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4282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docx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

Anyfriendistemporary,onlyinterestsareeternal.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1

  教师:

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

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

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

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

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

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

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

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

(继续)我提的问题是:

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

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学生: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

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

唔,不错。

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

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

前面学,后面忘,真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

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

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

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

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

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

是滕王阁。

  学生乙:

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

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

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

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

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

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

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

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

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

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

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

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

(学生们笑起来)教师:

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

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

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

集体朗读。

  教师:

还不错,太快了点。

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

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

(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

我这儿有两副对联:

(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

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

(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

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

(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

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

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

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

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

(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

“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

(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

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

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

(学生笑,)

  教师:

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

(集体)“悲”和“喜”。

(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

不错。

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

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

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

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

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

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

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

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

很好。

(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

(集体,迫不及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

意思是—

  学生:

(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

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

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

(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

(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

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

对。

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

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

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

很好。

(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

*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

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

理清了*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

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

大有进步。

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

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

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

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

(集体背)

  学生丁: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

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

还有屈原。

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

(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

(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

解放全人类

  教师: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

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迁客骚人:

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悲

  春和景明------喜

  古仁人: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

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

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明确】:

  ①重点抓住“昔”“今”

  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

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

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

可谓百感交集!

  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

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明确】: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

联系尾联作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

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

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课后思考练习二)

  方法: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

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

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

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同:

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

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七、课堂小结: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八、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3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

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

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

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

很有创意。

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

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

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

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

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

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

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

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

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

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

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

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

实在太无聊了。

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

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

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

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

《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

《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

《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

《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

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

是一种大美。

(特别记忆:

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

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

向她敬礼。

)?

?

  师:

同学们真有洞察力!

《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

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

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

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

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

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

“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

为什么有气魄呢?

还要深入。

  生:

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

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

应该是互相吞吐。

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

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

不好。

“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

“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

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

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

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1师:

很有见解!

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

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

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

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

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

是。

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

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

“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

“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

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生(吴语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

说得太好了!

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

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

“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

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

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

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

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

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

(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

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

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

“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

请咬文嚼字。

  生:

“浊浪”很有气势。

生:

“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

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

不行。

“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

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

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

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

(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

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

“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

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

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

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

“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

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

就如庄子所说:

天地有大美——生:

而不言。

  师:

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

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2生:

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

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

有见解!

(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

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

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

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

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

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

“迁客骚人,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