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门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656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三门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三门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三门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三门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三门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三门讲义.docx

《小三门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三门讲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三门讲义.docx

小三门讲义

小三门讲义

新课改

1.两个指导思想

2.两个法案

3.四个背景

4.五个观念

5.六个转变

6.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的小考点

新课改背景

两个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三个面向

两个法案: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该文件同时提出终身教育、素质教育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还启动了三级课程管理

四个背景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培养......的人才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经验中心、能力本位

改革: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变革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

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改倡导的“四大学会”,实现全人发展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过去:

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

繁难偏重、注重课本知识

 改革后: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突出时代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改革后: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考点:

1.判断:

接受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

2.新课改倡导的“三个精神”、终身学习必备的“四大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

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

发挥其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立足

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

管理集中

改革后: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过程、促进发展、强调激励”

五个观念---第一节

核心理念: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五个观念:

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

新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

斯腾豪斯首次提出,勒温---行动研究

一线教师研究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最常用的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的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教师在新课改中主体地位的核心体现

学校与社区关系: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对待师生关系:

尊重、欣赏

要求: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

对待教学关系上:

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的本质:

引导启发

对待自我:

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中、后均可以进行;“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波斯纳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合作

练习题

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______

A.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B.以学生发展为本

C.探究自主性学习D.转变旧的学习教学方式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相互配合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3.新课改的教师角色

 

4.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学习者B.定向者

C.促进者D.建设者

5.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________和________。

6.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关怀

7.判断:

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一定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

8.判断: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不要求回归科学世界。

()

新的教学观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判断: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断: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教学观

1、教学要关注人而不仅是学科知识

2、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4、教学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

 

新的学习观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自主、合作、创新

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激发创造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

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过程P13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动性:

首要特征,能动性,“我要学”;

独立性:

“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

独特性: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体验性:

身体参与,直接经验(做题)

问题性:

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

要点:

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平均每周3节,集中或分散开设,具有生成性,不排除预设性

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课:

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A.适用的针对性:

仅针对教育的善恶和教师职业

B.要求的双重性:

教书、育人两个功能,教以事而育诸德也

C.内容的全面性:

D.功能的多样性:

E.行为的典范性:

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手段,“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F.影响的广泛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促进、教育、示范、引导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A.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B.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C.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正义感(最基本、最高尚)、责任感(出发点、动力)、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强大精神动力、根本目的)

D.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E.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的合金,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F.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A.加强学习---必要途径

B.躬身实践---客观标准、基础

C.树立榜样---重要方法

D.学会反思---重要方法

E.做到“慎独”---最高境界

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业道德的最终目的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民主性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方法

A.自我评价法:

教师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

B.学生评价法

不可或缺;当事人评价、参与者评价

C.社会评价法:

当事人之外的人,主要指社会舆论,分为有组织舆论和无组织自发评论

D.加减分评价:

定量

E.操行评语法:

定性

F.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法:

最全面的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范畴、规范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具有统领、指导、裁决作用

2.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的范畴

A.教师义务

B.教师良心:

精神动力和内在道德信念,对于道德行为有指导、自我监督与评价作用

C.教师公正:

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

D.教师荣誉:

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练习题

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有______

A.适用的针对性B.要求的双重性

C.内容的全面性D.行为的典范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______

A.促进功能B.教育功能

C.示范功能D.引导功能

3.“师也者,教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_____的特点。

A.针对性B.双重性C.全面性D.典范性

4.201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救学生高度截肢的女教师_______被称赞为“最美女教师”。

A.曹爱琴B.李吉林C.张丽莉D.沈雅萍

5.___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____________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6.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包括?

7.统领、指导教师职业道德的是________________。

8.养成良好_______________是教师职业道德最终目的。

9.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在强调教师的()。

A.合作精神B.友爱

C.奉献精神D.自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严谨治学---2008年终身学习、教书育人

1997年热爱学生---2008年关爱学生

1997年依法执教---2008年爱国守法

1997年廉洁从教、尊敬家长、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008年“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

基本要求:

精深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锐意创新的品质

它是:

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教师必备的素质

外延:

教学方法研究、写论文、现代教育技术、进修培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最基本内容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根本目的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育法规概述.

定义:

教育类法律、法规、规章等

法律:

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

法规:

国务院>地方政府(省级、较大的市、

>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规章:

最低层级

2.分类:

效力等级:

根本法、普通法

根本制度,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即《宪法》,教育领域的根本法是《教育法》、“教育母法”、“教育宪法”、教育基本法

教育法规的层级

3.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

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最高效力

2)教育法:

1995年由全国人大制定,又称“教育母法”、“教育宪法”

3)教育部门法(教育单行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行法律

特例:

1986年《义务教育法》(85年提出,全国人大通过的,2006年人大常委会修订)

重要:

1993年《教师法》,教师地位确立

4)教育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发布,教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内容多;有实施细则、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

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教育行政规章:

最低级别的法规

 

教育法律救济

含义:

教师申诉、学生申诉、行政复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赔偿其他;

三分法:

行政(受教育者申诉、教师申诉、复议)、诉讼途径(民事、行政),赔偿其他途径

补救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根本目的

教师申诉:

特征:

法律性(程序固定)、特定性(教师主体);非诉讼性(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

范围:

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侵权、不服、不作为

程序:

提出(必须书面)--受理--决定

申诉部门:

对学校不满---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不满---本级政府或上级

学生申诉:

特征:

法律性、特定性;非诉讼性

范围:

学校或教师侵权、不服

程序:

提出(可口可书)--受理--决定

申诉部门:

对学校不满---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不满---学校

行政复议:

仅针对教育行政机关的侵权或不作为,学生不能进行复议,但可以间接复议

程序:

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

法院诉讼:

向法院提出,任何情况,谁都可以提出

 

依法执教,预防教师违法

教师违法种类:

侵犯人身权:

生命健康权、肖像名誉权(不被传播和商业活动,损害&剥夺)、

人格尊严权(体罚、变相体罚、侮辱)、

人身自由权(限制自由、拘禁、搜查)、

隐私权(拆信、家庭及隐私资料外传、考试成绩外泄)以及性侵(14岁以下)

教师违法种类:

侵犯财产权和著作权:

财产权:

罚没损坏、使用收益、处分

著作权:

含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等;财产权有复制权、发表权、出租权、展览权、改编权等

不作为侵权

教师违法的预防: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建立全面的教育法规监督机制

3.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增强教师法制意识,减少侵权行为发生

7.加强学生对自身权利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8.加强安全教育力度

横:

媒体、学校、教师、学生

竖:

立法、司法、执法

试水招教

教育法律法规是以()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A.社会规范B.国家强制力

C.党的领导D.社会主义价值观

义务性规则的表述词是()

A有权B不得C应当D可以E必须

答案:

BCE

“可以”“有权”“不受……干涉”这样的文字表述经常出现在()规范中。

A.义务性B.授权性C.强制性D.任意性

我国《教育法》规定: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这一教育法规规范的类别为

A.义务性规范B.授权性规范

C.强制性规范D.制裁性规范

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是按照法律规范的()分类的。

A.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B.强制性程度

C.法律后果D.自愿程度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的法律关系。

A.隶属型B.平权型C.调整性D.保护性

下列不属于学校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是()

A.学校与政府B.学校与社会

C.学校与教师D.学校与家长

()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法律事实B.法律规范

C.法律条文D.法律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和(abcd)义务。

A、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B、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4济宁:

《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____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____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____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____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A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B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C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

D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促进公平育人为本

14青州:

14青州: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一切为了学生B学生健康成长C减轻学生负担D创新发展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