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739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的

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是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增强心理强度或弹性,解决的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以缓解和消除一般心理问题。

“班级为本”,是基于班级,服务于班级,以研究者所在的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而进行的研究。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农村初中实验班级留守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的研究,总结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的系统性策略,指导班主任更有效地在班级开展留守学生工作,让留守学生健康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组分别从留守学生积极行为的支持、激励,积极心理的自我维护,积极心态的跟踪评估,以及心理问题的援助、引导,心理问题的活动体验,心理问题的自主管理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总结出了相关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农村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

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予他们温暖、约束、管理。

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

再加上电子产品、不良书籍的诱惑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学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上的异常。

而解决这个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全校大约有七百名师生,其中留守学生约有二百八十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人数较多。

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以有些留守学生性格柔弱,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强,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制力也差,迷恋网络游戏,不守纪律,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成绩普遍比较差。

因此,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特别突出。

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农村中学留守生的积极心态,增强心理强度,提升他们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和消除一般心理问题,通过研究形成系列策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养护的实践经验。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班级为本:

基于班级,服务于班级,以研究者所在的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而进行的研究。

2.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从地域上讲,这是远离城市、文化和教育都不发达的农村乡镇中学。

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的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以性格柔弱,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强,自理能力差,自制力也差,迷恋网络游戏,不守纪律,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成绩普遍比较差。

3.健康心理: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定义时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还要有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包括: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和人生观,乐于学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善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具有面对挫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等。

4.心理健康养护:

即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积极心态,增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强度或心理弹性,解决的是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以缓解和消除一般心理问题。

5.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研究:

通过对以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的研究,构建留守生心理健康养护的系统性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受国情影响,国外留守学生比例较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近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学生的研究工作,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一般问题,如家庭教育、社会保障、学校教育的缺失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1年有关学者对农村留守子女进行了调研,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文学和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主持“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影响研究”,主要发现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2008年2月全国妇联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对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些研究,重点探索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方法上还不够成熟,内容上还不成体系。

具体表现在:

①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多数研究者都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双方均在处务工的留守儿童,而忽略了很多单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令人怀疑。

②实质性的对策建议不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建议多来源于理论构想,基于实践得出的对策极少,是否切实可行还没有研究证明。

我们的研究特点是:

①以班级为本,研究的对象范围相对广泛些,既有对不同班级留守学生的研究,又有对留守非留守生的研究对比,这样保证了研究的实效性。

②策略具有系统性:

既有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积极心态培养的系统性策略,又有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③操作具有时空便利性:

由班主任直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养护工作,增强了研究的真实性,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和实践性要求,相关成果在农村学校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简述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积极心态培养的系统性策略。

2.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3.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调查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积极心态水平,包括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积极进取的表现。

2.调查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调查心理困扰、适应力、复原力三个方面的情况。

3.探究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积极心态的教育疏导策略和活动体验策略。

4.探究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的心理问题班级辅导策略,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生心理健康养护策略。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了解学生基本信息,主要调查现阶段三个年级课题研究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访谈、问卷等调查方法。

2.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实践创新。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留守学生开展系列支持激励、教育引导活动,探讨教育途径的有效性,从而总结出有效的策略。

4.案例研究法:

选取研究班级中的个别学生,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提炼验证并反思。

5.经验总结法:

根据教育实践经验,以研究者所在班级为单位,发现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系列活动,然后形成不同的策略。

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专班,提出研究问题,收集学习文献资料,初理思路,草拟方案。

2.召开专题会议,确立研究主题和参研人员,制定规章制度。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做笔记。

4.课题主持人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5.聘请专家指导,培训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6年6月)

课题组教师研究分工:

组长:

童文

副组长:

张康林

主研人员:

付丽斌刘伟孙建伟高珍童振刚

杨志斌童四平王飞桂长清胡端红

子课题:

A、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甲组负责人:

童文组员:

刘伟童四平高珍杨志斌胡端红)

B、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留守学生积极心态系统策略

(乙组负责人:

张康林组员:

付丽斌孙建伟童振刚王飞桂长清)

第一学期(2014年1月—6月)

1.建立留守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卡。

2.设计并完成留守学生成长档案部分内容。

3.对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调查所在班级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甲组负责)

调查所在班级留守学生积极心态水平(乙组负责)

第二学期(2014年7月—12月)

1.各研究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谈心、家访。

2.组织课题组部分教师参加市、区级开展的课题培训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反思活动。

第三学期(2015年1月—6月)

1.进一步完善班级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

2.课题组成员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支持激励、援助疏导活动。

3.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论文、案例。

第四学期(2015年7月—12月)

1.定期安排课题组两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举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公开课。

2.课题组成员继续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支持激励、援助疏导活动。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活动总结、进行反思。

4.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论文、案例。

第五学期(2016年1月—6月)

1.组织留守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进行感恩励志现场教育活动。

2.课题主持人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整理学习资料及课题活动实施资料。

4.深入家庭访谈,进行跟踪调查。

5.整理分析材料,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相关案例和论文等。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1.根据课题实施活动,探索归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班级辅导、应对、活动体验策略;探索归纳留守学生积极心态的教育引导、支持援助和活动体验策略。

2.根据具体分工,分块整理资料。

3.课题主持人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4.展示成果:

以图片、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5.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五、成果及成果分析

对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积极心态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班级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的研究重点

1.对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积极心态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2014年元月至6月,课题组根据班主任反映的我校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资料,课题组研讨,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内容,问卷调查内容既涉及留守学生积极心态表现,又涉及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将12名课题研究教师按年级分成5组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走访活动。

我们首先对5个样本班的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接着又对样本班的非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相关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问题,根据留守学生中突出的问题,经研究确定访谈问题,之后对留守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家访。

共收到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21份,其中男生68份,女生53份,本问卷调查共有60个小题,每个题目后都有四个等级供选择,根据他们所选与心理健康有关活动的频率来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但个案访谈时,我们主要针对的是留守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和情绪及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的,同时部分结论是根据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总结归纳出来的。

2.发现了班级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状况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适应性:

调查发现,七年级的留守学生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绝大多数留守学生能主动适应初中生活,但少数留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数据显示,八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劲头还是比较足的,只有极少数学生的学习劲头不够足,还经常担心老师提问,发现这种担心也可以说是胆怯心理的投射,同时面子观念在八年级学生中很严重;九年级大多数留守学生认为班级风气很好,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但感觉学习压力太大,因此有一种畏惧心理。

厌学心理:

从调查情况看,七年级学生几乎不存在有同学存在厌学情绪,对做作业也不反感,但大部分留守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从八年级开始,学生两极分化情况开始严重,对学习不太热爱,存在厌学心理,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女生,但通过分析发现一个存在性别差异的现象,女生在厌学的严重程度上普遍好于男生;到了九年级,有些留守学生存在自我放弃的心理,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虽然留守学生喜欢到学校来,但并不喜欢学习知识。

应试心理:

从数据上看,七、八年级留守学生对考试紧张的程度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考试来说,他们没有过多的紧张,认为学习只是平时生活的一部分;九年级大部分留守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特别紧张,明知担心没有用,但总害怕考不好,由于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不良的生理反应。

情绪稳定性:

七、八年级留守学生的心态还比较乐观,情绪基本稳定,但大部分留守学生容易感到紧张,主要是因为学习问题受到困扰;九年级留守学生心理压力大,老觉得自己心里不踏实,在激动和无名烦恼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人际交往意识:

七、八年级留守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差别不大,从与同学的交往信息来看,他们喜欢交朋友,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这是积极的一面,但留守学生与自己的父母的关系时而亲热时而冷淡的现象占相当一部分比率;从数据看,九年级留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还算不错,只是在对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偶尔会出现忽冷忽热的情绪。

对他人的信任度:

数据显示,七、八年级留守学生觉得在多数情况下,别人是可以信任的,这说明他们对别人的信任度还是挺高的,只有少数留守学生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九年级留守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他人的信任还是有问题。

课题组根据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对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进行了班级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概括起来讲,留守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学习没有目标,压力不大,虽然有点害怕考试,但仍伴有厌学情绪。

自我管理能力差,特别是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

自信心不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他人的信任度不高。

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对别人的评议不在意,逆反心理强。

普遍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渴望亲情。

3.分析归纳出了班级留守学生积极心态和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学习适应性:

七年级虽然比小学学习压力更大,学习难度增加不少,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和适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适应。

学校为了新生尽快融入初中生活,九月至十月主要对新生进行了行为习惯和初中适应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有的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加之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而由其他亲戚监护的对其的教育宽严的度也不好把握,所以少数留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

八年级留守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小些,部分学生甚至无学习压力。

主要原因是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不在身边,对孩子要求不高,所以学生对自己也没多大要求。

另外,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跟授课老师的态度、教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与自己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有关。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家里的环境并不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多大干扰,说明留守学生远离父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九年级留守学生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学习任务要求不断提高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过高要求。

由于学生都是留守的,学生的学习上有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来解决,在家即使有问题也没人能帮忙解决,在学校又不好意思找老师解决。

这样积累起来学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导致学习上有掉队现象,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这两科的现象更为明显。

从学生学习和做作业时的忽高忽低的劲头可以看出学生都还是很想学好,现在到了九年级有些知识点掉得太远了无法弥补,又没人天天督促他去将原来的重新学习,老师虽然在学校督促可每天的新任务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导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厌学心理:

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的感悟,很多留守学生做作业,特别是周末回家做作业缺乏监管,往往能够以较快的时间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没有把完成质量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如何应付和敷衍老师的任务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些根本不完成,到校后抄袭。

他们是没有太多作业上的心理负担的,因此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作业完成不好却并不讨厌作业了。

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女生,再加上目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厌学是诸多心理障碍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其表现为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讨厌作业、不认真听课、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出走、辍学;常与家长教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

到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业要求比原来更高,同时学习时间也在加长,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和生活节奏所以压力更大。

导致了很多学生自我放弃的心理,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认为自己总是达不到要求的干脆放弃。

还有就是有部分家长的放纵,认为孩子的学业他已经无能为力了,也给孩子一种隐性的提示“读不读书无所谓”。

所以大多数孩子只来自老师给他的学习压力,认为只是应付老师和学校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讨厌作业、不认真听课、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出走、辍学;常与家长教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

应试心理:

从数据上看,学生对考试紧张的程度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

这可能与学校平时考试的常规化有关,学生每周都会面临单元检测之类的各类考试,频繁的考试已经让学生习以为常。

其实考试紧张这是很正常,但也不要太紧张,要让适度紧张成为学习的动力,而要尽量避免过度紧张。

面临考试,考生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适度的焦虑对考生有利无害,适度的焦虑能使人提早应对,振奋精神。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同学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特紧张,明知担心没用,但总害怕考不好。

考试担心是很正常的,这些说明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但由于平时学习时缺少督促知识的掌握上有些欠缺。

导致考试中出现成绩不达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没能达到。

批评和惩罚让学生害怕考试,这个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有的甚至出现临考时的暂时遗忘症或是身体出现了呕吐,肚子疼等症状。

要解决这一现象估计要从考试的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让学生愿意通过考试展示自己。

情绪稳定性:

留守学生心态比较正常,没有呈现出特别的心里焦虑等方面的异常举动或行为,有些班级中还有几个留守学生乐观开朗,甚至成为了班级学生的开心果。

这一现象表明,如果我们以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有时反而给这类学生造成莫名的压力。

这类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但并不是建立在假设既定现象成立的前提之下,否则容易造成研究的偏差。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很大关系。

他们大部分也会因为学习问题受困扰。

从个案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找同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他们也会找老师解决。

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即将结束学生面临第一次自己的人生选择机会。

可能会永远的失去求学的机会,也可能会考上理想的高中。

这一次是家长和老师都无法帮他完成的选择,所以学生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压力,导致自己觉得不踏实。

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都不在身边缺少了心里的依靠。

正是由于心里的不踏实所以才会激动和烦恼,特别是从小一直在父母和老师呵护下成长没经历过挫折的学生,在激动和无名烦恼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人际交往意识: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平时就靠仅有的几个电话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相当有限的。

从与同学的交往信息来看,他们很喜欢交朋友,与同学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而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得也很好,这是很乐观的。

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很愉快,主动与他们交流,胸襟也会变得很开阔,这对心理健康是相当重要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学生的情绪是由于在学校引起的。

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部分转换到学生的人际交往中。

后来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很想和同学、老师融洽的相处有时由于学习的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而引出来一些小小的矛盾。

他们需要理解尊重,希望老师把他们当朋友而不是孩子。

从数据上看留守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还很强由于家长的不在身边他们自己学会了与人的交往。

这样他们更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的需求,让自己能在团体中生存。

对他人的信任度:

他们觉得最值得信任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话,他们会仔细斟酌,或抱怀疑态度。

这种对别人的戒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八年级他们觉得最值得信任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话,他们会仔细斟酌,或抱怀疑态度,这种对别人的戒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外面的社会很复杂,这种戒备心理是要有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体现,不要轻易信任别人,要有辨别好坏的眼光和能力。

他们缺少了父母的依靠更是对周围的人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减少了对同学和老师的信任。

访谈记录中也了解到学生都心里话时都想给父母说。

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学生的心理上得不到宣泄,心理上有些障碍。

心理问题的积压和堆积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出现抑郁等症状,为此我们需要获得学生的信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4.确立了研究重点和范围

由于我校留守学生面比较宽,于是我们的研究范围是各班主任所在的班级,再加上从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方面,留守学生存在共性问题,所以我们分别在七、八、九年级选取样本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这样既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一个我校与一般学校留守学生不同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仅没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想反,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呈现出积极的心态表现,如适应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普遍喜欢参加课外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融洽,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抗挫心理比较强,有的留守学生自觉性比较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较强,学习和表现都呈现出优秀。

因此,我们决定重点研究以下三方面内容:

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积极心态培养的系统性策略。

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构建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的策略。

探索、总结出了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养护的策略

1.总结出了班级为本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积极心态的维护策略

积极行为的支持激励策略。

注重个体的良好行为,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或奖励,能够不断激发个体内在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能够促进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于常常表现出问题行为的个体来说,他们一般在生活中都经历了很多的失败。

通过对良好行为的强调,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功,无论是多么小的成功,都会让他们产生满足感;也因此能够促使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对自己也会有更乐观的态度。

这样个体就更能够感觉到周围的人是在真正地欣赏自己,从而产生对所处环境的归属感。

引领榜样示范,强化正面力量

优秀学生的思想行为、积极心态表现比一般学生要强,教师将他们树立成榜样,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还能指引他们应该怎样去实践,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巨大力量,并推动他们去实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课题组教师多渠道的开展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留守学生,适时表彰,肯定他们的能力和品行,给他们传递信心,并且将他们树立成榜样。

引领榜样示范更能激励这些学生不断进步,强化正面力量,达到共赢的效果。

课题组教师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身份,加强对多样性、层次性的榜样学习:

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组织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