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4002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docx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金树人)

第九章认知信息加工模式

生涯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增加当事人的能力,使其成为生涯问题的解决者及做决定者。

——Peterson,Sampson,&Reardon,1991

本章的主旨,在于探讨如何将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model),应用在生涯发展的理论概念与生涯辅导的实务上。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中迅速扩展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旨在探讨“知之历程”中的两大问题:

?

人何以能知?

?

人何以获知?

(张春兴,1988)至于生涯辅导的主题,则在于协助当事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运用自我知识、职业信息,以解决生涯困境。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所研究的个体内在对信息处理的历程,系个体有效进行生涯抉择的重要条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GaryPeterson,JamesSampson,Jr(,RobertReardon,JanetLenz),开始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知识(Hunt,1971;Newell&Simon,1972;Lackman,Butterfield,1979),企图建立一个应用于生涯辅导的认知信息加工模式。

这个研究群体认为,认知科学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提供若干生涯选择与生涯发展新的思考领域。

认知信息加工的观点,可以让一般生涯辅导学者从关注生涯选择结果的适当与否,到关注生涯选择的历程,也就是认知的历程。

本章企盼从认知信息加工的架构中汲取活水,应用于生涯辅导的服务。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认知信息加工观点在生涯发展上的假设

以盖瑞?

彼得森(GaryPeterson)为首的这个研究团队相信,一个人如果能够“认知”到生涯选择的内涵,就能够增进其生涯选择的能力。

从助人的角度看,一位有效的生涯咨询师去帮助当事人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也需要了解人们对自己以及对工作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信息加工的取向,是以下列的假设去看待生涯选择的本质(Peterson,Sampson,,Rear-don,1991):

1(生涯选择基于认知与情意历程的交互作用:

认知信息加工强调生涯决定的认知层面,但也接纳这个历程中的情意层面。

对生涯目标的最终承诺,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2(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活动:

人们能够学着去解决生涯问题,正如同学着去解决数学物理或化学等问题。

生涯问题和数理问题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具复杂性与含糊性,而且题解的正确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3(生涯问题的解决能力,依赖认知运作也依赖知识:

要解决一个人的生涯难题,靠的是对自己和工作世界的知识;同时也得靠自己的认知运作去统合这两类知识。

4(生涯问题的解决是件高度记忆负荷的工作:

自我知识的范围十分复杂,工作的世界也是如此。

若要同时融合处理这两个领域的信息,需要极高负荷的工作记忆库。

5(动机的引发:

成为一个好的生涯问题解决者,主要动机在于希望通过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工作世界,时时做好满意的生涯选择。

6(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不断的成长与改变:

“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包含了许多有组织的记忆结构,称为图式(schemata)。

在人的一辈子中,人与环境都不断地再改变,因此,发展与统整这些层面的需要也永不止息。

7(生涯认同依赖“自我知识”:

在认知信息加工的术语中,生涯认同的定义为“自我知识记忆结构的发展程度”。

生涯认同是自我知识里面图式的复杂性、统整性及稳定性的函数。

8(生涯成熟需视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而定:

在认知信息加工的观念里,生涯成熟被界定为“能够独立而负责地做生涯决定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基于智性统整了有关自我与职业世界最佳的信息”。

9(生涯辅导目标之一,是促进当事人信息加工能力的成长:

认知信息加工的生涯辅导目标,是提供某种学习的条件,增进记忆结构与认知技能的成长,以利于当事人改进信息加工能力。

10(生涯辅导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当事人成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并增进其做决定者的能力。

由以上的假设综合来看,生涯发展与辅导的历程,即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历程。

透过这种学习使人产生改变:

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愈见复杂与清晰,统整这些知识层面的认知历程也愈见精细。

进一步来说,生涯咨询与辅导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帮助一个人解决一个生涯的困扰或难题,也不在于帮助一个人在某个时间只

做一个选择,而在于帮助一个人发展自己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信息加工的流程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获得”(Reed,1992)。

认知的信息加工,涉及对知识的获得、转换、储存与取用。

研究认知信息加工历程的科学,即为认知心理学。

认知信息加工最基本的单元,就是知识。

(一)知识的种类

认知历程中所处理的知识,有下列几种(Mayer,1981;Peterson,eta1(,1991):

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

指经得起验证的“事实”或“概念”,是知识中可以描述表明者,又称为事实知识(factualknowledge)或语意知识(semanticknowledge)。

陈述性知识是对信息的“知其然”(knowingthat),例如“地球是圆的”,“正方形有四个边”等。

在生涯抉择历程中的陈述性知识,大多指职业信息,如“业务员是跑外务的”,“医生必须经过七年的医学教育”等。

2(个人性知识(personalknowledge):

指生活的事件与经验,是时空交织下的产物,与时推移,不断变动,有时相当的主观。

例如,“我小的时候遇到的老师都只会体罚学生”,“我父亲是商人,商人都必须交际应酬”。

3(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

指运作性或动态性的知识。

汽车的各种构造与功能是“陈述性知识”,能根据这些知识灵活驾驶车子,则要运用“程序性知识”。

4(策略性知识(strategiesknowledge):

指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包括对进行状态的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其性质又分演绎性知识与启发性知识两种:

?

演绎性知识(algorithms):

一些特殊的规则或运算法则,用以解决问题;?

启发性知识(heuristics):

指解决问题历程中运用知识的一些计划、策略或经验法则。

一个人在进行生涯选择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不同性质的知识内涵。

我们以下面的例子说明:

玉珂是某校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正面临选填大学志愿的苦恼(她的具体问题)。

她一直考虑将来到底要当一位化学工程师~还是高中化学老师(她使用到化学工程师与高中化学老师的“陈述性知识”)。

她认为过去高中三年~她的化学成绩一直不错~读来得心应手。

因为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所以倾向于将理工

类大学化学系当作第一志愿(她运用唤起生活经验与事件的“个人性知识”~再根据“演绎性的知识”——以“删除法”划除师范类大学化学系——做了一个暂时性的选择)。

玉珂的父亲是位电机工程师~认为女孩子学理科太辛苦了~当老师既有保障~又能照顾家庭~希望她进师范类大学化学系。

(她的“启发性知识”告诉她“父命难为”~或者“女孩子将来的工作要考虑安定家庭优先”)。

最后她运用心理辅导教师所教的问题解决策略(程序性知识)~做了一个最后的决定。

(二)信息加工的结构与历程

信息加工的历程,包括知识的获得、储存、提取与应用,包括了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均与记忆的结构有关。

为了说明信息加工的记忆结构,详见图9—1(Reed,1992):

图中所发生的时间顺序是由左至右,但信息的传递并非不可逆。

因此来回以双箭头表示,意指有时后面阶段的信息会影响前面阶段信息的处理。

例如,“模式分辨”阶段要区分某一个信息的模式,必须运用到“长时记忆”阶段所储存的有关模式信息的知识。

为清楚了解各区的功能,以下分别予以说明。

“感觉储存区”(sensorystore):

感觉储存区是各种感觉的接收站,接收的信息是感觉的最原始形式。

理论上,所有外界进入的感觉都会在此区停留,但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较多的是视觉与听觉所得到的信息。

感觉储存区能够延长分辨信息模式的时间。

如果一个视觉模式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是五千分之一秒,我们可以有超过五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去分辨停留在感觉储存区内的信息。

一般而言,感觉储存区内信息停留的时间大约是1,4秒至4秒(Sperling,1960)。

“模式分辨区”(patternrecognition):

模式分辨区是各种感觉的过滤站。

信息刺激若未能实时进入模式分辨区,就会消失于感觉储存区。

进来的信息模式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可以分辨出是鸟、是字母,还是人的情绪。

当我们认出一个熟悉的东西时,表示我们动用到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

如果找不出熟悉的模式,会

另外予以命名。

“过滤区”(filter)限制了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进去的信息刺激量。

“短期记忆区”(short—termmemory,STM):

短期记忆区是信息的暂存区,所储存的信息在数量和时间上都有限度。

就数量言,大多数成人平均记得的数字是七个;就时间言,信息刺激在此暂留的期间是10至15秒(Shiffrin&Schneider,1977):

如果信息未经练习进入长期记忆区,会就此消失(遗忘)。

“选择区”(selection)则限制了信息进入“记忆区”的数量。

“长期记忆区”(10ng—termmemory,LTM):

长期记忆区是信息的长存区,所储存的信息在数量和时间上都无限制。

就信息储存的时间上看,有人认为至少长达25年,甚至更久(Bahr—ick,1984)。

长期记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语意(semantic)与视觉(visual)记忆,包括前述的陈述性知识、个人性知识、演绎性知识。

另一种是后设认知记忆(metacognitivememory),主要是启发性知识(高阶的演绎),用以指导如何运用知识,引导低阶的演绎性知识。

“工作记忆区”(workingmemory):

工作记忆区是形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工作区,主要的工作(思考)素材是短期记忆区与长期记忆区的信息(Feigenbaum,1970)。

我们试着以玉珂的生涯选择难题为例,说明上述的信息加工结构如何运作。

1(0刺激输入(感觉储存区):

玉珂父亲讲话时的神情、语气、内容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进入玉珂的感觉储存区。

2(0刺激过滤(模式分辨区):

由于她特别在意父亲的权威角色,所以与此有关的信息模式经筛选后均进入此区。

3(0转换(短期记忆区):

刺激本身是无意义的,经过编码(encoded)后转换为玉珂所熟悉的信息形式,暂存于短期记忆区。

4(0事件的内在表征(长期记忆区):

进入长期记忆区储存的信息是:

“爸爸很在意我未来的发展”、“他一直提醒我,如果选择化学工程师就会像他一样,无法照顾家庭”等等。

5(0问题的表征(工作记忆区):

玉珂不断地提取陈述性的、个人性的知识,如爸爸的再三叮咛、她所了解的化工生涯、以往家教的不愉快经验、某位老师的鼓励、玉珂对自己的了解(能力性向兴趣价值)等。

她开始提取演绎性知识(参加生

涯团体习得生涯决定技巧),同时运用启发性知识(虽然我的想法和爸爸不一样,我可以好好和他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

6(0转换(工作记忆区):

相关的信息经过转换(transformation),特别是令自己不安的信息,会被演绎性知识平抚或合理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符合自己的选择。

7(0解决:

下定决心,做了一个选择。

第二节认知信息加工的概念模式

从认知信息加工的流程,我们了解到生涯问题的解决也是依赖于类似的认知信息运作。

如果要提升个体的生涯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从加强信息加工的能力着手。

彼得森等学者(Petersoneta1(,1991)将这些能力按照生涯辅导的特性,组合成一个“信息加工层面的金字塔”(pyramidofinformationprocessingdomains),主要有三个层面:

最基础的部分是知识的层面,中间是做决定层面,最上层是执行处理层面,见图9—2。

一、知识的层面

人类大脑的信息加工功能,类似于计算机的运作。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的运作历程模拟大脑的运作历程。

信息加工的知识层面,就可比拟为计算机的数据文件。

所不同的是计算机的数据文件储存的是个别独立的数据,而知识在人类的记忆中是以动态的、有结构的图式形式存在的。

知识层面包括两大部分:

职业知识与自我知识。

“职业知识区”储存了与工作世界有关的信息;“自我知识区”储存了有关个人经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与需求等特质的信息。

这些信息以图式的形

式储存在长期记忆区中,当需要进行生涯决定时,便从长期记忆中提取。

(一)职业知识区

职业知识区所储存的是一个人对职业世界认识的图式,共分两类:

个别职业的知识与职业之间结构关系的知识。

个别职业的知识,指我们对某一个职业(包括其工作内容、薪资条件、所需教育与职业训练、工作环境等),所了解的信息内容。

这些知识的来源有多重渠道:

?

个人经验(Super,1957),这是来自于对职业的亲身接触或体验,包括时下青少年的打工,以及工作角色楷模的观察学习等;?

报章杂志的非正式文献,如短篇小说或文章中有关职业的描述,不同行业职业人员的生涯观感或回顾等;?

官方正式的或商业出版的职业知识介绍,如美国职业分类典(DictionaryofOccupationalTitles)(U(S(DepartmentofLabor,1989--1990)、职业展望手册(OccupationalOutlookHandbook)(U(S(DepartmentofLabor,1989--1990)等;?

计算机生涯辅导软件如SIGIPLUS(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1988),DISCOVER(AmericanCollegeTestingProgram,1988)及CHOICES(Jarvis,1988)等。

第二种形态的职业知识属职业之间结构关系的知识。

一个人能否分辨电机工程师、土木工程师与天文学家的异同,涉及他(她)对这些职业之间结构关系是否了解。

这种知识又称为类别知识(categoricalknowledge)或阶层知识(hierarchicalknowledge)(Chi,1985)。

例如,水果这一大类可分为苹果、西瓜和葡萄等,三类之下又可各自再细分,苹果有五爪苹果、富士苹果等,葡萄则有白葡萄、红葡萄、无子葡萄等。

若以职业结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典计分大类、中类、小类及细类等四个等级。

1(职业知识的本质——语意知识前曾提及,认知信息加工最基本的单元是知识。

在知识的众多形式中,与职业知识的结构最为相近的形式是“语意知识”(semanticknowledge)(Tulving,1984)。

语意知识至少包括四个部分:

?

事实;?

概念;?

事实与概念的联结;?

可验证性。

我们以“心理辅导教师”这个职业知识,说明其语意形式:

(1)事实:

心理测验是一种评量工具,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心理特质,包括兴趣测验、性向测验、人格测验等。

(2)概念:

在学校系统中,其职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与生涯

困扰的老师,称为辅导老师。

(3)事实与概念的联结:

辅导老师使用心理测验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可验证性:

辅导老师知道如何使用心理测验,其他学科的老师不一定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由此可知,增进职业知识意指增进语意知识。

语意知识的获得涉及图式的改变。

我们必须对图式的性质结构与功能有所了解。

2(图式的概念

图式理论,起源于语言理解与阅读的研究。

如同其他诸多的心理现象,图式是一种假设性的心理建构,以具体的文字描述这种抽象的心理特征,难以穷尽。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有众多的版本。

(1)图式的定义:

一般采用麦雅(Mayer,1992)的看法。

他认为,所谓图式,其广泛性的定义应该包括下列四种特性:

a(普遍性:

一个图式可以应用在各式各样的情境中,帮助我们了解源源不断的信息。

b(知识性:

图式存在于记忆中,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

c(结构性:

一个图式环绕着一个统一的、单一的主题。

d(包容性:

每一个图式都预留了一些空间,可以随时填入新的特殊信息。

(2)图式的属性:

从上述定义引申开来,图式有三种基本属性(Rummelhart&Ortony。

1977):

a(阶层性;b(抽象性;c(演绎性。

a(阶层性:

我们可以将图式的结构想象成一个“观念结构的鹰架”(ideationalscaffolding)(Anderson,Osborn,,Tierney,1984),具有“叠床架屋”的层次感;概念之上有更高阶的概念,概念之下有更低阶的概念,层层相扣。

如图9—3所示。

从图9—3看,图式的信息组织类似于百科全书中对词类的解释,肌理分明,而不是像一般字典那样,琐琐碎碎。

因此,图式的阶层性结构使得“知识”不是片段信息,而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储存在记忆中,以供思考与沟通。

当某一个图式被唤起时,必定是整组的图式在刹那问整批运作,同进共退。

例如,我们听听这两人的对话:

甲:

“您在哪儿高就?

”乙:

“高就不敢,我是XX公司的程序设计师,您呢?

”甲:

“我在美国××大学电机系教书,回来客座半年。

”这两者的对话中,出现的主要概念有“×X公司”、“程序设计师”、“美国XX大学”、“电机系教授”等,每个概念都牵连着一组阶层式的知识。

如果双方对同一图式的认知彼此相埒,意指共识甚高,沟通无碍。

反之,有一方可能就常常会问:

“你了解我的意思?

b(抽象性:

图式的抽象性是指在图式的各个阶层中,层次越低者越具体,层次越高者越抽象。

以图9—3为例,越到上层越抽象。

布鲁纳(J(S(Brunner)曾说:

“任何学科的基本要点,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一个人”(林清山,1974,P(Vi)。

例如,在教学上,“相对论”可以用极为抽象的概念或语言形式在大学研究所中传授,也可以用最具体的方式让初中学生理解。

C(演绎性:

图式的演绎性是指每一个图式的概念群,都是由个体的生活经验演绎而来。

如果经验是共同的,图式的内容当然一致;如果经验是歧异的,即便图式名词相同,内容也相去千里。

在研究上,“操作定义”是研究者将心目中研究变量的认知图式定义清楚,以便在同一标准上交换研究心得。

各种专业人员进行研习、训练、讲习,也是希望能从共同的专业经验背景中,形成类似或同等的图式结构。

不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却是相同者少,相异者多。

“一样米养百种人”,百种人便有百种经验。

譬如,当提到“精神科医生”时,每个人脑中所闪现的图式结构可能异同互见,相同的部分表示这些人对这个概念有着共同的经验背景,这些经验有可能是充分的(阶层性完整),也有可能是不足的(刻板化印象);相异的部分显示这些人对这个概念的体验不同,有正面的经验,也有负面的经验。

有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半是由于各人图式的演绎性不同。

在生涯辅导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异的部分。

如果一位当事人在“律师”与“检察官”的选择之间犹豫不决,我们要提醒自己:

“如果对‘律师’与‘检察官’的了解无误,

当事人是否还有哪些特殊的生活经验和这两个职业有关?

”提供职业数据固然能增加个体职业知识图式的阶层深度与抽象层次,然而在辅导过程中,我们更不能忽视当事人对某些职业的特殊生活经验与背景。

(二)自我知识区

自我知识区包含了与个人经验、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与需求等有关的图式。

这些自我图式的统合形成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推论,大多能借助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了解其内涵。

有效的生涯问题解决,其先决条件是在自我知识层面具备分化程度良好的图式(Weiner&Gati,1986)。

如果缺乏对自己的了解,相当于失去了判断生涯选项的指南针,在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呈现两极化的彷徨:

有太多的选择而无从选择(“好像我什么都能做”)或根本无从选择(“我实在不知道我能够做什么”)。

1(自我知识的来源——情节记忆

情节记忆(episodicmemory)(Tulving,1984)是认知心理学中了解自我知识的一个基本概念。

情节记忆的根本构成单位是事件(events)或情节(episodes)。

每一个事件都是特殊时间、空间下的产物,构成情节记忆的图式,其储存在记忆中的形式便是有时间记载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由空间联系的关系。

这与前述“职业知识”的认知形式——“语意知识”的形式差别甚大。

语意知识的基本单位是事实与概念,其储存在记忆中的图式是呈阶层状的语言形式。

进一步说,情节记忆的特性有下列几项:

(1)直接经验:

情节记忆的获得,源于直接经验。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是过去经验的综合体,都是经验的累积,经验的产物。

(2)时程性:

自我知识的图式组织是有时程性的,按一个时间的序列横向水平与时推移;而语意知识的图式组织是阶层性的,垂直上下扩展铺陈。

波尔斯曾说:

“自我即历程”(selfasprocess)(Perls,1969),一语道尽自我知识的特性。

(3)验证性:

情节记忆来自于直接经验,其验证也要透过经验。

“我是个能言善道的人”,这种自我知识的形成穿梭过大大小小的经验,往事如烟,仍历历在目。

语意知识的验证则不同,要透过共识、舆论或公意。

(4)稳定性:

个人信息的回忆,虽事实俱在,然其稳定性会受到心情、压力或刻意要达到某个目标意图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不利于目前状况”的经验会以

遗忘或重新包装的形式出现。

语意知识则较为稳定,不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5)应用性:

由情节记忆而获致的自我知识,能使我们认识自己,进一步预测行为走向。

而由语意记忆获致的职业知识,能使我们认识外在世界,预测外在世界的变化。

2(自我知识的获取历程

信息的输入,透过感官的接收,整合于现存的自我图式,以事件的形式储存。

对于事件的记忆,无论其经验是直接(我觉得„„)或间接(有人告诉我„„),均为理解历程中瓜熟蒂落的副产品(Rummelhart,Ortony,1977)。

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来自于两个基本的信息加工历程:

解释与重组。

(1)解释:

个体的理解历程首先透过“解释”。

解释是如何发生的?

当新的感觉信息输入时,会在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事件中寻找相吻合的特征。

特征一致,解释告成。

对事件的解释遂储存在情节记忆中,以备提取。

由此观之,五彩缤纷的生活经验储存在记忆中,并非知觉的原版,而是一种对事件的解释。

换句话说,解释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历程,原版的知觉经过解释之后,有可能被隐藏、压制、扭曲、遮盖或塑造;同样的信息刺激,会有不同的解释版本。

“我打了个败仗”是个事件,张三可以解释成:

“我是一个屡败屡战者”;李四可以解释成:

“我是一个屡战屡败者”。

因此,所谓自我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对发生于自身的重大生活事件的综合性解释。

由图式类化的功能看,低阶的情节记忆会慢慢形成高阶的抽象概念,从而形成自我认同的基本元素。

上述的张三,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正面自我概念,凡事处变不惊,愈挫愈锐;李四则相反。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自我知识都是经年累月的情节记忆所盘积而成,根深蒂固,却未必客观。

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未必一致,这是要注意去区别的。

(2)重组:

前面说过,自我知识具有时程性。

新的事件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经验,经解释后储存于长期记忆中,以备提取。

提取的过程则涉及“重组”的功能。

一位待业谋职的青年,遇到较好的工作机会时(新事件),就会从长期记忆中的现存图式中组合出“我适合这工作吗”所必需的自我图式内容。

若两者特征一致,新的理解过程即完成循环。

又如,这位青年同时遇到谈得来的异性朋友(新事件),又得从长期记忆中的图式中组合出“我适合这人吗”所必需的自我图式内容。

种事件的组合内容未必相同。

换句话说,重组的历程是让个体由过去的事件经验中,产生一种新的自我觉察;重新发现在过去的经验中所形成的一个“我”是什么,以对这个“我”的理解为基础,去解释新的环境事件。

我们很难以静态的方式说明解释与重组的自我知识理解过程。

实际上,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