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1542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是我院心理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论,各主要流派的理论体系,人格专题研究以及人格教育问题。

本课程内容共有十五章,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论,介绍各大理论学派的人格理论;第三部分是专论,介绍人格理论的具体运用。

各章节体系和主要知识点如下: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形成的历史、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以及近几十年来人格心理学发展的状况。

二、知识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处以“*”为标志,下同)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定义:

这种定义主要是列举出所有属于人格的东西。

它有助于确立人格的外延。

2、整合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3、层次性定义:

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4、适应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定义:

这种定义特别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四、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

第一,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第二,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第三,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四,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一、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内部关系

从学科内部关系上看,人格心理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

人格心理学可分为一般理论、方法论以及人格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体系。

应用部分:

主要是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问题。

*二、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格心理学为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第二,他分支学科的发展又为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因为某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为人格心理学提供特例和具体材料。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

*三、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西方古代与近代思想史上的有关人格心理学的思想与观点对于现代心理学家创立科学的人格心理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直接导致人格心理学产生还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上的来源,这些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心理测量运动,一个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根源外,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形成过程中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人格心理学形成之后,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

这段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这一阶段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各种人格理论体系相互对立和界限分明的局面逐渐消失,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三、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人格?

如何理解人格的定义?

2、阐述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3、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与体系,掌握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与评价标准,学会运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格的前科学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接触与体验到人格心理现象,基于对人格现象的经验或实践,人们会对这些人格现象进行各种解释或者猜想,这就形成了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应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引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核心,一方面他们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人格理论具有一般的科学理论的功能,包括指导启发的功能、组织整合的功能、解释说明的功能、预测发现的功能等。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的日常理论与科学理论有一定的区别,前者较为肤浅、主观、模糊、片面和特殊,而后者较为深入、客观、精确、系统和普遍。

但前者往往是后者的模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以下几种范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以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等为代表的社会一文化学派(亦称新精神分析派);以奥尔波特、卡特尔等人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学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以艾森克为代表的生物学范型,以及卡丁纳、沙利文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范型。

*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在对人格理论进行评价时,我们主要采用一般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如下:

(1)精确性。

一个理论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判定。

(2)可检验性。

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

一般来说,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4)简洁性。

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5)逻辑一致性。

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

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就是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

这9个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如下:

(1)自由意志——决定论。

自由意志决定论维度表现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2)理性一非理性。

一个人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他的理智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维度的理性这端,主张人主要是有理性的个体,能够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

另一端主张人实际上受非理性力量的支配。

(3)整体说一元素说。

整体的设想是强调行为要从全体来研究,元素的设想则认为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成分来逐个探讨。

对人格特点必须分开来看待呢,还是不能分开?

(4)素质论一环境论。

人的基本特性有多少是由躯体或素质决定的,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

(5)主观性一客观性。

这一维度表现人是否存在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经验,而且对行为具有极大影响?

或者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

这种不同的看法是现象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分水岭。

(6)前动性一反应性。

这一维度涉及产生行为的诱发性,即行为由什么引起的,活动的真实原因应该到哪里去找?

行为是内部活动本身,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

(7)稳态一异态。

稳态异态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动机)。

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

是消除紧张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而自我实现?

(8)可知性一不可知性。

这一维度表现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能为人认识的东西?

(9)可改变一不可改变。

一个人在一生中其人格是否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变化是人格发展的固有特性?

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

并非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全面探讨所有的基本人格理论问题,不同的人格理论家各有侧重。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5、伦理性原则

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2、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3、检验,研究者应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该理论。

三、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研究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一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和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奥尔波特通过归纳总结,列举了14大类52种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人格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二者有什么关系?

2、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有哪些?

3、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与基本假设有哪些?

4、比较三种人格理论的主要研究途径的优缺点。

第三章       古典精神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有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自我防御机制,理解并掌握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二、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弗洛伊德之前,有许多有先见之明的思想家讨论过无意识、本能、快乐以及精神的成因等问题,他们的观点无疑为精神分析论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1)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2)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有重要影响

(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无意识的特点如下:

(1)无矛盾性,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

(2)无时间性,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时间关系是意识的一种特征而不是无意识的特征。

(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4)非现实性,即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它不管现实,只求享乐。

(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为了证实无意识的真实性,弗洛伊德提出了六点理由来说明。

*二、本我、自我、超我

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

本我满足自己欲望、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反射动作,另一种方式是想象实现。

弗洛伊德把利用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称为原始过程。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

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自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

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

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超我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制约。

与自我不同,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

根据弗洛伊德这种人格动力结构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

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第一种是现实焦虑,它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第二种为神经质焦虑,它是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带来的潜在危险所产生的。

第三种焦虑称为道德焦虑,它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有罪感。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点:

(1)它们是无意识的,即是说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采用它们。

(2)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

弗洛伊德认为主要的防御机制有:

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因而有时可以多种防御机制同时起作用。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里比多、动欲区

弗洛伊德主张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而广义的性不仅包括直接的生殖活动,而且包括许多以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的活动。

所谓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弗洛伊德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口腔期,出生到1岁。

2、肛门期,1岁到3岁。

3、性蕾期,3岁到6岁。

4、潜伏期,6岁到12岁。

5、生殖期,12岁到一生。

*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个体的人格发展从低级阶段进入到较高级的阶段,其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解决好冲突,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之为倒退。

弗洛伊德还列举出几种典型人的人格特征:

口腔型特征、肛门型特征、性器型特征、生殖型特征。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从谈话疗法中演化出来的,谈话疗法就是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和事件尽情吐露出来。

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它构成精神分析论的一种方法。

*二、梦的分析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实质就是在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显像有三个来源:

感觉刺激、清醒时的所思所想、本我冲动。

无意识中的欲望与冲动一般以两种方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

一种称之为符号化,另一种称之为梦的制作。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把生活中的错误分为六类:

口误;笔误;遗忘、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

四、幽默

*五、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着重了解有关心理学非常态现象和特殊现象。

2、着重从整体出发研究人格,而不着重对人格的个别方面和特殊机能的考察。

3、弗洛伊德的方法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精神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它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用意义。

4、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六、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贡献:

1、弗洛伊德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勘称后人的楷模。

2、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3、弗洛伊德体系在人格心理的研究方法上有重要的贡献。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局限性:

1、弗洛伊德体系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验而贬低意识过程。

2、弗洛伊德过分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3、弗洛伊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4、弗洛伊德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研究。

三、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有哪些特点?

2、本我、自我和超我如何决定个体的外部行为?

3、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4、简要评价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凯伦·霍妮、以及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理解并掌握新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的生平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有缺陷,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其某一器官受损时,会采取某种手段和方式来加以弥补,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种:

一是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二是发展提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2、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同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3、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所支配,人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力求优越。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一个人在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同时,又被社会兴趣所驱动,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驱使人们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幸福。

*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统治一支配型;索取一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2、生活风格的形成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

错误的生活风格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

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受忽视或遗弃。

3、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1)出生顺序:

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先后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2)早期记忆:

人的记忆带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分,因此通过早期记忆,可以发现个体所感兴趣的东西。

(3)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阿德勒认为潜意识梦境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

通过梦的分析,能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标。

4、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

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

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四、个体心理学简评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安娜·弗洛伊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为自我心理学的形成作了极大的贡献。

安娜重视自我的作用,认为自我对本我可以起到约束和指导的作用。

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她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归纳其父亲提出的10种防御机制,又补充了自己提出的5种防御机制:

压抑作用、否定作用、禁欲作用、投射作用、利他主义、移置作用、自我约束作用、反向作用、反转、升华作用、心力内投、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作用、抵消作用、退行作用。

安娜认为在本我、自我与现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的自我逐渐摆脱本我与外部力量的控制,获得了对自己内外现实的控制能力。

她划分了儿童自我的六条发展路线或发展方面:

①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②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

③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④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⑤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⑥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海因兹·哈特曼于1939年发表了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的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以恰当的表述纳入普通心理学的范畴,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发展的一种“蜕变”。

哈特曼区分了两种自我的自主性:

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

哈特曼使用“能量的中性化”概念来实现自我离开本我,赋予自我自主性。

所谓能量中性化是把本能的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哈特曼认为,自我结构一经形成,中性化过程就产生了。

*三、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1、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

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

艾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

2、人格的终身发展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在这三个过程中,他认为中心过程乃是自我过程,因为自我不仅对机体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进行着整合作用,而且也对本能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协调,保证个体在自我体验和其他人的现实中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人格。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一、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

1、神经症、人格与文化

霍妮把神经分为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

霍妮还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