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834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x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的含义

2.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视掌握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和能力,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区域发展

学习过程

【要点梳理】

项目

内容

区域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地理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5.气候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

6.土地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多。

7.矿产资源差异:

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

8.农业差异:

长江三角洲发展水田耕作业,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

9.其他生产活动差异:

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松嫩平原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0.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11.农业社会,稠密的水系有利于单产高的水稻生长,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

12.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利于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重点研讨】

一、如何比较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例1】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

(2)制约f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3)e、f两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_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界。

(4)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为主,c地以为主,d地以为主,g地以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解析】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答案】

(1)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2)水源  绿洲地区  (3)贺兰山  3000米等高线  (4)水稻冬小麦春小麦(玉米)青稞热量

二、运用图框分析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

【例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分布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解析】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

【答案】C

【巩固训练】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即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

【答案】D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部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

读图完成

(1)~(3)题。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一高原一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A.受夏季风影响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C.位于湿润地区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3)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解析】我国三大自然区主要是依据地形、气候的地域差异来划分的,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反之为非季风区,山地、高原、盆地交镨分布,受地形的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很大,河流径流量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减小。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答案】

(1)C

(2)A(3)D

7.我国三大自然区地势高低、地貌类型、地貌单元不同。

下表给出了一些地貌单元,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描写地貌特征的词句的序号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内:

①千沟万壑②沙漠、戈壁广布③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④海拔最高的盆地⑤地面坦荡⑥地面崎岖⑦边缘有绿洲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⑨内部低山丘陵起伏⑩喀斯特地貌发育

(2)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代号填人表内相应空格中:

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3)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代号填到表中相应空格里:

甲——第一级阶梯乙——第二级阶梯丙——第三级阶梯

地形区

序号

地形区

序号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

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柴达木盆地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自然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单元以及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主要地形有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上的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地形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青藏高寒区位于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高原面起伏不大,雪山广布,最大、最高;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

四大盆地中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平坦、沙漠广布,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柴达木盆地是高原荒漠盆地,多盐湖;四川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广布,西部是成都平原。

【答案】

地形区

序号

地形区

序号

青藏高原

⑧C甲

塔里木盆地

②③⑦B乙

内蒙古高原

⑤B乙

准噶尔盆地

②⑦B乙

黄土高原

①A乙

柴达木盆地

②④⑦C甲

云贵高原

⑥⑩A乙

四川盆地

⑨A乙

【归纳总结】

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等方面

2.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

11.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22分)

(1)比较中国西部、美国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存在异同。

完成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国西部

美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

海陆

地形

气候

植被

资源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发条件

有利

不利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②;③;

④;⑤;⑥。

11.【解析】第

(1)题,比较自然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四个方面,而地理位置又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2)题分析影响一个地区开发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方面分析。

第(3)题考查中国西部开发中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的措施。

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答案】

(1)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国西部

美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

纬度接近,位于温带和亚热带

约20°-50°N,跨纬度更大

约30°-50°N,跨纬度较小

海陆

地处内陆

濒临海洋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

缺失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植被

荒漠为主

高山上有森林

沿海及高山有森林

资源

能源丰富

缺少稀土、铁矿

铁矿和稀土丰富

(2)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发条件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方便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脆弱

(3)①立法管理:

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②保护环境: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农业:

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工业:

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⑤交通:

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⑥城市:

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达标检测】

(2010·江苏高考)中国20XX年上海世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

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

回答1、2题。

1.据图7,下列关于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及上海的天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5月和7月主要受冷锋影响,狂风暴雨

B.6月和10月主要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

C.7月和8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

D.9月和10月主要受反气旋控制,寒冷干燥

2.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本题以20XX年上海世博览会为背景,主要考查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判断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

解答该题需要明确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锋面雨、雨带移动规律及其带来的天气状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1题,因为7月和8月雨带移到我国东北、华北,上海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由此判断C正确;A项与上海7月受副高控制相矛盾;C项与10月上海主要受冷锋影响相盾;上海地处亚热带9月、10月不至于寒冷干燥,D项错误。

第2题,因为设计合理的线路主要是对多个场馆及路线进行比较分析,由此判断A正确;B项遥感主要是根据地表不同物体反射电磁波不同,获得地表信息,不具备比较分析功能;C项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导航、定位;D项体现了数字地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面信息进行数字化。

【答案】1选C,2选A。

(2010·浙江文综)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

(1)河道;

(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

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5。

读图5、6,完成3、4题。

3.图6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A.aB.bC.cD.d

4.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B.丙、庚C.乙、丁D.戊、辛

【解析】本题以地理信息数字为背景,主要考查对地理信息的判读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从河流分布与坡度分布入手分析,明确河流流向,结合土石分布确定泥石流出现的区域。

第3题,图5中根据河流分布可得出河流所处的位置在甲、庚、丙、戊、辛处,根据坡度分布可知图中西南方地势高,东北方地势低,从而得出河流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流,故A正确。

第4题,结合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河道的是甲、庚、丙、戊、辛处,具备陡坡条件的有甲、庚、戊、丁、戊、辛,有充足松散土石分布的是乙、丁、戊、辛,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只有戊、辛两地,所以D正确。

【答案】3选A,4选D。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A-B-CB.B-C-AC.C-A-BD.B-A-C

【解析】3选B,4选C。

第3题,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第4题,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读“3S技术的综合运用图”(图2),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各个圆的重叠部分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④和①

B.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③

C.乙部分可掌握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以及分析水灾损失

D.丙部分可以用来判断火势蔓延方向,获取火场精确位置

2,4,6

(2)某兴趣小组要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公交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了GIS系统。

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②交通图层③气候图层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⑥水系图层⑦管网图层⑧城市图层

A.①②⑤⑥B.③④⑤⑦C.②④⑤⑧D.⑤⑥⑦⑧

【解析】

(1)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①和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④,乙部分为RS和GIS的综合运用,即可可掌握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以及分析水灾损失,判断火势蔓延方向要运用RS。

(2)进行城市的公交布局,需要了解交通、人口、商业网点和城市的布局特点。

【答案】

(1)C

(2)C

1.(2009·安徽文综)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

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

表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本题以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表格的判读、估算推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题干可得出安徽省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因而在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比重应最大。

其次山地、丘陵合占42.3%,林地面积也应较大。

再次是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结合表格中数据可以判断②中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正确。

【参考答案】B

2.(2009·广东地理·T8·2分)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森林火灾面积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物病虫害程度

【解析】本题以遥感影像为切入点,考查遥感技术的应用。

对遥感技术应用原理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种地物不同的反射率来区分地物。

森林是否有火灾、土地是否干旱、植物病虫害程度不同都会使反射率发生变化,在遥感影像中能反映出来;而洪峰流量大小不能改变反射率,故在遥感影像中不能反映出来。

【参考答案】C

3.(2009·安徽文综)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

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

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快捷、高效的手段是()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本题以安徽省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为切入点,考查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掌握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等特点,能快捷、高效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状况。

【参考答案】A

4.(2009·广东地理)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土B.发展旅游C.利于浇灌D.便于运输

【解析】本题以云南梯田景观为切入点,考查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夏季多暴雨,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及毁林开荒极易引发当地水土流失。

发展梯田主要目的是为保持水土。

【参考答案】A

1.(2008·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

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

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本题以海拔高度的测量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掌握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测量当地的海拔高度,应该利用GPS技术;GPS能确定某地的三维坐标:

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

【参考答案】B

3.(2008·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

据此完成4、5题。

4.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C.商业分布和规划D.学校布局

5.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组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及相应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图示中的图层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第5题,该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涉及到土壤、水系、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及居民点分布等社会因素,这些信息可应用于耕地分类和评价。

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商业分布和规划、学校布局等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

第6题,深埋垃圾场选址要考虑水文地质和区域规划,而大气污染、造纸厂、印刷厂分布与深埋垃圾无关。

【参考答案】4.A5.D

(2008·山东文综)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本题以地球形状研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正确掌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首先要获取地球表面的具体影像信息,这需要利用遥感技术;然后再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较为精确的地球形状,这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