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871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docx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

案例一:

划痕性荨麻疹(风疹块)(3册P123)

董XX女32岁平顶山

初诊:

2007年6月21日

皮肤瘙痒10天,呈风团样或长条形状,奇痒,遇风加重。

舌苔薄白,脉浮缓。

面部黄褐斑2年。

辩证:

外感风邪、湿热入于肌表

治法:

疏风清热、和湿活血

方药:

蝉蜕6g蚕砂15g白鲜皮15g白僵蚕10g

生薏仁30g丹参15g生地13g丹皮10g

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茯苓12g

香附10g川芎10g女贞子12g玫瑰花10g

上方连服十五剂,荨麻疹、皮肤瘙痒止,荨麻疹未再发作,面部黄褐斑消褪。

[按语]本则病历属症状性划痕性荨麻疹,其发生原因多由于皮肤受外界物理性刺激后发生变态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类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使血浆、组织液渗透到真皮层而致。

本病相当于中医“㾦癗”或“瘾疹”,又称为“风疹块”。

本病总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

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故治以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透发;白僵蚕化痰祛风、疏通经络;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蚕砂燥湿祛风;生薏仁健脾渗湿;古人云: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以丹参、生地、丹皮、当归、赤芍凉血活血、消风止痒,同时兼以和营祛斑;加香附、川芎、玫瑰花、白术、茯苓、女贞子疏肝养血、补益肝肾而化斑养颜。

案例二:

日光性皮炎(3册P123)

高XX女39岁

初诊:

2004年7月7日

面部皮肤红肿痒痛1个月,每年夏季发作,遇阳光则发作,连续3年,外院皮肤科诊断为“日光性皮炎”。

舌苔薄白,脉浮滑。

辩证:

湿热毒邪入于肌肤血分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金银花20g连翘12g生地15g丹皮10g

赤芍10g白茅根30g紫草10g白芷10g

桑白皮12g生槐花15g土茯苓15g玳瑁6g

大青叶12g白花蛇舌草15g黄芩10g白鲜皮15g

生甘草6g

上方连服五剂,面部红肿痒痛减轻,继服五剂面部皮肤红肿痒痛完全消失。

[按语]日光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反应。

中医学根据日晒后皮肤成疱的特点,称之为“日晒疮”,认为本病多由皮肤“腠理不密”、“外受暑毒”所致。

《外科启玄》指出此病:

“非血气所生也”。

《洞天奥旨》认为此病:

“乃外热所伤,非内热所损也”。

其治疗原则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全方以金银花、连翘、玳瑁、大青叶、白花蛇舌草、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以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生槐花凉血解毒;“肺主皮毛”,故以桑白皮甘寒入肺,清泻肺热;暑季多湿,故以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以土茯苓解毒除湿。

大剂清热解毒药物与凉血解毒药物相伍,效宏而力专,直达病所,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案例三:

痤疮(3册P124)

孟XX女38岁

初诊:

2007年11月13日

面部痤疮10个月,疲乏,出汗,心烦。

舌苔白,脉浮滑。

辩证:

风湿毒热郁于肌腠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凉血

方药:

麻黄3g连翘12g赤小豆30g金银花15g

桑白皮12g枇杷叶12g黄芩10g川黄连6g

生地黄12g生薏仁30g草河车12g丹皮10g

蒲公英15g夜交藤30g生甘草6g太子参15g

生栀子10g

上方连服五剂,面部痤疮完全消失。

[按语]中医认为发生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后复感外邪,肺经郁热,使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致使血热蕴蒸于面部所致。

故治疗多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为基础。

患者汗出、苔白、脉浮,提示风邪外阻经络肌肤;面部痤疮、心烦、脉滑提示内有湿热毒邪。

故治疗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去杏仁、生姜、大枣,加枇杷叶、生薏仁外散表邪、内清湿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草河车、川黄连、生栀子清热解毒、清心除烦;加生地黄、丹皮凉血活血。

患者心烦、疲乏,加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加太子参益气养心,兼能托脓外出。

 

案例四:

发际疮(3册P124)

杨X女35岁

初诊:

2004年12月7日

发际疮2年,发际毛囊处多发性疖肿,疼痛瘙痒,肉底处长一硬疖,疼痛难忍,约1.5*1.5cm。

舌苔白,脉滑数。

辩证:

热毒壅盛、气血凝结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

金银花30g蒲公英30g防风10g当归10g

浙贝母10g白芷10g陈皮10g皂角刺10g

天花粉12g穿山甲10g生牡蛎30g紫花地丁30g

生甘草6g

上方连服五剂,发际多发疖肿、肉底处硬疖消失,疼痛瘙痒止,肌肤五剂而愈。

[按语]发际疮见于《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

“《鬼遗》云∶左右发际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此疾妇人患多,丈夫患少,始因风湿上攻发际,亦宜出脓无伤。

或问∶发际生疮何如?

曰∶此名发际疮也。

状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者,发际疽也,此由风热上壅所致。

”阳证痈疡多为热毒壅盛、气血凝结而成。

《灵枢·痈疡篇》说: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

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

方选仙方活命饮方加减。

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全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诸法为主,佐以透表、行气、化痰,其药物配伍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用之得当,可使“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案例五:

荨麻疹(3册P125)

杨X男10岁

初诊:

2008年7月28日

荨麻疹2个月,周身骤起风团样皮疹,瘙痒颇甚,躯干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风团皮疹,大便秘结,3天一次。

苔白厚腻,脉浮滑。

辩证:

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

治法:

清热祛风燥湿、活血止痒

方药:

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0g生地10g

川芎10g赤芍10g红花10g桃仁10g

首乌10g白蒺藜10g白鲜皮10g丹皮10g

生薏仁30g生大黄6g地骨皮10g生甘草6g

上方连服十五剂,荨麻疹一直未发作,大便通畅。

[按语]荨麻疹的发病多在先天不足、禀赋不耐的基础上,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而诱发。

《诸病源候论》云:

“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其书《风瘙隐胗候》言:

“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

”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瘾疹》中指出:

“热博于血分,其邪因并发于表则赤,若风湿博于气分,则气液不行,因邪并发于表则白”。

可见风、热、湿邪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病因,而血分则是其病位之所在。

故治以当归饮子(当归、何首乌、生地黄、刺蒺藜、黄芪、白芍、川芎、甘草、荆芥、防风)去黄芪,加桃仁、红花、丹皮、地骨皮养血活血、清热祛风;加白鲜皮祛风止痒,加生薏仁、生大黄健脾通腑祛湿。

全方达到“血行风自灭”、热清痒自消的功效。

 

案例六:

环形红斑(3册P125)

张XX女35岁大同

初诊:

2005年6月7日

全身皮肤环形红斑7个月,瘙痒甚,大小不等。

舌苔薄白,脉浮缓。

辩证:

风邪热毒入于血分

治法:

清热解毒、祛风凉血

方药:

乌梢蛇12g蝉蜕6g千里光15g兔耳草15g

当归10g赤芍10g苦参10g白僵蚕10g

生地黄15g土茯苓15g丹皮10g紫草10g

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白茅根30g

上方服五剂,环形红斑消失大半,原方继服五剂诸症获愈。

[按语]环状红斑是一组以环状或回状红斑为特征的皮肤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真皮炎症反应,即血管扩张充血或细胞浸润在皮肤上的表现。

通常包括单纯性回状红斑、离心性环状红斑、匍行性回状红斑、慢性迁移性红斑和风湿性边缘性红斑等疾病。

临床以前两者较常见。

因其红斑游移、反复发作,符合中医风邪致病特点,肌肤红斑则属热入营血之征,故治疗以“风、热、血(分)”为切入点,全方以乌梢蛇、蝉蜕、兔耳草、白僵蚕、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以千里光、苦参、土茯苓清热解毒;以当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白茅根凉血活血、消风止痒。

 

案例七:

荨麻疹(3册P126)

王XX女29岁

初诊:

2008年7月28日

荨麻疹2年,全身起风团样皮疹,瘙痒颇甚。

舌苔薄白,脉浮缓。

辩证:

风湿热邪郁于肌腠

治法:

清热祛风、凉血解毒止痒

方药:

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2g

首乌12g白蒺藜12g丹皮10g荆芥10g

防风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白鲜皮15g

地肤子15g紫草10g蝉蜕10g赤小豆30g

冬瓜皮30g

上方连服十剂,皮疹完全消失,瘙痒止。

[按语]当归饮子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由四物汤合荆芥、防风、黄芪、白蒺藜、何首乌、生甘草组成。

适合于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瘩瘤。

其中四物、首乌养血熄风,黄芪固表防风,荆芥、防风、白蒺藜外散风邪,故凡各类皮肤疾患日久,伤及阴血,或肿或痒,均可加减运用。

唯其清热祛湿力量不足,故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加赤小豆、冬瓜皮清热利湿。

血分有热,改白芍为赤芍,加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瘙痒明显,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祛风止痒。

全方清热祛风、凉血解毒,切中病机,故服之即效。

 

案例八:

痤疮(3册P126)

周X女31岁

初诊:

2008年7月31日

面部痤疮3天。

舌苔白厚,脉滑数。

辩证:

热毒入于血分,外走肌腠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金银花30g连翘10g生地黄12g丹皮10g

赤芍10g川黄连6g生栀子10g黄芩10g

生大黄6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生甘草6g

生薏仁30g桑白皮12g野菊花10g白花蛇舌草30g

上方连服十剂,面部痤疮完全消失。

[按语]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

“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

”认为“肺热、风热、血热”是其主要病因病机。

本例治疗同样抓住“清肺热、祛风热、凉血解毒”这一治疗关键,以金银花、连翘、桑白皮清宣肺经郁热;川黄连、生栀子、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生甘草清热解毒;生地黄、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痤疮的发生,同时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密切相关,患者舌苔白厚,故加生薏仁、生大黄清热利湿、通腑泄热。

 

案例九:

痤疮(3册P127)

南宫X男25岁黑龙江

初诊:

2005年10月12日

痤疮8年,以面部及胸部、背部为重,痒痛,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辩证:

热毒入于营血,外走肌腠

治法:

清热凉营解毒

方药:

金银花30g连翘12g生地黄15g丹皮12g

赤芍10g桑白皮12g白花蛇舌草30g生栀子10g

川黄连6g黄芩10g枇杷叶15g苦参10g

生大黄6g蒲公英30g玳瑁6g紫草6g

生甘草6g

上方连服十剂,面部痤疮消失,继服上方十剂而愈。

[按语]《黄帝内经》云: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

”痤疮虽表现为皮肤的病损,实则反应了脏腑气血的内在病理变化。

《素问·五藏生成》曰: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素问·咳论》说:

“皮毛者,肺之合也。

”指出了肺与皮毛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

本例治疗紧抓“肺热、风热、血热”这一主要病因病机,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解毒”为法,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全方以金银花、连翘、桑白皮、枇杷叶清宣肺经郁热;白花蛇舌草、生栀子、川黄连、黄芩、苦参、蒲公英、玳瑁、生甘草清热解毒;生地黄、丹皮、赤芍、紫草解毒凉营;生大黄通腑泄热。

患者虽患痤疮八载,因治疗切中病机,疗效亦十分显著。

 

案例十:

湿疹(3册P127)

刘XX男50岁

初诊:

2008年12月1日

患湿疹2个月,皮肤瘙痒,抓破流水,遇热加重,以下肢为甚。

舌苔白厚腻,脉滑数。

辩证:

风湿热毒,侵入肌腠

治法: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药:

金银花30g连翘12g生地黄15g丹皮10g

赤芍10g黄柏10g苍术10g白鲜皮30g

地肤子15g草河车12g生薏仁30g蒲公英30g

马齿苋30g紫草10g生甘草6g黄芩10g

上方服十剂,湿疹瘙痒止,继服五剂诸症痊愈。

[按语]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祖国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饮食不节或脾虚湿困,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主要因素。

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

湿疹急性期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基本方法,故以金银花、连翘、白鲜皮、地肤子清热解毒、疏风止痒;黄柏、苍术清热燥湿;生薏仁淡渗利湿;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加草河车、蒲公英、生甘草、黄芩清热解毒;生地黄、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活血,亦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例十一:

湿疹(3册P128)

李X女28岁电视台

初诊:

2008年12月3日

湿疹5年,周身湿疹,瘙痒颇甚,抓破流水,多药无效。

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辩证:

风湿热毒,蕴于肌肤

治法:

祛风除湿,解毒清热

方药:

金银花15g连翘12g当归10g川芎10g

生地黄12g赤芍10g白鲜皮30g苦参12g

蛇床子15g生薏仁30g马齿苋30g荆芥10g

防风10g乌梢蛇12g蝉衣6g

上方服十剂,皮肤瘙痒止,继服原方二十剂诸症消除。

[按语]慢性湿疹多因病久耗伤阴血,肌肤失于濡养,血虚生风生燥,而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皲裂,伴明显瘙痒,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

此时治疗若单纯滋阴,不顾湿邪,则阴液未复,湿邪更甚,必致糜烂渗出,瘙痒加剧;若单纯祛湿,不虑阴血,则湿邪未除,阴血更伤,必致肌肤失荣,干燥加剧。

因此治疗既要祛风除湿、解毒清热,同时又要兼顾“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入络”的特点。

方中当归、生地、川芎、赤芍、荆芥、防风、蝉衣的运用,可以见到四物汤及消风散的影子,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观;乌梢蛇的应用则兼顾“久病致瘀、久病入络”的治疗观,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物,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无处不至,用之既能搜风止痒,又可托毒攻伐,善破顽疾痼疾;诸药合用,于祛风之中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品,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则瘙痒自止,沉疴自除。

 

案例十二:

阴囊潮湿(3册P128)

张XX男39岁

初诊:

2009年1月7日

阴囊潮湿10天,阴囊出汗发热,不得安眠,心烦,口干口渴,眼干,小便短赤。

舌边红,舌苔黄,脉弦数。

辩证:

肝经湿热,秽浊迫汗

治法:

清泻肝胆,利湿止汗

方药:

龙胆草10g栀子10g柴胡12g黄芩10g

生地黄12g车前子10g泽泻10g木通10g

生甘草6g黄柏10g生石膏30g苍术10g

生薏仁30g土茯苓30g瞿麦15g

上方服五剂,诸症减轻,继服五剂而愈。

[按语]阴囊潮湿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男性阴囊及其周围皮肤糜烂、潮湿、骚痒等症状,是男科常见病之一,成人多见。

古人谓之“阴汗”。

中医认为多由肝经湿热、秽浊迫汗或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本例当属前者。

《张氏医通》云:

“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

故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石膏直折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薏苡仁、土茯苓、瞿麦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黄柏、苍术燥湿止痒;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肝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胆之气,兼引药入经;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亦相应而愈。

 

案例十三:

丹毒(3册P129)

杨XX男65岁

初诊:

2009年2月25日

患丹毒24天,右下肢红肿疼痛,边界清楚,发热恶寒,体温38℃。

舌淡红,舌苔白,脉滑数。

血常规:

WBC:

12.0×109/L,NE%:

83%,LY14%,MO1%。

辩证:

湿热毒邪,入于血分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药:

金银花30g连翘12g生地黄15g丹皮10g

赤芍10g大青叶15g生薏仁30g蒲公英30g

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30g重楼12g赤小豆30g

苍术10g生甘草6g

上方连服十剂,下肢皮肤红肿消失,疼痛止,继服五剂而愈。

[按语]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

“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本病发无定处,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丹毒多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本例证属湿热毒邪入于血分,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重楼清热解毒;生薏仁淡渗利湿,赤小豆利水除湿,苍术辛温燥湿;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清热凉血解毒。

案例十四:

丹毒(3册P129)

李XX女72岁

初诊:

2011年8月9日

患丹毒10天,发热3天,体温39℃。

右下肢红肿疼痛,口渴有汗。

舌苔薄白,脉浮滑数。

血常规:

WBC:

15.0×109/L。

辩证:

热毒入血,郁久化热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生石膏30g知母12g生地黄15g丹皮10g

赤芍10g金银花30g连翘12g玄参12g

蒲公英30g大青叶15g马齿苋30g白茅根30g

生薏仁30g紫雪丹2瓶(每次1瓶冲服)

上方服五剂,热退,体温37℃,下肢红肿消去大半,继服五剂,下肢红肿消失。

[按语]本例同属丹毒之流火,然患者高热,无恶寒,提示病在气分;年过七旬,口渴,提示津液受损。

古人云: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提示治疗温热病应该时刻顾护其津液,故治疗不能一味苦寒清热、淡渗利湿,而以甘寒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方以生石膏、知母为君泻火退热、生津止渴,加紫雪丹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生地、玄参、白茅根清热解毒、凉血生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马齿苋清热解毒;生薏仁淡渗利湿。

全方综合考虑患者高龄、津液受损的特点,处方用药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治疗观。

 

案例十五:

皮肤瘙痒(3册P130)

杜XX男43岁

初诊:

2006年3月1日

皮肤瘙痒2周。

舌苔薄白,脉浮滑。

辩证:

风热郁于肌腠

治法:

清热祛风、凉血止痒

方药:

荆芥10g防风10g桑白皮12g地骨皮10g

丹皮10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

生地12g赤芍10g苦参10g白蒺藜10g

当归10g乌梢蛇12g蝉衣6g

上方服五剂,皮肤瘙痒止。

[按语]皮肤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之风瘙痒病。

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

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

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

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

《诸病源候论》云:

“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

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治以清热祛风、凉血止痒、养血熄风为主。

常用方如四物消风散、当归饮子。

本例以荆芥、防风、白蒺藜外散风邪;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乌梢蛇、蝉蜕祛风止痒;地骨皮、丹皮、生地、赤芍、当归清热凉血、养血熄风;苦参燥湿止痒。

全方合用,内外兼顾,标本兼治,故疗效亦佳。

 

案例十六:

脚气感染(3册P130)

张XX女55岁

初诊:

2007年1月8日

脚气感染5年,溃烂流水,瘙痒颇甚。

舌苔白厚腻,脉滑数。

辩证:

湿热毒邪下注肌肤

治法:

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方药:

苍术15g黄柏15g白矾15g金银花30g

连翘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苦参15g

马齿苋60g生薏仁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

滑石30g川黄连15g生甘草15g

水煎外洗患处,每日洗3次,上方洗三剂而愈。

[按语]脚气是足癣的俗名,是由真菌(又称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又称湿脚气、脚气疮,俗称烂脚丫。

其病因有久居湿地,或水湿浸淫,或素体有湿,郁而化热,湿热下注;或过食辛辣生热,热蕴而生湿,湿热胶结而下注;或寒湿浸淫,或瘀血阻脉等。

根据本例症状舌脉,属湿热毒邪下注肌肤之证,治当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二妙散方名出自《丹溪心法》,但本方药物组成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苍术散。

原文为:

“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脚气,百用百效。

……。

”本方以二妙散清热燥湿止痒,以为君药。

《医学金针》云:

“矾石酸涩燥烈,最收湿气,土燥气达,则病愈矣,此方百试百验。

”故以白矾、地肤子、苦参燥湿杀虫止痒。

加金银花、连翘、马齿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清热解毒。

加生薏仁、滑石淡渗利湿。

生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

 

案例十七:

皮疹(3册P131)

丁XX女38岁

初诊:

2006年6月2日

皮疹5年,近一年加重,遇寒热则发作,每次洗澡时发作。

舌苔薄白,脉沉细。

辩证:

风湿热邪郁于肌腠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止痒

方药:

紫草10g生槐花30g生地15g赤芍10g

丹皮10g白茅根30g金银花15g连翘12g

地肤子12g白鲜皮15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

冬瓜皮15g生甘草6g

上方服五剂,皮疹消失,继服五剂而愈。

[按语]患者皮疹反复发作5年,遇寒热则发作,每次洗澡时发作,发病后无遗留皮疹,其发病特点与荨麻疹相符,故治疗亦按荨麻疹之病因病机,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止痒为法。

方以紫草、生槐花、生地、赤芍、丹皮、白茅根、地骨皮清热凉血、消风止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地肤子、白鲜皮、桑白皮祛风止痒;冬瓜皮清热利湿;生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

治疗切中病机,故服之即效。

 

案例十八:

带状疱疹神经痛(3册P131)

孟XX女65岁

初诊:

2006年7月24日

带状疱疹24天,神经痛甚,夜不得眠,近日胃脘满痛,食欲不振。

苔白,脉沉弦。

辩证:

气滞血瘀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2g

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枳壳10g

桔梗10g厚朴10g元胡10g砂仁6g

佛手10g鸡内金10g焦三仙30g生甘草6g

上方服十剂,神经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