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3230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书法史脉络 1.docx

中国书法史脉络1

1.脉络

(1)汉末已基本结束,魏晋尚余尾声

(2)先秦至两汉是书体演变的轨迹和内在规律,汉末以后是一文人书法流派的发生流变和发展。

2.先秦书法

(1)虽然书法的自觉化至东汉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盟生同时产生。

(2)我们知道结绳记事,汉字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3.距今3000---4000年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有相当成熟的文字

(1)目前学术及公认的是甲骨文和金文

(2)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有相当成熟的文字

4.甲骨文发现

(1)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2)北京国子监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当时被当地的农民作为“龙鼓”卖给了中药铺,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震惊

(3)产生: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甲骨文也是一样,在文化科技上不发达的殷商时期,占卜是决定重大事件的必要手段,比如。

5.甲骨文已具备“六书”

(1)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2)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占重要的位置,甲骨文之前文字的发展肯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来文字慢慢成熟会意、指事、假借等造字方式相继诞生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3)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文字只是掌握在上层社会和巫史手中,甲骨文纪录的文字虽然及占卜为主,但在近年出土的文字中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记载

(4)经过不断的发掘,墨前甲骨文累计已有15万片,其上的单字约有5000个,成为我们研究上周历史和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

6.用笔,结字,章法。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7.金文简介

(1)金文也称“青铜器铭文”、“钟鼎文”。

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绩、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

商代铜器铭文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的名称。

西周以后常有长篇铭文,现存最长的铭文见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

(2)战国时代的铭文大都是刻成的,内容以记载作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以及使用地点等为主。

铭文字体,商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

春秋战国时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甚不一致。

至秦代始归于统一。

8.礼教为核心

(1)周朝的政治是以礼教为核心的,西周400年的天下可以说是太平盛世,伴随着礼教,青铜器(礼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2)每逢重大事件都要举行盛大、庄重、恢宏的祭祀活动,活动中都离不开青铜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钟、鼎、盘等,下面分别介绍

9.钟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乐器,大小依音节制作,成套的名为编钟

10.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是政治权利和财富、身份等级的象征,用于祭祀和燕享。

11.爵是商周时期的饮酒器尊是商周时期常见的盛酒器

12.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

13.毛公鼎欣赏

14.散氏盘器铭,西周厉王。

书法极受学界艺术推崇,评论文字之多,法效者之众,堪称书法之冠。

15.散氏盘欣赏

16.春秋战国的地域书风与古隶的萌生

(1)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

从此,500年间社会动荡,诸侯争胜,相互间的征伐使统一的西周四分五裂,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除秦国外,其他各国文字,都朝着各自的审美方向,形成地域书风。

此时民间书法也很活跃,加上毛笔、简、牍、帛等各种书写材料的广泛应用,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形成了绚烂多彩的局面。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很复杂,各诸侯间你争我夺,但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学说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我们知道的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墨子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其中以孔孟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3)同时几百年的战乱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这和后来秦王朝的覆灭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时期的作品

17.兮甲盘

18.栾书缶

19.石鼓文

20.攻吴王夫差鉴

21.战国简书1

(1)从这一时期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隶书已经在酝酿之中,这主要是因为使用的需要

(2)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字称作草篆,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古隶。

因为它已具备了八分书的特点

22.战国简书2

23.战国简书3

24.秦朝书法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着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2)秦国本来是一个小诸侯,但因为启用人才很快就发展起来,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同时修建了阿房宫、长城、秦皇陵,这些工事给刚刚结束战乱的老百姓有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再加上严格的法律,焚书坑儒等,所以很快又覆灭了

(3)秦文字典型的特点就是纵向取势,上下长左右短,整齐划一,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25.秦小篆——琅琊台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巡行天下,南登琅邪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德者,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书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

26.一般以为秦代诸刻石皆为李斯所撰,把他当做当代书法家兼文字学家。

27.秦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

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28.秦诏版

29.秦云梦睡虎地秦简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30.秦古隶:

马王堆帛书

31.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32.汉古隶—马王堆竹简此简以方笔为主导,虽非笔笔见方,但方笔之风格显明。

方笔起笔与竖笔下拖的笔势,已初具定型汉隶的笔法。

33.秦--马王堆帛书与汉古隶——马王堆竹简

34.居延汉简1

35.居延汉简2

36.隶书的快写

37.--------章草

38.莱子侯刻石

39.汉隶---西狭颂

40.汉隶---石门颂

41.汉隶---乙瑛碑

42.汉隶---礼器碑

43.汉隶---曹全碑

44.汉隶---张迁碑

45.汉隶---史晨碑

46.熹平石经

47.钟繇的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小楷。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48.宣示表

49.张芝芝白帖

50.书体演变示意

51.魏晋书法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52.魏晋残纸

53.陆机平复帖

54.西晋卫瓘

55.顿首州民帖

56.出师颂卷

57.王羲之王羲之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58.神龙兰亭

59.奉橘帖二谢帖

60.丧乱帖

61.平安帖

62.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63.黄庭经

64.姨母帖

65.得示帖

66.十七帖

67.王献之王大令,即王献之(344一386年),字子敬,三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

68.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

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69.他的着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

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70.地黄汤帖

71.洛神赋十三行

72.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73.鸭头丸帖

74.王献之东山帖

75.中秋帖

76.伯远帖

77.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是隋朝时候的人,也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78.淳化阁帖

79.梁---瘗鹤铭(水前本)

80.南北朝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

这是北朝。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康有为说: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81.广武将军碑

82.爨宝子碑

83.爨龙颜碑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

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

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84.始平公造像

85.石门铭北魏摩崖碑,王远书。

在陕西褒城县。

此铭书法飞动疏宕,出自《石门颂》,《西狭颂》等碑。

有拓本及石印本。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

86.郑道昭《论经书诗》

87.北齐故夫人仲姿墓志铭

88.北魏崔敬邕墓志

89.张玄墓志

90.张猛龙碑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

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

《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较之早期魏碑,我们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91.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

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92.隋代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此时期打通的大运河到现代仍有极大的通航价值。

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隋代的国祚甚短,书家、书迹等也不多,无法创造辉煌的成果,只好把位置让给之后的唐来创造奇迹了。

隋代是可用「流星」的短而灿烂性质而譬喻,传世的书迹中亦有可观的,且隐约可窥见唐代时欧、虞、褚、薛、徐、李、颜、柳等人的精诣,整齐之中仍有古味,以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碑等为代表。

93.小楷《灵飞经》

94.董美人墓志

95.隋朝——青州舍利塔下铭

96.隋朝——僧璨大士塔砖铭

97.隋朝——苏慈墓志

98.隋朝——张通妻陶贵墓志

99.隋楷正宗《龙藏寺碑》

唐代书法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

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

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

100.李世民----温泉铭

101.褚遂良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

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102.褚大字《阴符经》

10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104.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

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105.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106.化度寺碑

107.欧阳询——皇甫诞碑

108.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109.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110.薛稷——信行禅师碑

111.孙过庭《书谱》

112.杜牧「张好好诗帖」

113.李白上阳台帖

114.贺知章草书孝经

115.张旭---1张长史,即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

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

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

他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着。

他的书法得于二王,而又独创新意。

楷书《郎官石柱记》,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

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116.《古诗四首》

117.张旭——郎官石柱记

118.张旭肚痛帖

119.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

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

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

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

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

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

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120.多宝塔碑

121.东方朔画像赞

122.颜勤礼碑

123.颜勤礼碑

124.自书告身颜真卿

125.颜真卿祭侄文稿》

126.颜真卿争座位帖

127.怀素怀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德宗贞元尤年(公元785年),终年61岁。

字藏真,僧人,俗姓钵,长沙人,幼时出家。

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

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128.怀素----自叙帖

129.怀素食鱼帖

130.苦笋帖

131.怀素小草千字文

132.柳公权---玄秘塔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玄秘塔碑》:

楷书。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着名。

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133.神策军碑

134.回元观钟楼铭

135.蒙诏帖

136.陆柬之文赋彩版

137.隋唐书法——写经书法清光绪年间敦煌石室发现大量藏经写本后,书史又大为改变。

其内容礼富,包括西晋至北宋间墨迹,而唐代最礼。

但石室发现后,发现者道士王圆箓,不明白这些东西是何等珍贵,先后被英、法、日及许多外籍学者选去精华,实在甚为可惜。

因为有别于上述分类,多为工整之小楷,故简述于后。

138.阿毗达磨论实义疏

139.般若波罗蜜经

140.成道经

141.佛为心王菩萨说

142.大佛顶如来三味神咒

143.妙法莲花经

144.杨凝式韭花帖

145.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超脱更新。

书法于法度之外,多几分意趣内涵。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他们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并给人以一种新的意境趣味。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寒食帖

苏轼册页

苏轼册页

苏轼册页

苏轼册页

苏轼册页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山谷松风阁

黄庭坚诸上座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书《王长者墓志铭》全文

黄庭坚册页

黄庭坚册页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

文苑传》说:

“芾特妙于翰墨,沈着飞,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

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研山铭

米芾 《苕溪诗》

米芾蜀素贴

米芾蜀素贴

米芾册页

米芾册页

米芾册页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