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238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6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docx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元:

1、定义:

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神经细胞。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3、结构:

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神经末梢。

4、神经元模式图:

5、分类:

 

二、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和脊神经(或脑和脊髓的分支)。

2、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定义: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

疾病名称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

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获得的

在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

刺激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反射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脊髓)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

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人和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举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3、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结构:

 

(2)各部分功能:

组成

功能

结构破坏的影响

感受器

内外界刺激的信息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入神经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出神经

将兴奋由中枢传至效应器

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对内外界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

有感觉无效应

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然而,在感受器以外任何一个部位给予刺激,效应器会有反应,但是却不是反射!

反射必须要经过五个部分!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不相等,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于是形成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导致膜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3)静息电位的恢复:

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通过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形式是局部电流(电信号,即神经冲动):

4、

传导过程:

 

5、传到特点:

(1)生理完整性:

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药物阻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兴奋不可能通过断口。

(2)绝缘性:

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

(3)相对不疲劳性(不延搁):

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4)双向性(适用于某条神经被单独取出做实验的情况,在生物体内不存在此现象):

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四、兴奋在神经之间的传递:

1、突触:

①概念: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②类型:

a、结构上分两种:

 

b、功能上分两种:

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出。

③组成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特别提醒:

①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此过程中消耗能量,最终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

②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含量相对较多,这主要与其代谢及分泌功能有关。

③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成分。

④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

(1)种类: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2)作用效果:

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比较:

项目

在神经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传导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传到方向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速度

慢(突触延搁)

特别提醒:

生理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也是单向的,由树突胞体端传向轴突端;只有在人为刺激神经纤维时,才是双向传导的。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言语区及功能障碍:

 

六、激素:

1、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的发现:

 

 

 

2、腺体分类:

(1)外分泌腺:

腺体内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腺、汗腺、皮脂腺。

(2)内分泌腺:

腺体内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

3、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4、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垂体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蛋白质

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多肽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

全身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皮质

肾上皮质激素

类固醇

胰岛

B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并氧化分解、促进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等,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调节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等

睾丸

雄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特征

卵巢

雌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特征和正常的性周期

注意:

比较常考的几个激素:

胰岛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性激素为固醇,

肾上腺素为氨基酸,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这些都可口服,也可注射。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含量少却能够显著改变细胞的代谢活动。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一般来说,激素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特定的器官、腺体或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但甲状腺激素却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注: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液体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大多数激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然而也有一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则类固醇激素(性激素)通过自有扩散、蛋白质激素可通过胞吞或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6、常见几种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类别

激素

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分泌过多

分泌过少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食量大增、消瘦、心率快、血压高、易激动)

①成年人:

大脖子病(结缔组织水肿、精神萎靡、反应慢等)②幼年:

呆小症

胰岛素

低血糖

高血糖

生长激素

①成年:

肢端肥大症②幼年:

巨人症

幼年:

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

性激素

/

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常

七、血糖平衡调节:

1、来源于去向:

 

2、调节机制图:

 

3、饭后人体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

①血糖浓度较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量相对较低。

②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4、协同、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

对同一生理效应均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效的结果,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共同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激素偏向于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偏向促进发育,二者协同生长发育;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协同调节升高血糖。

(2)拮抗作用:

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作用相反,如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通过拮抗来控制血糖的稳定。

2、反馈调节:

(1)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解方式。

(2)结构基础:

分级调节。

(3)分类:

正反馈(越多越好,越少越好),如催产素;负反馈(多就变少,少就增多),如甲状腺激素。

(4)意义: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注:

①大量注射TRH→TSH升高,甲状腺激素升高;

②大量注射TSH→TRH降低,甲状腺激素升高;

③大量注射甲状腺激素→TSH、TRH都降低。

八、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解过程:

1、调节图解:

九、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区别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上的受体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③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特别提醒:

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不等同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动物机体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在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发挥作用,从而协调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其他生理机能,这种调节叫激素调节。

可见,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

十、人体体温调节机制:

1、原理:

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改变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从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1)环境温度较高:

增加散热量,降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正常体温)。

(2)环境温度较低:

增加产热量,降低散热量,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正常体温)。

2、机制图示:

3、相关结构

 

十一、水盐调节:

1、原理:

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改变失水量和补水量,从而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

(1)渗透压较高时:

降低时水量,增加补水量→渗透压下降。

(2)渗透压较低时:

增加失水量,降低补水量→渗透压升高。

2、指标:

细胞外液渗透压。

3、机制图示:

 

5、机体大量失水与渗透压:

(1)机体大量失水的现象:

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2)失水的结果: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结果是口渴、尿少。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结果是尿多。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失水与失盐的比例差不多,结果是尿量正常。

(3)失水时,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应该以口渴和尿量为判断标准。

注:

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②神经调节包括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刺激垂体后叶或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增加饮水。

体液调节包括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并将激素运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所以,水盐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十二、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有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2)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

中心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②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肿。

a.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注:

①切除胸腺的结果:

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绝大部分丧失。

②破坏骨髓的结果:

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

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

项目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①监控功能:

监控人体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②清除功能:

清除人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损伤的细胞核癌变的细胞。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1)总结:

免疫类型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

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被抗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活化的T细胞(效应T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和癌细胞)并消灭之

(3)过程机制图示:

4、免疫失调:

比较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抗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缺胸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原因

免疫功能过高

免疫功能过高

免疫功能过低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的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的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