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649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倨傲笑容可掬矩形白驹过隙

B.凋敝纵横捭阖裨益劈山开路

C.垮塌胯下之辱挎包纨绔膏粱

D.匍匐风尘仆仆蒲草璞玉浑金

【答案】D

【解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可以说,各省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公共文化资源日趋丰裕,源自中国艺术节的推动是一个重要原因。

B.如果思索一下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2500多年里的变化非常之小。

C.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接近10亿,近年来,有关手机辐射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许多相关新闻见诸于媒体。

D.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答案】B

【解析】

3.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

不超过20个字。

(4分)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20

【答案】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

(4分,每层2分)

【解析】

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央视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后,反响强烈。

大会参赛者为初中生,成人体验团也同步听写。

但成人体验团听写“熨帖”的正确率仅为10%,听写“癞蛤蟆”的正确率也只有30%。

一些成年观众随节目自我检测,结果很“汗颜”。

大会导演组透露,第一份预测题测试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正确率为40%;测试初二学生,正确率达80%。

(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

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不超过20字。

(2分)

20

(2)根据材料中有关内容,概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举办的宗旨。

(3分)

▲▲

【答案】⑴成人的汉字书写正确率明显低于初中生。

(2分,答“成人的汉字书写能力低”而无比较,给1分)⑵着眼未来,提高全民汉字书写水平,传承中华文明。

(3分,每层1分。

【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惟公字天球,姓程氏。

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至临事简严,僚吏莫能窥其际。

尝夜张灯会五门,大集州民,而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

终宴,民去,始稍知火。

监军得告者言军谋变,惧而入白,公笑曰:

“岂有是哉?

”监军惶惑不敢去,公曰:

“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能隐也。

”已而卒无事。

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

前为府者,苦其治剧,或不满岁罢,不然,被谤讥,或以事去,独公居数岁。

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诏书数下褒美。

为三司使。

不悦苟利,不贪近功。

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

公以谓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

议者莫能夺。

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

宦官怒,言陛下虽有欲,物在程某何可得!

公曰:

“臣所以为陛下惜尔。

”天子以为然。

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

是时,元昊叛河西,朝廷多故,公在政事,补益尤多。

而小人侥幸皆不便,遂以事中之,坐贬为光禄卿,知颍州。

北京建,遂以为留守。

宦者皇甫继明方用事,主治行宫,务广制度以市恩,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

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

还,直公。

天子为罢继明,独委公以建都事。

其在延州,夏人数百驱畜产至界上请降,言契丹兵至衙头矣,国且乱,愿自归。

公曰:

“契丹兵至元昊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乎?

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

不然,诱我也。

”拒而不受。

已而夏人果以兵数万临界上,公戒诸堡寨无得出兵,夏人以为有备,引去,自此不复窥边。

改镇安军节度使,在镇四年,犹上书愿复守边。

书未报,得疾,薨于陈州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九。

(节选自欧阳修《镇安军节度使程公神道碑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公为人刚正沉稳,不喜言笑,考虑问题条分缕析,严谨周到,大大小小措施皆备,遇到事情镇定自若,从容处置。

B.任三司使时,有人担心税目繁多,官吏会从中为奸,欲统而为一,程公认为此举舍本逐末,弊大于利,十分不妥。

C.任参知政事时,程公忠于职守,使得投机取巧的小人不能肆意妄为,但他也因此受到诋毁,被贬谪到颖州做知府。

D.在延州任上,几百名夏人带着畜产来归降,程公洞察实情,果断拒绝;后来夏人虽然数万兵临界上,却无功而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

(4分)

▲▲

(2)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还,直公。

(3分)

▲▲

(3)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

(3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筛选的是全能表现程公的治政才能,而④写程公的品性,⑥写程公与继明的斗争,都不属于“治政才能”,这样可排除ABD这三项,得出答案。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试题分析:

“舍本逐末,弊大于利”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

这几句的翻译,除了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外,重点是要抓住各句中的关键词,从而做到规范翻译。

尤谨,尤其谨慎;禁中,宫中的人;未尝肯予,都不给予。

往视之,前往查看情况;直公,形容词活用,意动用法,认为……公正合理;方捕,方,正在,正在捉拿;此其是乎,其,表推测,大概,是,对的,真的,这大概是真的吗。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公,字天球,姓程氏。

程公禀性刚正沉稳,不苟言笑,凡是考虑谋划的问题,常常事先考虑的严谨、周到,用来解决问题的大大小小措施都很完备。

在遇到事情时处理简洁而严密,手下官吏没有谁能看出其中的疏漏。

曾经某个夜晚在五门张灯集会,广泛召集州民,而城中突然发生大火,官吏按照程公的教导没有告诉百姓,而随即扑救而灭了大火。

直到宴会结束,老百姓离开才渐渐知道失火的事。

监军从报告者那里听说军队谋划叛乱,心里害怕而进来告诉程公,程公笑着说:

“哪里有这事啊?

”监军心中惶恐不敢离开,程公说:

“军中如果有什么动静,我自然会知道,假使真有阴谋叛乱的人,我绝不会隐瞒。

”过了一段时间,最终没有事情发生。

他在廷州的时候,几百名夏人驱赶着畜产到边界上请求归降,说契丹军队已经到了衙头,国家将要大乱,愿意归降。

程公说:

“契丹军队到了元昊的营帐下,此时应当全国夺取它,哪里容许有人来投降呢?

听说夏人正在捉拿叛逃的人,这大概是真的吧?

要不然,是敌人诱骗我啊。

”拒绝没有接受,不久,夏人果然率领几万兵力到边界上,程公告诫各个营寨不得出兵,夏人认为有准备,就率兵离开了,从此不再偷袭边境。

改任镇安军节度使,在任四年,还上书请求再次守边,奏章还没得到回复,生病,死于陈州的家中,享年69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小题1】“九万里中鲲自化”运用了什么典故?

出自何处?

(2分)

▲▲

【小题2】颈联有何表达特色?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分)

▲▲

【小题3】请分析尾联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4分)

▲▲

【答案】

【小题1】“鲲化而为鹏”,《逍遥游》(或《庄子》)

【小题3】

试题分析: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这诗句题在壁上,字迹漫漶,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

这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时的激烈壮怀。

抚今追昔,他怎能不心事万千1结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首尾回环,加深了全诗的怀往感旧之情。

“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更留下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供人品味。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靡有朝矣。

(《卫风·氓》)

【小题2】▲,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小题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小题4】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5】▲,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小题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小题7】▲,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小题8】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山木》)

【小题8】小人之交甘若醴

试题分析:

本题中出身课内的句子没有多大的难度,也没有生僻的字,只是有几字在书写时应注意,那就是“沧”会写成别字,“寐”和“炙”等字,易写成错字。

最后出自课外的句子,“醴”字,很少见,要稍加注意。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马幼渔

张中行

①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

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

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

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

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

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

②这好好先生的印象又不只是在学生群里。

大概是一九三三年暑期吧,整顿之风吹来,触及中文系的也颇有一些,其大者是胡适之以文学院院长的显位兼任中文系主任,稍次是去教师之不称职者。

马先生退为只算教授了,后来像是也不再讲什么课,总之是名存实亡了。

③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往昆明。

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

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

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⑤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

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

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

“听到什么好消息吗?

”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

——我们确是有忧,马先生有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

⑥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

人死如灯灭,早晚难免这一关,所谓达人知命,也就罢了。

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

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

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张中行《负暄琐话》,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

【小题2】从文中看马先生的“隐姓埋名”有哪些体现?

(4分)

▲▲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马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6分)

▲▲

【小题4】请分析结尾一段文字的表达特色;探究蕴含在画线句子中的丰富情感。

(6分)

▲▲

【答案】

【小题1】叙写对马先生的初步印象及同学们的态度,为刻画人画张本;与下文呼应,前后对比,欲扬先抑,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明。

【小题2】国土沦陷时迁居他处;闭门读书,不出大门,不入朝市。

【小题3】和善宽厚,是好好先生;严于律己,做人有原则;虔诚爱国,对胜利充满信心。

【小题4】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比喻、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

对马先生没能看到抗战最后胜利痛惜和遗憾,对马先生深深怀念。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试论中国文化的新统

张岱年

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两汉之际,到隋唐时代而达到高潮。

唐代采取三教并尊的政策。

在哲学思想方面,佛学的内容比较丰富,而儒学则比较淡薄。

但是隋唐的政治教育、典章制度仍以儒学为本。

一些佛教流派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中国化了。

思想史家称禅宗慧能的学说为中国化的佛学。

在唐代佛学兴盛的时节,韩愈发起了排佛运动,而鼓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韩愈批判佛老,其矛头主要针对外来的佛教,具有保卫民族传统的意义。

到宋代,程颐、朱熹提出了“道统”的观念,自以为直接继承孔孟之学。

“道统”说表现了独断的态度,但是对于保卫民族传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理学家采纳了佛学与道家的一些思想观念,为孔孟学说补充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基础,在本质上是先秦儒学的发展。

有些人因为理学家受佛老的影响,于是认为理学是“阳儒阴释”,或认为“朱羽陆释”,其实都是从表面上看问题。

例如理学家重视心性的讨论,强调了心性问题,这是受到佛学的影响;但是,理学家所谓心性实与佛家所讲的心性大不相同。

朱熹宣扬“性即理”,陆九渊宣扬“心即理”,其所谓理都是指仁义礼智之理,亦即父子君臣之理,这就与佛老学说根本相反了。

(选自《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2卷,有删节)

【小题1】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两次中外文化交流?

依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分)

▲▲

【小题2】根据文章的论述,中国文化的新统有何特点?

(6分)

▲▲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论述宗教信仰自由问题的意图。

(6分)

▲▲

【答案】

【小题1】第一次是隋唐时代,外来的佛教与中国文化交融,使佛教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学者引进西方思想流派,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每点3分,时间、内容和交流各1分)

【小题2】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唯物论与辩证法为主导思想;各种支流思想并陈;吸纳外来文化。

(每点2分)

【小题3】表明对宗教信仰的明确态度;从逻辑上推理,证明应允许唯心论等思想流派的存在,澄清认识。

(每点3分。

【解析】

【小题1】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

感恩节前,一家报纸希望得到贫寒家庭孩子画的画,图画要求表现孩子们的感谢。

小莫尔交上他的画:

是一只大手。

老师问:

“是谁的手?

”孩子们纷纷猜测,有说:

“这准是上帝的手。

”有说:

“是农夫的手,农夫喂养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皮肤棕黑、头发蜷曲的孩子面前:

“能告诉我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女教师回想起来了,每天放学后,她都会拉着他脏兮兮粘乎乎的小手,送他走一段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感谢

  “我每天因为自己遇到的事情感谢上帝。

如果一天之中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感激的,那么我至少可以感谢上帝让我免于死亡!

”许多名言成了过眼云烟,这句话去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

懂得感谢的人,心中时时盈满鲜活的泉水,一直有快乐温暖相随。

 

  事事感谢,时时感谢,用“感谢”的柔光镜来看世界,世界会更美好。

  点评

  本文作者认为,人要懂得感谢,只有懂得感谢,才有快乐温暖。

古今中外通达、坚韧的智者,永远都有感谢的心,一个人来到世上,更要时时去感谢,这样的人生才精彩。

文章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结构完整,有些语句极具意蕴,有较强的思辨性。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段叙述性材料。

材料的第一段揭示了材料的主题,“表现孩子们的感谢”,也就感恩这一主题。

而材料的下面两个段落,清晰地表明了孩子要感谢的原因,那就是女教师每天放学后都会拉着他脏兮兮粘乎乎的小手送他走一段路。

由此来看,本材料就是表现了“帮助与感谢”这样的要义。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艰难坎坷,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对我们给予帮助的人是那么的重要。

他们可能会在物质上给我们支持,也可能在精神上给我们鼓励,无论是哪方面的帮助,都是我们应该感谢的。

也许帮助我们的人觉得微不足道,但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才使我们挣脱了泥泞,也驱散了我们心灵的阴霾。

帮助总是相互的,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随时准备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在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能如约而到。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中,我们才能得到快乐,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在具体写作本文时,可围绕“帮助与感谢”这样的话题来选择作文时的主题。

考点: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