意志总是和行为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些不属于情绪()

A愉快B悲伤C恐惧D想象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情感不依赖情绪

B情绪不是情感的表现

C情绪依赖情感

D情绪和情感可以分割

3.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的信息沟通,可以通过观察对表情的观察达到交流的目的,这是情绪和情感的()

A信号功能B感染功能C调节功能D理解功能

4.下别哪些不属于情绪情感的机体变化()

A呼吸节奏变化B视力变化C语调变化D心跳变化

5.下列情绪变化最大,自我卷入程度最大的为()

A暴怒B激愤C难过D怡悦

6.下列不属于最原始的四种情感的是()

A恐惧B忧愁C愤怒D快乐

7.狂喜是一种()情绪体验方式

A心境B激情B应激D应急

8.()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事物时产生的优美的情感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疑惑感

9.不属于否定的道德体验是()

A羞愧B敬佩C憎恨D厌恶

10.“酸葡萄”是一种()表现

A挫折后升华B挫折后补偿C挫折后自我整饰D挫折后的自我安慰

11.意志行动的()越强,意志水平越高,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也就越小。

A目的性B随意性C情绪性D道德性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指意志的()

A坚持性B自制性C自觉性D果断性

13.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A坚持性B自制性C自觉性D动摇性

14.与盲目性、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果断性;B自制性;C坚持性;D自觉性

15.“前怕狼,后怕虎”是指()的动机斗争

A趋避式B双趋式C双避式D逃避式

三、名词解释

1、情感

2、应激

3、挫折

4、意志

四、简答题

1、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简述情绪的功能

3、简述意志的过程

五、事例分析

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致所失”。

请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意志的特征和品质。

2、某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请从挫折后表现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

六、论述题

1、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2、论述应对挫折的策略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ü

х

х

ü

х

х

ü

ü

ü

х

ü

х

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