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4226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word教案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且有大小和方向的不同;通过合作探究,研究弹簧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实验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尝试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

力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力有什么特点?

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

本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这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力。

他们在生活中玩耍弹性物体,自创丰富多彩的自娱游戏(打弹弓、弹橡皮筋),利用弹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他们了解不同的物体弹力的大小是不同的,知道怎样使弹力加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研究各种弹性物体,发现弹性物体的共性,用多种方法表达研究的发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学会初步处理信息,使原来关于弹力、弹性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为较为科学的、理性的概念,且进一步拓宽知识的范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1让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弹性物体,玩玩各种弹性物体。

2利用校园资源,结合体育活动课开展一次跳跳球比赛。

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淡化知识目标——弹力、弹性的概念,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变“会做实验”为“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各种弹性物体,有目的地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弹簧、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钢尺等。

教师准备各种非弹性物体:

橡皮泥、湿黏土、标准弹簧、钩码。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究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够设计验证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知道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

●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魔盒激趣,设境质疑

1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收到一个用盒子装着的神秘的礼物,我还没来得及打开。

你们猜猜里面会是什么呢?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猜测根据。

3打开盒子展示玩具弹出的过程,提问:

面对这个玩具,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呢?

【评析】与成年人相比,孩子更喜欢新颖、不断变换的刺激。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盒子引导学生猜测,意在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创设情景使学习活动富有新奇感和独特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的思维集中到一点。

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让学生自行产生疑问,使学生自觉地卷入探究,这比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强行把学生拉入探究的效果更好。

二、探究研讨,寻找真相

1谈话:

刚才大家都认为这种玩具中可能安装了弹簧,当盒子盖上时,弹簧被压住,这个可爱的小熊就藏在里面;当盒子打开时,弹簧就带着小熊一起弹出来。

请你们玩玩弹簧,看看它有没有你们说的这种本事。

2学生分组玩弹簧,感受弹力、弹性,初步分析这种玩具的原理。

3展示玩具的内部构造,揭示魔盒的秘密。

【评析】这里补充一个体验弹簧的活动很有意义,强化了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大有裨益。

教师让学生揭开弹力玩具的秘密,获得学习上成功的心理满足,会使学生得到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追求成功,从而加强其探究学习的热情。

三、由此及彼,拓宽探究

1谈话:

除了弹簧有这种本领,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有这种本领吗?

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

2交流后列举出一些弹性物体。

3按要求玩一玩材料角的一些物体。

(这些物体有的是刚才学生提到的,有的是学生没有说到的)

要求:

(1)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

(2)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4)把你的发现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来。

【评析】教师提供了一套有结构的材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为学生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施展空间。

不同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想出更多的办法。

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根据材料自行想办法,这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记录表

物体名称〖〗原来的样子〖〗用力后的样子〖〗去掉力后的样子4引导学生考虑安全因素:

对钢尺、橡皮筋用力时,脸不能靠得太近。

(注意避免尖锐物体伤及身体)

5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很容易发现其中一类物体具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即“弹性”这样的性质。

【评析】自行探究后接下来的思维活动便是归纳,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找相同,达到实践与思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科学的理性概念。

7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性呢?

学生可能会列举出:

跳跳鼠、床垫、沙发、跳板、撑竿……此时,要相应出示课件或让学生玩一玩弹性玩具,引导学生分析、体验“弹力”。

四、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1谈话:

要知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

【评析】美国哲学家莫里斯说:

“如果人的潜力和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作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自行设计既符合问题的需要又新颖独特的方案,学生就会有创新的表现,创新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境界。

3学生共同商讨实验注意点:

(1)使用统一的弹簧和钩码。

(2)挂钩码动作要轻。

(3)静止后测量,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4对于一时没有讨论结果的小组,教师引导其查阅书本,获得便捷的实验方案。

5分组探究之后,集中交流汇报。

在汇报的过程中,将挂有数量不同的钩码的弹簧,根据钩码数量的多少依次悬挂在一条直线上,直接显示弹簧伸长与钩码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形式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直至得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间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思维活动和探究过程,始终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把握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路。

6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设计方案,评出最佳设计奖、设计周密奖。

教学片断赏析

一、“魔盒激趣,设境质疑”教学片断

师:

今天老师收到一个用盒子装着的神秘的礼物,你们猜猜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生:

盒子里装的可能是水晶球、小花瓶、小玩具……

师: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

这个盒子并不大,这个礼物可能是你的朋友送给你的;你是个女的,可能喜欢这样的小玩意。

师:

分析得很有道理,表达得也严密。

你们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来呢?

生:

“可能”这个词。

师:

是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亲眼所见,所以我们说出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生:

这可能是一个会发出美妙音乐的音乐盒。

生:

不可能是音乐盒,一般来说音乐盒的外壳都是用塑料做的,而这是一个木头盒子,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音乐盒。

师:

这位同学真是一个有心人,根据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来分析问题,好一个“一般来说”。

(竖大拇指)

生:

这可能是一个弹力玩具。

只要一打开,里面就会有一样东西神奇地蹿到你面前。

现在这种玩具很多的。

……

师:

同学们对于这个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有着各种设想,那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打开盒子,一见分晓。

【片断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潜在的认识意向,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道具,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科学探究中去。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感受。

此时,“对白”成为师生双方情感的真实交流,成为一种最好的教学策略。

二、“设计实验,深入探究”教学片断

师:

你们觉得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将会是怎样的呢?

生:

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拉的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如果力变小,弹簧会慢慢缩短。

生:

拉的力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弹簧会拉长了缩不回去。

师:

你的意思是说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能力,就不能恢复原形吗?

你是怎么知道弹簧有这个特点的?

生:

以前我玩过。

师:

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

一会儿你可以再试一下,看是不是所有的弹簧都这样。

师:

要知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

我们只要找两个力气不同的同学拉弹簧,他们的用力不同,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也不同。

师:

他们用力的大小我们能看出来吗?

生:

看不出来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生: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用的力也会不同。

师:

是呀,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怎样使用的力不会随时变化,而且用力的大小可以受我们的控制。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

我们可以在弹簧上挂一些物体,每一个物体应该代表一定的重量,加得越多,说明拉力就越大。

师:

这办法不错。

我们可以找一些容易受我们控制的物体来做我们公正的裁判。

这里有一些钩码,每一个的重量一样,一会你们可以用得上。

师:

你们觉得还要注意些什么才能证实你们的猜测呢?

生:

要在一种弹簧上分别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才能比较它们各自伸长了多少。

生:

要等钩码不动的时候才可以测量弹簧的长度。

师:

对,考虑周密,静静地等一会儿,等它静止后再测量,我们得到的数据更精确。

材料角里,有你们需要的材料,你们就按自己的设想来为你们的假设找找证据。

【片断评析】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停止过探究。

但这种探究处于幼稚的、自发的水平,思路往往是无序的。

因为儿童的探究能力有限,探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粗糙,他们的探究往往处于无目的的“动手做”中。

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想,毕竟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在动手之前,教师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猜测,为后续探究设计方案,舍得在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上花时间,在关键时刻扶学生一把,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

此时的教师完全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引领者。

(宋燕兰)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B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2课。

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后面几课主要是来研究各种力的产生、性质、特点等内容。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弹性物体与非弹性物体的研究,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有弹力,知道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课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东西。

如:

气球、各种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黏土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究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有弹力;

●能通过实验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

●能做实验研究弹簧伸长和拉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认识弹性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弹力;

●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有关弹性的现象;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1谈话:

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

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

让我们来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

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如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黏土等)做实验,会不会有同样的实验结果呢?

5学生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这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8提问:

你们知道人们利用弹力的一些事情吗?

9学生讨论、汇报。

【评析】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弹性物体施加各种作用力,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为了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准备一些弹性较强的物体外,还要准备一些弹性不很强的物体,以便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各种材料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哪一类物体具有弹性,使学生对弹性有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谈话:

同学们,如果把钩码挂在弹簧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回答。

3提问:

如果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和规律呢?

4学生预测。

5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6分析汇总实验结果。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评析】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先分组进行探究,然后集中讨论弹簧伸长的长度与钩码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训练学生用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做简单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8提问:

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还会是刚才的规律吗?

弹簧会怎样?

三、拓展与延伸

1除了拉力会影响弹簧的长度之外,还有哪些相关因素?

2畅想弹力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

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气球被我们压了以后有弹性。

师:

让我们来重做一次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实验,教师提醒学生:

实验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再观察对它们施加各种作用力后外形发生的变化,最后观察去掉这些力后外形的变化)

师:

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吧!

生:

原来气球是圆圆的,当我把它往下压后它就变成扁的了,等我松开手后它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

生:

我们小组也是这样。

师:

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类似的实验,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现象呢?

请同学们用实验桌上的材料试一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生(边演示):

我拿弹簧做了实验。

原来弹簧是这样的,我用力压后就压扁了,松开手它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边演示):

我们也是用弹簧做的实验,和他的发现一样。

但是,我们还用这样两个弹簧做实验了。

这个弹簧原来两只脚是分开的,我用力后就合并在一起了,松开手后它又变成刚才的样子了;另一个弹簧原来是比较短的,我用力拉后就变长了,当松开手它又变短了。

生:

老师,我对他的还有补充。

原来这个弹簧是直的,我用力折后就变弯了,松开手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

不错,富有创造力。

一个小小的弹簧你们就想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

其他小组呢?

生:

我是用钢尺做的实验。

钢尺原来是直的,我用力后就变弯了,去掉力后它又变成直的了。

生:

老师,我的实验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是拿橡皮泥做的实验。

我把橡皮泥搓成圆球,用力压它就被压扁了,松开手后它仍然是扁的,没有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师:

是吗?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同学?

生:

我是这样的。

生:

我们小组也是这样的。

我们还拿黏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没有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

我们拿海绵做了实验。

原来海绵是长方形的,用力一捏,就变成一团,松开手又恢复原来的长方形。

……

师: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我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黏土等。

生:

像气球、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等物体受到力时,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当去掉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师:

同学们总结得真好!

其实物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弹性”,而这种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片断评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我想本环节的活动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应该是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的。

(张文元)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C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对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常见的力——弹力,涉及概念有弹性形变、弹力、胡克定律等。

在认识弹性时,教材让学生在玩气球、海绵、弹簧、橡皮、钢皮尺这些有结构的物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它们的异同发现“弹性”,认识弹力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索弹力与弹性形变的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限度内弹力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成正比。

教材编排上除考虑知识联系外,更着重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将知识与生活事例相结合,将知识的传递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方面得到多元发展。

在学习这一课前,学生已经在研究空气时,知道了压缩空气有弹性,并且在本册第三单元中对与力密切相关的物体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会对本课的学习带来影响,需要教学设计者考虑。

基于以上特点,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避免过于强调概念的精确而弱化学生的体验,重视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此,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教学时间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能通过对有弹性物体的研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信息;

●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思维加工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对最初获得的结论懂得需要通过反复验证才是科学的。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做什么;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成正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实事求是,敢于创新;

●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利用注射器做压缩空气实验,请学生解释为什么注射器推杆压下后会弹回。

(板书:

弹性)

2揭示课题: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说明】由压缩空气导入,一是唤醒学生对弹性的已有认识,二是本课主要介绍物体形状改变后产生的弹性;而压缩空气有弹性主要改变的是物体的体积,这在知识上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学生尝试在不破坏物体的前提下改变它们的形状。

(吹足的气球、瘪的气球、海绵、钢皮尺、橡皮、皮筋等)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寻找改变这些物体形状后的相似点。

学生会发现当不再给这些物体施力时,它们会恢复原状。

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通过挤压海绵松手后海绵弹起等实验加深对弹性的认识。

【评析】科学课程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材中对于“弹性”的定义是一个由四个分句组成的长句。

是紧扣分句中的关键词做足文章,还是结合形象的动作、实物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里教者选择了后者,因为学生操作了、解释了,这就远比听教师分析,跟教师思考来得有意义得多,因为最终内化知识的还是学生本人。

4教师指出像海绵、气球这样,受到外力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5教师启发:

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呢?

是你手上的力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比较容易形成共识:

是物体自身的反弹力(弹力)。

6感受:

用手压气球,然后慢慢松手,感受气球对手的反弹力。

7小结:

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种力拼命想把自己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叫它“弹力”。

【评析】对待一些抽象的物理名词,在不违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形象表达的就尽可能形象地表达,特别是在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更要如此。

8学生讨论:

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应用了弹力?

其中学生最容易提到的是弹簧(弹簧秤、席梦思等)。

三、对弹力大小的探究

1制作一个弹簧。

学生用老虎钳把自带的铅丝绕在笔管上,各做一个弹簧。

大家做的弹簧长短、粗细可能会不同,这没有关系。

学生自挂一个钩码试一试,认识到钩码向下的拉力会使弹簧变长,钩码越多,弹簧拉伸得越厉害。

2提出问题:

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演示:

如果老师手中的弹簧原来长4厘米,挂上一个钩码后,伸长了1厘米,那么挂两个钩码,会伸长几厘米?

如果挂三个、四个呢)……为什么这么认为?

3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这些猜想通常有三种:

(1)伸长的厘米数和钩码数成正比;

(2)随着钩码数的不断增加,弹簧伸长的幅度越来越大;

(3)随着钩码数的不断增加,弹簧伸长的幅度先大后小。

【说明】第一种猜测为主流想法,会有相当部分学生相信这种说法。

第二种猜测很可能受学生原有经验影响,若考虑弹性限度,则有一定的科学性。

第三种猜测的出现可能与以前发现的水温下降规律(先快后慢)产生的负迁移有关。

4实验验证。

实验前讨论一下怎样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最好。

比如:

学生可以先记录下未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然后依次挂上一个、两个、三个……记录下当时弹簧的长度。

比较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5学生汇报、交流。

6启发:

想一想,如果钩码一直这样挂下去,弹簧还会这样有规律地拉伸吗?

为什么?

【评析】科学课程强调的是要发展教育对象的科学素养,这一点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在授道解惑的同时,教师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科学本质、科学探究自身的认识。

为此,围绕这一点教师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课教师安排学生自制弹簧,人为造成了不同对象(弹簧)下的同一实验(研究弹性和形变的规律),渗透了实验结论必须是可以反复验证的观点,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同时节约了反复实验的时间。

四、小结延伸

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后研究的?

教学片断赏析

“小结延伸”教学片断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我知道了很多物体都有弹性。

生:

我知道了弹力是物体为了恢复原来形状而产生的力。

生:

拉力越大弹簧拉得越长,而且它们好像商量好的一样,每次都有规律地“长”那么多。

生:

今天我会做弹簧了。

生:

……

生:

我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对的,我很高兴。

师:

真棒,老师也为你高兴。

那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

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弹力?

生:

我想知道为什么我的弹簧比他(同桌)的粗,反而弹力没他的大?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我用手拉的,我的弹簧反弹少,他的弹簧反弹多。

师:

那你觉得拉哪个弹簧更费劲?

这能说明什么?

生:

……

生:

为什么老师让我们做的弹簧长短不一样,有的粗细也不一样?

师:

你们认为呢?

生:

……

生:

我想知道要是把今天用的弹簧换成橡皮筋,还会有这些现象(有规律伸长)吗?

师:

你问的问题很有价值。

可是怎样才能解开你心中的疑团呢?

生:

我想跟你借几个钩码,回去用橡皮筋做实验。

……

【片断评析】评价和反思是课改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本环节的反思不但是对获得知识的回顾,更是对科学的探究。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

也许还可以那样做!

”给学生一个机会、一点时间,让他们去反思,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感情和体会,这样师生彼此都会获得很多。

(唐剑史柏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