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422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

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

故选D。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

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

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

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

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4.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覆土法,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C不正确;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

清除可燃物、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5.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

6.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

【详解】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②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③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①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④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灭火方法:

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8.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

A。

9.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

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答案】A

【解析】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

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A。

10.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煤的大量燃烧

B.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氢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D.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正确;B、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错误;C、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制取氢气的原料丰富,可以用水来制取,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正确;D、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确。

故选B。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2.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①氢气和空气     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③氦气和氧气   ④天然气和氧气(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13.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

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

A。

14.“无焰食品加热器”给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加热器内的物质有镁粉、氯化钠、铁粉,需要加热的时候加入少量的水,加热器就开启工作模式。

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利用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4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错误;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正确;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镁、钠、氯、铁、氢、氧等元素,错误。

故选C。

15.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绿色化学.可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图示条件分析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需要氧气。

故A正确

B、同样的条件下a燃烧而b不燃烧,说明需要的温度不同,故B正确

C、a处白磷燃着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故C错误

D、管口小气球能收集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不污染空气。

故D正确

16.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1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

故选C。

 

18.“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CH4O)B.乙醇(C2H6O)

C.甲醛(CH2O)D.乙酸(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C、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1的整数倍,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乙醇(C2H6O)中C、O不能满足同时是1的整数倍的要求。

选B。

1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20.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

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A不正确;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B正确;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故C正确;

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