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3084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讲义

             

神鬼莫测的“兵仙”——韩信

韩信(?

—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千古悲剧第一人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

汉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本文记载了韩信一生的几个事迹片断,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与累累战功。

他功高于世却落得个被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对此,作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感慨。

             

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        同“褥”,译为“床”

2.不能死,出我袴下同“胯”,译为“两腿间”

3.于是信孰视之同“熟”,译为“仔细”

4.俯出袴下,蒲伏同“匍匐”,译为“爬”

5.虏魏王,禽夏说同“擒”,译为“擒拿”

6.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同“麾”

7.亦已罢极同“疲”,译为“疲惫”

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同“蔽”,译为“隐蔽”

9.背水陈同“阵”,译为“摆好阵形”

10.诸将皆莫信,详应曰同“佯”,译为“假装”

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同“向”,译为“面向”

12.右倍山陵同“背”,译为“背后”

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同“怏怏”,译为“不满意”

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

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同“叛”,译为“背叛”

16.上怒曰:

“亨之。

”同“烹”,译为“烹煮”

17.秦失其鹿同“禄”,译为“政权”

18.能千里而袭我同“乃”,译为“竟然”

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古义:

百姓     今义:

粗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

古义:

考虑今义:

注意,小心

3.吾哀王孙而进食

古义:

年轻人今义:

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古义:

举止行动自然今义:

镇定,不慌张

5.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古义:

长得高大今义:

体貌高大壮伟

6.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古义:

随从今义:

左面和右面

7.又不能治生商贾

古义:

做生意,做买卖今义:

商人

8.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古义:

英雄豪杰

今义:

才能出众,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9.然乃行营高敞地

古义:

谋求

今义:

出征时的军营。

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为动词

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饭:

给……吃

②议欲下赵下:

攻下

③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舍:

宿营

④深沟高垒沟:

挖沟

垒:

筑垒

(2)名词作状语

①欲东下井陉击赵东:

向东

②师事之师:

像对待老师一样

③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夜:

在夜里

④英俊乌集乌:

像乌鸦一样

⑤众辱之曰众:

当众

2.动词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①水上军开入之入:

使……进入

②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

使……退避

(2)动词意动用法

①亭长妻患之   患:

以……为患,把……当做祸患

②吾哀王孙而进食哀:

认为……可怜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恐吾至阻险而还阻险:

_险阻之地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羞与绛、灌等列羞:

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者,……也”表判断)

②成安君,儒者也。

(“……也”表判断)

③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乃……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何为为我禽。

(正常语序:

为何为我禽)

②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正常语序:

以何加之)

③大丈夫不能自食。

(正常语序:

大丈夫不能食自)

(2)状语后置句

信钓于城下。

(正常语序:

信于城下钓)

(3)定语后置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正常语序:

淮阴屠中有侮信之少年)

3.被动句

①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为……所……”表被动)

②知其不用。

(“用”含被动意味)

③何为为我禽。

(“为……”表被动)

④乃为儿女子所诈。

(“为……所……”表被动)

⑤不得推择为吏。

(“推择”含被动意味)

⑥信方斩。

(“斩”含被动意味)

             

1.文本第一至三段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故事?

反映了韩信早年怎样的性格?

司马迁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故事

性格

作者意图

怒绝亭长

屈辱之中的自尊

  ①运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②性格决定命运:

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酿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漂母饭信

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

坚忍,忍辱负重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1)对比。

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2)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3.如何理解“太史公曰”中“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句话?

明确:

表面上批评韩信,其实是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

司马迁将愤激之意深蕴在这段反语之中。

他对英雄壮士戎马一生却冤屈而终,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

4.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明确:

(1)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意识到韩信可能危及自己的政权。

(2)韩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不是刘邦原有集团内的人物。

(3)韩信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而他自己做事也不谨慎。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人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5.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对此你怎么看?

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

一般多赞成“陷害说”。

主要依据是:

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悔不用蒯通之计”,蒯通的话:

“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

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

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

至于哪种观点,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多多益善

《史记》里有一段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

“如我能将几何?

”韩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又问:

“于君何如?

”韩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又问: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韩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刘邦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知己知彼”“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的长处”“表达的技巧”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

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自己的前途当场断送。

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

但必须谨记:

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已经发生转折,坚守“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已经改写。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

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

“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

”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

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

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

“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

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一、“九族”

《三字经》中对九族的说法是: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说法一:

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

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

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

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说法二: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于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族”,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伍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

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二、“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

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

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6分)

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市人皆笑信      一:

一个

B.师事之师:

老师

C.而天下已集集:

聚集

D.信由此日夜怨望望:

怨恨

解析:

选D A项,“一”应为副词,全,整个;B项,“师”应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C项,“集”,同“辑”,安定;D项,“望”与“怨”组成同义复词。

2.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C.乃晨炊蓐食D.欲东下井陉击赵

解析:

选A A项“饭”带了宾语,是名词作动词;B、C、D三项均是名词用在谓语动词前,又不作谓语的主语,是修饰谓语的状语,所以均为名词作状语。

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为(  )

A.还报,(信)则大喜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信)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D.(人)再至,陛下乃疑矣

解析:

选A B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亭长妻”;C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广武君”;D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人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

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解析:

选D D项,“实属不该”有误。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2)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为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也与众不同。

他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3)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

”何曰:

“韩信也。

”又曰: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

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人持一赤旗,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

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解析:

选D “不得”与“不能”表明韩信处境艰难的两种情况,应单独成语,据此可排除B、C;“厌”是动词,是陈述对象“人”发出的动作,“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尉:

官名。

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秦汉时代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后历朝历代亦设此职,职掌权属各异。

B.斋戒:

是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C.坛:

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或者举行会盟、拜帅、誓师、封禅的台型建筑。

最初为林中空地的天然土丘,后为用土筑成的土堆,再后演变为砖石包砌的高台建筑。

D.丞相:

丞相(也称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丞相始设于战国,后来各朝沿袭设置。

时设一位丞相,时设左、右两位丞相。

基本上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

解析:

选D 有些朝代如北宋、明、清是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但大部分朝代,尤其是秦汉以右为贵,右丞相的权力基本上大于左丞相。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出身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

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

转投汉王刘邦后,虽有滕公进言,但仍不被重用。

后来在丞相萧何的反复举荐下终被拜为上将。

C.韩信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多场战役,又与项羽决战垓下,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

D.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汉四年,又被立为齐王,在垓下打败了项羽。

解析:

选B “反复举荐”错。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2)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

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没有什么名声。

后来犯法被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时,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给汉王。

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有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

“你逃跑,为什么?

”萧何说:

“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

“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回答说:

“是韩信。

”萧何接着说:

“那些将领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

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汉王说:

“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

”萧何说:

“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汉王说:

“我因为你,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

“如果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

“任命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

“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

“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