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祥林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837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祥林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读祥林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读祥林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读祥林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读祥林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祥林嫂.docx

《解读祥林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祥林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祥林嫂.docx

解读祥林嫂

解读祥林嫂

篇一:

祥林嫂人物分析

《祝福》之人物描写教案

复习检测

根据小说结构特点,简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通过故事,能发现什么?

导入新课

故事情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命运,而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形象特点,还要依靠各种人物描写。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通过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呈现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基本的描写方法。

2、把握文中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能力目标:

1、能通过各种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能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自学检测

问:

最基本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答: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知识为例寻找工具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1、外貌描写:

人物的外貌,不光指五官、面容,还包括身材、体型、衣着、姿态、精神状态、风度等较

明显的外部特征。

提问:

课文中对祥林嫂肖像描写主要有三处,同学们读后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比较三处

外貌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完成表格:

直观地表达出来。

2、神态描写

鲁迅说: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

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地控诉。

3、语言描写:

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祥林嫂语言描写较多,根据不同场景的不同语言,我们来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小结:

语言描写能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动作描写:

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知,祥林嫂?

?

答:

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最基本的几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而在这些描写当中,我们一定要写出他个性化的东西,这样,人物形象才够鲜明。

感悟验证拓展提高

找出文中关于鲁四老爷的描写,试析其人物形象。

1、行动描写

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一是把工钱给婆婆,对祥林嫂冷酷无情;二是祥林嫂遭到厄运时,鲁家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午饭了,才想起了淘

箩和米,鲁四老爷“踱出门外”“直到河边”发现了淘箩和米和菜,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在统治阶级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还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冷酷残忍。

2、语言描写

祥林嫂被抢前:

38段;祥林嫂的婆婆来时:

41段;“踱到河边”时:

46段;祥林嫂被抢时:

49段;午饭后,卫婆子又来时:

52段;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71段;祥林嫂死后:

20段。

一共开了七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示得淋漓尽致。

师生总结人物形象: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自私,冷漠,。

对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个寡妇,还能容忍。

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鲁四老爷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个“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达标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如果通过各种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反过来,我们在写作时,要想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也离不开这些描写。

大家一定多找一找,多画一画,多想一想,多写一写,必然在阅读文章时,“火眼金睛”,在写人物时,会“下笔如有神”。

布置作业:

1、巩固作业

①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②综合运用以上描写方法(至少3种),来写一位班级同学都熟悉的人,不少于300字,让大家读完你的文章后,知道他(她)是谁。

2、预习作业

继续研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谁“谋杀”了祥林嫂?

1.b.(阜:

音fù;驯:

音xùn;模:

音mú)2.c.(A,头-投;b,密-秘;D,竣-峻)

3.A.(果然: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合。

竟然:

表示出乎意料。

①句照应前面一句,应该用“果然”。

宽恕:

宽容;饶恕:

免于责罚。

“饶恕”的程度比“宽恕”重。

②句中取宽容义,选“宽恕”。

教养:

教育培养。

教育:

培养的过程或用道理说服人使人依照(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③句选“教养”比“教育”更恰当)

4.c.(A句中前后两句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所以“说”的后面应该用逗号。

b句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分述的几种情况的总结,因此,“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前应该用冒号,以示总结。

D句中的“混世魔王”是特定的称谓,应该加引号)

篇二: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中的三段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的特殊意义。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

?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健康、朴素、勤劳、安分守己、对生活的要求极低的人。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体现了主人所受的创伤之深。

“慈悲模样”,写出了祥林嫂既是一个慈祥的中年妇女,是有着悲惨命运的妇女。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段描写与前两段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

祥林嫂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竹篮,空的破碗,下端开裂的竹竿:

这三样东西,是祥林嫂生命最后阶段唯一的陪伴物。

作者有意把“空的”“下端开了列”作了强调,表明祥林嫂行乞时间之长久,行乞境况之艰难。

祥林嫂的悲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肖像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分析肖像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品味小说语言,通过品味小说语言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语言是小说形象的载体,小说形象是通过语言得以展现的。

篇三:

浅析祥林嫂的形象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l、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

2、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l、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

2、祥林嫂的死是不寻常的死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2、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祥林嫂意义必然性原因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正是在“四权”的伐害下惨遭一连串不幸,变得愚昧麻木,而最终论于毁灭的。

她第一次成婚,丈夫比她小十岁,其实是由父母之命把她卖到婆家的;丈夫死后,小叔子要娶亲,婆婆又行使父母之权逼她改嫁,这些都显示了封建父权的残酷。

在此父权的淫威下,祥林嫂未能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就被鲁四老爷咒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连祭祀也不要她沾手,这又是夫权对她的侮辱与残害,总之,夫权要她从一而终,而父却加逼她改嫁,由此,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与矛盾,也造成了祥林嫂改嫁不行、不改嫁也不行的处境,使她的精神遭到严重的折磨。

不仅如此,族权的迫害也降临到了祥林嫂身上;他死了第二个丈夫,本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儿子又不幸死去,他孤独一身便被大伯收回住房,赶出门外。

最后,更严重的是神权对她的束缚,这就是柳妈所说的,由于祥林嫂生前不贞,死后到阴间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

正是这荒诞而严酷的神权,使祥林嫂的精神全部崩溃,最终走向了死亡。

对于政权,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知道,正是夫权。

父权、族权、神权支撑着封建社会的“政权”,而封建“政权”又维护着夫权、父权、神权的威严。

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归根到底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和思想造成的。

可见;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极其形象而深刻的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

这就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

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

她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入”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

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的发展现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诉》),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她的被迫害,而且也在于她为封建思想所毒害而导致的愚昧和不觉悟,即使是她的一些反抗行为,也是与这种愚昧和不觉悟联系着的。

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也仅仅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反映了她的不觉悟。

又比如,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的确是一种“出格”的反抗了,可是,这种反抗愈猛烈,就愈加显示出她的愚昧与不觉悟。

因为她的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

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

由这里可以见到,腐朽虚伪的封建道德观念,是如何残忍地摧残了祥林嫂!

不管祥林嫂挣扎也好,反抗也好,只能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

鲁迅从人物的精神世界着眼,通过祥林嫂必然的悲剧性结局,揭示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人民极大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这一切,正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另一巨大思想意义之所在。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

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

“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

封建制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

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

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

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

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踢死、沉塘。

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列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

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

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

——“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

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许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

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

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

容易啊!

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

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

这一悬念是盘串至终篇的。

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

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

怎样用系列的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

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

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泰的旧利教迫害死的”。

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

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

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

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

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

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活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

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制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

”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

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

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

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

——她的“疑惑”是临死前才产生的。

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一味驯顾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

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

——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选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

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

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

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板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

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

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

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

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

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

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

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

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儒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

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

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

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

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

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

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

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样林嫂这样的妇女的。

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

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

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

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己倒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为不作明确的判断。

电影《祝福》的处理是:

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

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

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

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

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

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

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

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

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

“且走而且高声地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

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回答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负若干的责任”。

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

’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色。

”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

”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

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

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

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

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

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

——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剧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

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

“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

呜呼!

“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

?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享了性醇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满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

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

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

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

”(《华盖集》)《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

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

在侩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