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337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docx

7南怀瑾老师教育漫谈

南老师教育漫谈

(本文乃由南老师饭后与学生之闲谈,整理记录而成,忠于原味,未加修改)

沙弥:

请问南师解答为什么小朋友要读《大学》?

家长至少应对四书五经有怎样的认识?

包括读儒、释、道三家的典籍,有不一样的方向,是否能开发儿童不同领域的智慧?

背诵经典的由来

南师:

儿童读经要背诵,有几个问题。

第一、传统教育几千年至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的初期,中国的教育,读书素来是要背诵的,不只是儿童要背而已。

第二、背诵对脑智慧构成什么作用。

第一问题:

中国过去上古两三千年以前,有文字没有纸张、笔,开始是用刀雕刻文字在甲骨文上,后来发展雕刻在竹简(竹片)上面,然后把一片片竹简打洞用牛皮筋穿起来。

这些一片一片认字很困难,所以读一篇书都要背诵,背了以后重新刻过,这样传下来。

到了周、秦,在秦始皇这个阶段,蒙恬才发明了笔,他是秦始皇派出去守北方的大将。

那么用笔以后就进一步的发展,就用笔写在牛皮、羊皮上面,写好了都要背得,就卷拢来,所以读书叫读一卷、两卷,是这样来的。

当时读书,借书很困难,政府里头除了帝王、世家,普通人几乎一卷书都没有,你想人家有书卷借给你,要赶快背,抄下来,非常困难。

所以从古读书又叫“传经”,传授你背经书,书就叫做“经典”。

古人对书重视得很,一辈子的经验,或者只写了一卷书,或几百字、千多字记下来。

所以传给学生叫传经,传了要背、要抄写,并不是只有中国,不过西方古代没有竹简、牛皮,当时怎么会流传不太清楚。

印度也是这样,靠硬笔写在制造过的树叶子,所以印度的经书叫做“贝叶经”。

从秦始皇烧书以后到汉代,这些经书流传下来,都是靠这些没有死的老先生,嘴里背出来,四书五经都是这样背下来的。

所以古人读书,譬如《大学》、《中庸》,这只是两篇不算,而是整部书能够背下来,这种学问实在使人很佩服。

不是会背就算了,还要像和尚念经一样,天天都要背一遍,古人读书有这样难。

到宋朝初期发明了活体字以后,把每个字雕刻好,排拢来放在一块版上,这就是硬版。

发明了以后,并不是普通流行,也是皇帝宫廷或高贵人家,有这个活字版印出来少数的书。

多半民间买不起,读书人借一本书来,一边背一边抄写流通。

或有的经典刻在石头上立碑放在那里,传给后人。

自有这活字版以后,一直到明、清,书本就比较流通了,所以西洋人的文化,活字版是中国传过去,所以,过去西方教育也是注重背诵的。

明清时代固然印刷比较流通,可是乡村穷苦人家,或小资产人家,要买书没有书店的,也很困难,到那些大户人家去借,譬如朱家、封家、有钱有书,要送礼要磕头,好不容易把这本书借回来,也是印不起,都靠抄写,一边抄一边背。

古人读书有这样的困难,所以背了以后,一辈子不能忘记的,因为他天天背、常常背、反复的背,中间很多道理慢慢产生,愈来愈深入愈懂了。

印刷术的发明使人不用再背书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文化来了,我们才有铸印版、刻镂版,这样,书本才流行起来,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

那里像现在一样,已经玩起电脑来。

所以现在的人变得不背书了,因为印刷,打字、电脑发达,不用脑筋了,都托纸、笔,把思想文化都记下,打字存起来,以为自己懂了,其实都没有仔细、重复的看,自己第二遍、第三遍都不会去看,所以人的学问差了。

但是学问差了,记忆力有,不肯用,可是思想发达了。

所谓思想发达是好听的名称,实际上是脑筋复杂了。

因为知识愈来愈渊博,脑筋复杂,复杂了以后,愈来愈浅薄,很浅薄的东西,以为自己全通了,这就是人类文化一种没落的趋势。

我今年八十多岁了,像我读书,从小还是按老规矩背来的,所以你们讲我记忆力好,书记得那么多,没有什么巧妙,就是肯背。

所以上课可以不带本子,大概就可以背出来了,平时脑子没有,但讲到某一点,一刺激就出来了,这就是背诵来的,看起来学问很好,其实是骗人的,这些实际上都是靠背诵。

这是答复第一点。

背诵的好处

第二、一个人,不管是孩子、大人或者老人也好,会背诵有什么好处?

你看宗教徒,尤其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老的前辈,他们重要的经典也是靠背诵。

背诵使你意志专一,训练脑,同时加强思想,一边尽管背诵,不要去思考,那个理性分别思考的作用自然会起来,所以经典背熟等于和尚念经。

这就是《大学》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等于在做功夫,那么这种做功夫下去,佛教,道家比修炼打坐,使脑子宁静专一还要超越。

所以背诵有这样的好处,不但是使人思考的理性发展,记忆也发展。

现在人不背诵,学校的教育也叫你背,若只为考试,这是临时的记忆,不是真正的背诵,只要功课考完了,自己下意识就想把它丢掉,实际上背来的东西也没有意义。

比如我前两天跟杭州市长讲:

“你这样做,这房子“道旁筑室,三年不成”,即是路旁修个房子,三年都修不好,古人只有八个字来形容。

为什么呢?

大家走来走去,人太多,每个人出个意见,自己拿不定主意,做事情有时要独断独行。

那天讲到白话和文言的差别,你看这八个字背来就有用处,好多地方都可以用上,不但是盖房子的事,如果翻成白话:

路边盖房子,三年盖不好。

这样听过了就完了,不值得背,因言语没有经过文字的组织,就没有那个韵味,那么语言经过文字的组织,像古文这一类背来,不但经过思考的能力,同时增加记忆的能力,这中间有止定的功夫,拿现在的科学研究我不敢说,但应该对脑的发展、对老年人失去记忆,这些毛病应该可以改善。

像我小时候,看到老前辈读书人,没有看到老了昏聩,及得“帕金森氏”这些病。

我看到老前辈临死时,还在写字读书,精神百倍,可能都是这个背诵的功效。

但这要科学求证,没有求证不可以讲。

所以今天答复你有关背诵这两点问题。

做人处事的道理应从小教起

南师:

儿童开始读书是一件事,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小孩子在六岁至八岁之间入小学,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老师、大人、朋友讲话的礼貌态度、规矩,这个最重要。

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

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而专门去读书,那叫学知识,把知识学会了,而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但现在人却与古人相反,现在小孩子进幼稚园也好,受小学乃至受大学教育,学的都是知识,而对于做人、处事的根本道理,都是不懂,所以社会一片混乱。

过去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讲过去,不是几千年,而是像我们继续下来,等于传统文化到了清朝三百年保留遗传下来的这个教育方法,开始进了学校,还保存有一点基本的洒扫应对,老师也教你怎么做事及做人的规矩,这些都有。

老实讲那时候没有学校,叫做家塾,后来到民国以来,因为新的学校开始,法定叫西洋过来新的方式为“学校”,把原来私人办的叫“私塾”,私塾是法律的名称,传统的名称叫“家塾”,也就是学校。

家庭请一个老师,约附近的孩子参与,专门请一位老师来教书的,这个叫家塾。

家塾里头有些或者全部是男的,有些是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参与读书的。

孩子读书先从“四书”始

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

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

而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

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好玩,有容易念。

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

大部分这些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点,却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

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会选择先读《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

为什么呢?

像你们现在测验下来,幼稚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个把礼拜就会了,叫幼稚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这是你们集中资料告诉我的。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

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这些是代表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真正重镇,东汉以后是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至于说到《楚辞》,这本书就是屈原所作,我们现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杀,尸体还没有找到,老百姓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所以赶快包一些糯米的粽子丢到江上去喂鱼,这才发明了粽子。

当时屈原自己的国家乱,政治不好,他忧国忧民,所以创作这部有名的书留下叫做《楚辞》。

《楚辞》里的“离骚”是文章篇名,他写完了以后,愈想愈难过,觉得楚王不听他的话,一定会失败,因此受不了,投江自杀,是这样来的。

像《楚辞》、《老子》、《庄子》这些文章固然很美,不是齐鲁文化,这是南方文化,可以说是楚国的文化,非常优美。

所以后来的诗词以《楚辞》这些为标准来的,不像《大学》、《中庸》、《孟子》这些这么深厚,非常有韵味。

因此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走向读书这条路,乃至求得功名、做官,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

这些文章一背下来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有一点懂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

“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

”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传统办法的教育是对的。

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

因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就能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所以说先开始读《大学》、《中庸》,有这样的好处。

等到你长大背起来以后,譬如说《大学》你背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你将来做生意也好,处事也好,考虑事情:

哎呀!

《大学》讲过的“物有本末”,一个东西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有头有尾,“事有终始”一件事有良好的开始,才有良好的结果,事先不计划周详,莫名其妙的开始,一定是莫名其妙的结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背起来,长大一想就知道,处理事情就不要人教了。

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对一件事情考虑要专一,晓得这一件事成功到什么程度,开始应从那一点入手,这都是“知止而后有定”,拿定主意以后,心境就非常宁定,很冷静的处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安理得处理事情,事半而功倍,花不了多大的气力就做成功了,如果乱做,不晓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般人拿到机会就乱来,最后都失败。

这是比方背了《大学》长大对做人处事有用处就在这里。

在小时候背得有味道“大学之道……定而后能静”一气就下来,又好背。

《三字经》固然是三个字一句,那是唱“莲花落”敲嘎打板的办法,那也是一种韵文,但不像《大学》、《孟子》这种韵文是优美的。

所以我们从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将来要写好文章,不管白话文或古文,一定要把两部书读好:

一部是《孟子》,另一部是《庄子》,这两部书你会,你的文章出手一定不凡。

还没讲到《大学》、《中庸》、《孟子》,其实这三部书是齐鲁文化,一个文体的,非常诱惑。

我们当年听了也注意,多背几篇《孟子》、《庄子》也体会不进去,等到自己长大要用时,果然如老师所说,印象非常深刻,的确是这样。

所以现代人读几句书,认几个中国字,根据口语就会写文章,完全是白话语体的。

像报纸的文章,最多是三分钟寿命,看完就没有,刊物文章是五分钟寿命,不管是讲经济、政治讲得多好,一看完就丢了,不足以流传。

古代的这些文章你背好、学好,你将来白话文也一定写得好,因为那些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好文章千古留名

海英:

像《孟子》这些文章最少最少背哪几篇就可以了?

南师:

前两天端午节张法官来,很客气送节礼来。

这人很讲古礼,他一进门看他提一大堆东西,就晓得是送节礼。

我说你那么客气,他很讲礼就坐一下。

我说:

“你今天放假?

”他说:

“是啊!

”“在家里干什么?

”“一大堆公文看不完,抱回家里看。

”我说:

“对啊!

俗语说人不要做官,一做官就有“案牍之劳形”,我怕他不懂就写给他,他一看懂了,我说:

“此文出处在哪里?

我想你不知道。

很短一篇文章,我们从小背的,背了一辈子有用处的。

叫做《陋室铭》,唐朝的文人刘禹锡作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

“何陋之有?

”(刘禹锡)

我特别印出来给张法官看。

你们看这几句话都很容易背,你以为是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香港这一小块土地,有个黄大仙,一定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说我这个房间是最糟糕的,你们到终南山看到那茅蓬一样,很丑陋的一个房间,嘿!

不丑陋啊!

因为我有道德、有学问,住在里头,我的房间香得不得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是诗,平仄音韵都对。

你看我房间前面青苔一层一层绿色多漂亮,自然风景,我杂草都没有割,窗子一打开,树、草啊,多自然的美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你看我房间那么小,来的都是大学问家,没有一个是没水准的人,都是学养很高的。

“白丁”是没有水平的,开口就是粗话。

他说从来没有白丁来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在里面弹弹琴,念念金刚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卡拉OK这一套,吵死了,不要把公事抱回家,天天看公事,这案牍劳形,把身体累死了,所以我讲张法官原来你在家里有“案牍之劳形”,生命就那么可怜消耗了。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以前,隐在南阳草庐里头,汉朝的杨雄名字叫子云,四川人,他的亭子。

他说与诸葛亮的茅蓬及杨雄的读书亭比,我这陋室是第三个,诸葛亮、杨雄以外就是我刘禹锡的房间。

“孔子曰:

‘何陋之有?

’”孔子说那里丑陋啊,好得很,天下第一号。

好文章,千古留名,刘禹锡的《陋室铭》总共只有十八句。

小时候背好,将来用得上。

譬如招待外宾参观你的办公室,我这里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啊!

把自己捧得高高的。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张法官听了直点头说:

“是是,是‘案牍之劳形’啊!

可是现在人退休了,反而是不安,因为没有这修养,但古人则有这些修养,尤其公务员做久了,或帮人打工久了,一退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不晓得多舒服。

岸英:

现在很多人退休没事干,反而得老人痴呆症。

南师:

对啊!

因为他们不读书,你知道吗?

将来你们在房间铺个铺位,放张席子,丢个破行李在旁边,然后躺在枕头上,吟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草席一拎,破枕一个,有书三卷,面包半个,何陋之有?

”(众笑)自己躺在那烂床上就念起来了嘛!

一点都不丑陋,我穷个什么?

富有得很。

《陋室铭》是刘禹锡很穷的时候写的,他心里觉得富有得要命,然后吹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还看不起别人,你们这些算老几,官大、名气大、有钱,他不看,不管什么有钱人来,看都不看,这些是白丁嘛!

虽然有钱买个学校名誉博士,他看不上的,所以说“何陋之有”。

而且他不止自己吹,还把孔子请出来吹,孔子讲的话“何陋之有”。

岸英:

其实鲁迅写的《阿Q》就是跟他学的。

南师:

是这样啊!

就是读这些书出身的,鲁迅、巴金、胡适之等都是从小读古书出来的,所以他们变成一代名人。

你们上当了,一来就学巴金、老舍。

你们要是从古文入手,你们也会成为大文豪。

真记忆与回忆不同的

沙弥:

我有一个“记忆”上的问题,像我读书都不记忆东西的,有时候我讲话脑袋都很紧张,因为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记得,有时候不记得了,有时候又记得(师云:

那个是记忆。

),可是要用的时候又没有了,回去又有了。

南师:

你用的时候,我经常发现你莫名其妙的的出来,那个是真记忆,真的想的时候又没有了,不去思想的那个是真记忆,有意去想出来那是回忆、追思,不叫做记忆,这在科学逻辑上有个范围的。

譬如说有关文章的问题,我想一个文章,你千万不要去想,有时候想不出来,这叫追思,错了的,我就讲到那里,意思到那里,自己就出来,那个叫做记忆。

沙弥:

可是这样很紧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

南师:

你就不须要想,你已经在追思了,不用追思,该出来时就出来,不出来的想都不想。

因为你已加上一些东西,在追思,我想用几句好的,等于有个影子,想要它出来,结果出不来,连你这个演讲都受妨碍了。

沙弥:

像有些数字,我说不上多少钱,譬如几千几万,我可以说出数字,而我自己不大确定,可是说出来大部分都是对的,但要我想我就想不起来。

南师:

那是记忆,数字完全靠记忆,像我一辈子喜欢文学,数字绝记不到,连自己的电话都要翻本子,很不喜欢数字,那么就有偏向了,你那是偏向数字。

因材施教

所以文学要天才,数学也要天才,科学也要天才。

学科学的人,孩子长大了,你一看是走科学方向的人,千万不要让他读这些书。

这就是搞教育的人,知道人的性向,有许多人读不成书的,坐在那里,一身都发痒的,赶快叫他作运动、打拳,他高兴得很,是这样的。

大沙弥:

现在小孩子个个都是这样的。

南师:

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多试几样,一下就知道他兴趣在哪里,一带就上来,带孩子这样,强迫绝对不行。

譬如讲练武,所以我笑有些老师,不会教武功。

譬如学徒一出手,一看就知道这家伙不能学高架子,有些学不来矮架子,巧妙他学不会,打硬拳、死的,赶快就要改变架式。

像有些人只有一套,当人家老师,那教个什么?

然后叫人站桩,把腿、屁股站得大大的,不晓得做什么用?

所以小说上写“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一出手一看,就知道了。

有些人背宽厚,站起来像板门一样,这些人天生两臂有力,溜肩膀的,那只好学太极拳(师作溜肩状,众笑)。

是这样的,譬如这一拳刚好打到,太极拳一扭就过去了,两指头一掐,往前一带,他就过去。

他一百斤力量打你,你只要这么一偏,一百斤就没有了,两指头一带加上去,一百二十斤向前面去了,也不打你,就带到你,所以说借力使力,这就是太极拳。

所以为什么这样这样,一身都可以动的。

大沙弥:

有些人喜欢抖脚,看起来很不舒服。

南师:

有些人觉得这是在练功,实际上这样的人存不了钱,事业也难成功。

阑珊心事怯余春,残梦惊回一欠伸。

病树不禁蛇在腹,野花终倚草为身。

枥中马老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

当食为君三叹息,难将更仆话穷尘。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钱谦益所作。

像我这几天,你们都不在,我一个人在那里有感想,“阑珊心事怯余春,残梦惊回一欠伸。

”(师吟诵),就这样来了。

所以作诗叫吟诗,一个在鼻子哼啊哼的,把感情、烦恼都呼出去了,比在那里做呵、呼、吹、嘘、嘻都厉害。

    钱谦益,号牧斋,是明朝最后的部长,文章好、诗好,非常有名,清朝入关到了南京,他还带头投降的。

投降以后很痛苦,自己觉得不应该,虽然很多痛苦,可是很多事情,广东这边,明朝和清朝还在打,郑成功是他学生,郑成功打到南京的时候,他已经是清朝的官,他高兴得不得了,我的学生总算打回来了。

    因此他心事的痛苦,所以“阑珊”零零落落多少事累积起来,为国家为天下,想了多少,胆怯,想都想怕了,“江湖愈跑愈老,胆子愈来愈小”,“阑珊心事怯余春”,多余的春天,三月已经过了,四月到了,时间来不及了,唉!

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怎么办?

“阑珊心事怯余春”(师吟诵)。

    你看诗七个字,懂得的话,就包涵那么多意思。

“残梦惊回一欠伸”,欠伸,是醒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

残梦,不是坏梦也不是好梦,“残梦惊回一欠伸”。

自己一个坐在那吟诵,包括想到青浦的地啊!

杭州的房子,学生在外面打拼,不晓得做得怎么样?

都搞不清楚。

“病树不禁蛇在腹,野花终倚草为身”,他看到明朝,不愿意亡国,包括他的学生郑成功起来打天下,怎么成功得了嘛?

这些闲花野草,漂亮的女人,一定要嫁一个有钱的老板才出了名,“野花终倚草为身”,自己站不起来,都在感叹。

让自己像匹老马,关在马厩里头,知道路怎么走,可是没有人听了,“枥中马老空知道”,我也老了,虽然可以指导你们政治怎么办,是匹老马没人管了。

自己年纪大了,像过去那个木车轮,走了多少年,木头空了作柴烧都没有多少火力了,这就是“车劳”,车轮子太辛苦疲劳了,那木头纤维都没有了,烧火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爨下”是灶下,“爨下车劳枉作薪”,我年纪大了,就是告诉你们我跟你们做一点事情,也等于那车轮子老了,一点火一下就变成灰,唉哟,你们都不懂啊!

“当食”,以前就告诉过你们,“为君三叹息”,我的计划好,你们做不到,过去就跟你们讲过,我晓得你们做不到。

唉哟!

过去都不谈了。

“难将更仆”,古人讲话有个仆人在旁边做记录,讲话太多了来不及记,第二个、第三个人上来跟着记。

“难将更仆话穷尘”,多少话都告诉你们啊!

说不完说不尽像灰尘一样堆了那么多。

我过去讲了那么多,沙弥都不记,现在要花钱弄个录音室,弄个录音机还说要记了,我过去几十年,沙弥没有长大谁记啊?

“难将更仆话穷尘”,多少灰尘多少过去事讲不完。

懂了,觉得这首诗好不好?

诗的温柔敦厚,你看七个字一句,七八五十六字。

那么多的内容,你了解觉得内容之好,不懂的话,不晓得说些什么:

马房有什么东西、树里有条蛇,还有什么花、草……(众笑)。

像现在人写些文章就忌讳,你看这篇,我也没有骂你,我只讲做梦嘛!

“阑珊心事怯余春,残梦惊回一欠伸”,那棵病树里头有蛇,没有错啊!

那个野花靠在草上,那马老了关在里头,那车轮不能用烧了嘛,这就是文章。

海英:

有时知道这诗的文字,但也很难体会诗人的心境,除非自己经过。

南师:

不是,要知道历史,知道这个人的事、背景,然后自己也会做诗,一看就知道当时他心境之痛苦、高兴在哪里。

这几天突然想起这首诗,常常念。

沙弥:

这里面用了多少动物花草。

南师:

对啊!

这古人叫做文艺,它里头经过的人物,就是用花花草草,看起来毫不相干,兜拢来,把感情表达出一幅画面,你要画一幅画,或者画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老人,站在窗前底下,花花草草,点缀起来就那么多内容了。

“阑珊心事怯余春……枉作薪”。

我们看武侠小说或红楼梦,会把自己变成里头的人物,好像自己就是贾宝玉。

“儿童读经”名称之变化

关于我们推广几年,原来叫做“儿童读经”的活动,这是台湾王财贵教授等这班人叫出来,也叫惯了,不过我们为了顾忌官方的想法,有很多人根据五四运动以后,反对“读经”这个名称的,甚至有反对中国文化这个趋势,这种观念还没有改过来,所以我们避开用“读经”这个名称,免得有些人不懂,有所忌讳,而一时又说不清楚,因此我改了,而且每次用的名称不同。

香港陈鸿远律师创办天平专业学院,由珠、心算班到儿童经典诵读乐园班,他用的是“儿童智慧开发”这个名称。

最近他要我题字,不只是“儿童智慧开发”,而是“儿童智德启发”,换了两个字。

在名称这一方面换来换去,都是为应付这几十年自己国家上下,大家搞不清楚,一听到读经,好像就莫名其妙的害怕,也莫名其妙的废止。

这都是很奇怪的事,一时讲不清楚,都要专题讨论。

后来我也改了,我说我们这两三年做的工作是“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包括“儿童智慧开发”也好,“儿童智德启发”也好,做的就是这个。

这些都是理念、观念,并没有写文章正式发表讨论。

实际上在我身边,这几年也不过只有李素美、沙弥、赵海英、宏忍师等这几个人有心跟着发动做这个工作。

连带关系的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跟着我们动,我们也提供一点费用给他们,如陈越光先生等人,他们都发动在做,已推广到好几千所小学。

他们所读的偏向于唐诗、宋词等文学方面,我也表示过不大赞成,我说儿童读经也好,儿童智慧开发也好,都是为培养中华民族下一代的国民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才。

并不是要他们读了唐诗、宋词以后,会作诗作词而已。

即使培养很多像李白、杜甫一样的诗人,这对国家社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我们目标是要培养后一代的国民,有真正的思想学问,真正使这个国家社会,走向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之路。

推广情况和意义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由徐永光、陈越光等所领导的全国希望小学儿童,朗读、背诵诗词,已经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教委,他们改变了态度,也在编这些中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