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389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docx

高考历史全国卷25分试题高分专题02特点类设问

25分试题答题要求与技巧

【解题规律探寻】

1.时间意识

2.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四定法”)

材料题设问的结构组成

定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定答题方式:

指出说明概括评价分析简述简析认识

定设问点:

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特点实质内容异同变化影响作用意义启示

定限定词:

一般来说,设问点前往往会有关键的限定词,限定答题的时间、空间、角度等。

3.方法意识:

(1)分析设问弄清要求

(2)粗读材料划分层次

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围绕问题对材料内容划层次,标明记号,就像一个探险者第一次进入一片原始森林,走过的地方留下记号不至于迷路。

要特别关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它能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3)围绕问题提炼信息

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和观点,对材料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4)把握时空拓宽思路

题中材料和所涉及主题对考生可能是陌生的,但都以所学知识为背景依托,与学过的特定史事相关联,考生要有时空观念,将材料内容与特定史事联系起来,并放在某一历史背景中去思考,答题思路会得到拓展。

(5)紧扣设问史论结合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抓住设问点和答题方式。

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

分析,说明、简述问题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物。

“结合所学知识”不仅包括史高中课程所学的知识,也包括初中课程所学的知识。

(6)多维思考层次分明

(7)依分定点见好就收

一般说高考材料题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题的要点数,基本上是2—3分一个要点,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

4.规范意识

1.看清题号,控制范围;

2.字迹端正,分点表述;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解题步骤】

第一步:

(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带着问题读材料;读正文时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尤其标点符点(分号,句号,省略号等)

第二步:

(审设问)材料解析题设问部分结构组成:

导向词+定法词+限定词+定位词+分值;导向词(答案来源);定法词(关键动词-明确答题的思路及能力要求);限定词(明确答案的时间、空间、逻辑范围);定位次(关键名词-明确答题的指向);分值(明确答案要点的数量)。

第三步:

注意答案要“四化”:

(1)整洁化

(2)序号化:

①②③④(3)段落化(4)要点化

温馨提示:

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

特点类设问

特点就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

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

此类型试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特点、特征型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的设问。

特点、特征型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

 

1.答题模板一:

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根据构成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

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2)时间:

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

另外,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且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

(3)目的:

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

“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

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

(5)内容(措施):

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措施全面”、“措施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向...倾斜”“特别重视...”、“服务于...”等。

另外,如果题干内容出现了法律或者法规,关键词应该有“通过立法...”,若出现具体机构,则关键词应该有“通过设立机构...”;若出现了外国或者西方相关内容,关键词应该有“学习西方...”、“引进国外...”等。

(6)程度:

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不彻底”、“一定程度上...”等。

(7)范围:

包括地域 、领域等。

一般句式为“...从...到...”、“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等。

(8)本质:

“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

例如,德国君主立宪制:

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

影响:

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常见的关键词有“...有一定局限性”、“...影响深远”等。

2.答题模板二:

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文明:

内部的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

(2)经济文明:

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状况、交通设施、城乡的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分析。

(3)思想文化文明:

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分析,同时需要考虑这些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历史地位(作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变化所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

1.改革类的特点: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比较全面;颁布法律、法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兼顾各阶层利益;覆盖面广;操之过急;确立早;崇尚、重视、缺乏;工业文明、外国侵略的冲击下进行的;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侧重于制度的重建;接受汉化的过程:

汉化政策的体现;形式是反对天主教会,实际上是级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思想解放运动;建立新政权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等。

内容往往包括废除(如债务奴隶制,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财产等级制)确立(如军功爵制,财产等级制,郡县制,均田制,农奴制,身份等级制,租调庸制度),奖励(如耕织,工商业,发明创造,垦荒)等词。

2.民主、法治类的特点: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享有民主权力的人逐渐增多;民主法治日益完善:

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小国寡民下的直接民主制,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制的局限,确立代议制;取消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民主制的确立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等等。

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减轻刑罚,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3.大福利制度、社会救济保障和赈灾、民生类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有立法和制度保障:

政府重视;政府赈灾和百姓自救相结合;确立最早;逐步走向完善;严格监管、监督;舆论、媒体的推动等。

4.环境污染治理、环保类特点:

注重舆论宣传和监督;政府和民间合作(协作),体系完备;制定法律、法规作保障;预防和治理相结合;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注重教育和引导。

5.经济发展类的特点: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重农抑商、招商引资、特殊的经济政策);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如市舶司、总理衙门、发改委);循序渐进,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到全国;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等等。

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体系化、制度化。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全面)、破坏性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出口手工业品。

6.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货币经济占主导;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专业性。

城市特点:

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强;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农业发展特点:

精耕细作,赋税改革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推动。

7.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类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传统经验的总结;实用性为主;往往和农业相关;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实验室发挥重要作用;轻(重工业)为主;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等等。

8.趋势用语: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禁止到允许;从非法到合法;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思想方面;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文化(自由平等)到;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从官营到私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农村到城市;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东南沿海到内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从任命到选举。

民主法治逐渐完善;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消弱;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制加强;选官制度逐渐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科学,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注重理性;第二次工业革命范围扩大,几个先进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两极对峙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密切世界各地联系,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语言性转换】

1:

人物类:

把一个人概括为一类人

2:

事情类:

把一件事概括为一类事

3:

时间类:

早、晚、较早、较晚、历史悠久、完善、渐进

4:

地方类:

偏远、边疆、邻近

5:

文化类:

佛教、道教——文化,结婚---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

6:

器物类:

科技、生产力

7:

对抗类:

生产关系、矛盾尖锐、矛盾激化

8:

经济类:

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城市化、财政

9:

法律类:

运用相关法律(看见法律都这么写)

10:

机构类:

设置相关机构(看见机构都这么写)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节选)(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一)第一步:

速读材料,锁定时空与知识。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

齐国……为春秋战国时……。

汉代……魏晋而后……。

宋元时代……。

明朝前期……。

明后期……。

到鸦片战争前……。

(二)第二步:

根据设问和赋分,确定答案要点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1)特点:

①②③④⑤

(三)第三步:

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转化

1.逐条提炼材料有效信息

①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③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④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⑤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⑥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序号

表层信息

开发利用海洋历史悠久,发展边海商业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佛教东传

指南针用于航海,海外贸易鼎盛

郑和下西洋,远及西亚东非,海外了解加深

一些思想家主张“海防”

海禁政策,海洋利用受到限制

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深层转化

A.由此及彼,结合所学知识转化,②③④

B.由表及里,结合上位概念转化,②③⑤

序号

表层信息

深层转化

开发利用海洋历史悠久,发展边海商业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佛教东传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指南针用于航海,海外贸易鼎盛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郑和下西洋,远及西亚东非,海外了解加深

远洋开拓、宣扬国威、和平往来

一些思想家主张“海防”

初步的海权意识萌发

海禁政策,海洋利用受到限制

3.运用合并、关联、类比等方法,建立多点信息的内在联系

A.合并:

②③④中均有贸易往来、文化交流。

B.关联:

将①至④关联,可以看出海洋利用的空间扩大,得出从沿海到远洋开拓;

将①至⑥关联,可得出海洋政策长期对外开放,逐步转向消极保守。

从海洋利用主体看,主要是民间交流。

C.类比:

①③贸易(利用海洋资源);

②④文化交流;

⑤海权意识;

④⑥对外政策变迁。

【考点】“海禁”政策;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海权意识主题;全国卷历年25分题

【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注意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1.【地方管理主题】(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二·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

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整,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

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揽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敦孝道、整饬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

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摘编自自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

(1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可得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据材料一“且数目变动不大”可得总体数目变动不大(或总体稳定,具有连续性);据材料一“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整”可得行政职能完整;据材料一“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可得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答案】

(1)特点:

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总体数目变动不大(或总体稳定,具有连续性);行政职能完整;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6分,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2.【制度创新主题】(2020·广东深圳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治安问题,除了依靠保甲制度监督外,主要是依靠作为州县官助手的衙役来维系。

地方官可以雇佣比编制多得多的“白役”以供驱使,“白役”事权重叠,以维持治安为主的衙役常被交予催收钱粮等杂务。

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

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

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

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

清末警制改革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

——摘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警察制度相对于传统衙役的特点。

(13分)

【解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主要是依靠作为州县官助手的衙役来维系”“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可知,衙役在职能和地位上仅仅是地方官员助手,近代警察则从属专门的官僚机构;据材料二“以维持治安为主的衙役常被交予催收钱粮等杂务”“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可知,衙役事务繁杂;近代警察有确切的分管事务,明确的章程管理,权职分明;据材料二“地方官可以雇佣比编制多得多的‘白役’以供驱使”“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可知,衙役很多人员不在编制内,薪资微薄且不固定,近代警察按编制级别享有对应的薪酬;

【答案】

(2)特点:

衙役在职能和地位上仅仅是地方官员助手;近代警察则从属专门的官僚机构。

衙役事务繁杂;近代警察有确切的分管事务,明确的章程管理,权职分明。

衙役薪资微薄且不固定;近代警察按编制级别享有对应的薪酬。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地方管理主题】(2020·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

……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

……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

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

……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

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

(1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可得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根据材料一“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得采取分而治之方针;根据材料一“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可得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根据材料一“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可得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

【答案】

(1)特点:

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

(任答三点,每点3分,共9分)

4.【经济发展主题】(2020·福建南平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

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

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

(1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可得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据材料一“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可得行业集中,交易量大;据材料一“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可得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的特点还包括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

【答案】

(1)特点:

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5.【经济政策主题】(2020·安徽黄山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不等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

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

传统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

(1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不等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结合所学得出以西欧国家为主导;全球性的贸易形式(世界各地贸易联系密切加强);据材料一“在16—18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