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570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docx

《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反思.docx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三年级

陈小红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用题教学反思

SampleTextSampleText教学片段:

师:

有一天老师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了些水果,小朋友们看看有些什么水果?

(出示图片)

生:

苹果和菠萝。

师:

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游戏小棒,用你的小棒来表示一下桌子上的苹果和梨。

好了吗?

那么,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这是( )是( )的( )倍呢?

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生:

苹果是菠萝的3倍。

师:

为什么苹果是菠萝的3倍?

(出示图片)

生:

因为苹果有是6只,菠萝有2只,6是2的3倍。

生:

苹果里有3个2,所以苹果是菠萝3倍。

……

师:

小朋友们真棒。

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

这时候老师有些饿了,看见红红的苹果就更加饿了,于是拿起苹果一下子就吃了2个。

现在桌上的水果用小棒该怎么表示?

一起动起小手来摆一摆,好了吗?

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是( )的( )倍,为什么?

生:

苹果里有2个2,就是4是2的2倍,就是苹果是菠萝的2倍。

师:

老师吃完苹果突然发现,桌子旁边有个袋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也是苹果,于是老师把它们一起放到桌子上,发现现在的苹果是菠萝的5倍。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所以考考大家。

现在桌子上的水果该怎么摆?

为什么?

师:

知道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知道菠萝的只数是2,(板书:

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就是说...    

生:

苹果的只数是2的5倍是多少。

师:

这就叫:

一个数

(2)的几(5)倍是多少(板书)。

而桌上的水果有苹果和菠萝,菠萝有2只,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苹果有多少只?

(出示题)这类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

……

教学反思:

相对于美术、音乐、语文而言数学就根本没有乐趣可言。

而在教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兴趣就更加重要了。

首先老师一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这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见过的,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于是很快就在小朋友们大脑中出现情景。

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水果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一般都比较爱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这些水果还直流口水呢?

这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再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动动脑筋,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帮助老师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当然就非常乐意动起脑筋,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然而低年级的小朋友专心一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点我就通过动手、动口,来转移他们对别的事情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时也帮助他们对题目的理解。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用红色小棒来代表苹果,黄色小棒代表菠萝,这就是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等感兴趣吧。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课堂用语、结构安排等地方还需要我学习进步的。

 

课堂讲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既是学习的摇篮,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好训练场所,搞好课堂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课堂学习.搞好课堂学习,要讲究听课的方法.

1、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学生是处于听课的被动地位,只有学生认识到上好课的重要性,才能对听课产生积极的态度.做到专心致志听讲,集中精力学习,较好地掌握教师的讲授内容.

2、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上课时必须集中注意,不3、可一心二用,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身在曹营心在汉,想入非非.只有专心听讲,才能理解和掌握所讲的基本内容,再通过复4、习,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保证学习成绩的提高.

5、倾听老师讲课,不6、仅要认真听,而7、且还要做到耳、眼、手、嘴(提问题)并用,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8、活动,才能对大脑刻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9、要善于捕捉讲课重点,尽量在课堂上就牢牢记住.在听课时,要进行敏捷的思考,从老师的讲授内容中,区别出重点内容,可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同10、时,要积极进行记忆,尽量在课堂上记住,可提高高效率记忆能力.

11、积极地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问和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作用,老师体温提问时,要注意不12、要使学生产生不13、安和焦虑心情,不14、要干扰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应正确认识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意义,有不15、懂的问题主动问老师,在回答问题时,要尽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和自己的观点,归纳成简明扼要的语言,一一回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要充分肯定,尤其不16、要用尖刻的语言对待学生的积极回答,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给其他学生造成一种错答的焦虑心理,影响学生的听课水平.

6、下课后要及时归纳整理讲课重点,并安排对全部讲课内容的复习.

 

自我体验自我发展

——《除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数学回客观归世界,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甚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    案例:

教学片段一探究新知出示:

估算117624师:

是不是想自己试一试?

你能做几种方法就做几种?

生A:

117624100020=50生B:

117624120020=60生C:

117624120024=50生D:

117624120025=48生E:

117624110020=55生F:

117624110022=50师:

看了这些估算方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生:

相同点:

先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再求商。

生:

不同点:

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取法不同;估算结果不同。

师:

除数和被除数近似数的取法直接影响估算结果,那你们认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该怎么取?

生A:

取整十、整百数,使计算简便;生B:

尽量接近原来的除数和被除数,使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商;生C:

同时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同舍);生D:

根据具体的题目来确定。

 

教学片段二

最后的练习设计

2001年的10月,中国江苏(常熟)第二届服装博览会在常熟隆重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

本届博览会一共签订了56个投资项目,成交金额达41.45亿元,其中“波司登”、“梦兰”集团的成交金额最大。

有一位经销商想购买“梦兰”产品,他所带的支票金额是12000元,“梦兰”产品的价格分别是:

印花枕套59元/对丝光棉枕套78元/对

印花被套97元/条全棉被单148元/条

假如你是这位经销商,可能会购买什么产品?

购买的数量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交流讨论,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准备金额

购买产品价格

购买数量(大约数)

 

 

 

 

 

 

 

 

 

 

 

 

生A:

丝光棉枕套耐用,12000元全部购买这种产品,大约可以购买150对。

生B:

全棉被单有益身体健康,12000元全部购买这种产品,大约可以购买80条。

生C:

根据市场调查,印花枕套和印花被套销量较好,把12000元分成6000元和6000元,分别购买这两种产品,大约可以各买100对和60条。

生D:

全棉被单价钱太贵,不买,把12000元分成4000元、4000元、4000元,分别购买其他三种产品,大约可以各买66对、50对、40条。

…………

 

二、   反思:

1、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现实情境——购买梦兰产品,让学生在这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实践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理解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满足学习需要,让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上述案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接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A、B、C、D……。

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

有的学生直接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进行估算,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则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迁移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估算中,得到了持续发展。

这样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了不同的数学,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中国江苏(常熟)第二届服装博览会有关数据作为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估算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

在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变换的观点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如:

全棉被单有益身体健康,要买;全棉被单太贵,不买等等,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获得数学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很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接触客观世界、接触同伴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数学活动经验,如:

根据市场调查,印花枕套和印花被套比较好买。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案例分析

教学片断:

师:

请同学们量出课桌的长和宽是多少?

生1:

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

生2:

还可以说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

师:

你能算出课桌面的面积吗?

生1:

我求出课桌面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2:

我算出课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师:

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

我发现20平方分米和2000平方厘米是相等的。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他们计算的是同一张课桌面的面积。

师:

说的有道理。

那你发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

我发现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因为2000里有100个20。

师:

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全班同学基本上都举手表示赞同。

(板书: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

那么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

我认为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多数同学附和同意)

师:

你们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吗?

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相互讨论后交流:

生:

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米还可以看成是10分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乘以10得到100平方分米。

因为正方形的大小没有变,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

大家同意吗?

师:

(齐答)同意。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

反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本课的结论归结起来就是: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但教师如果将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那么学生就缺少了经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符的,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就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这节课我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计算、讨论,主动地发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来推理得出结果,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有效的理解和记忆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地操作、计算、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活动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种学习数学重要的方式。

当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后,先让学生猜测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再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得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年级教学反思

李娜

一年级数学(下册)《七巧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巧板》一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教学时,我用了以个步骤来实现这一目的。

1、拼一拼,先让学生拼一个大正方形,再让学生拼一个较大的三角形。

目的是锻炼学生对七巧板各个图形的认识能力,这部分教学任务完成得很顺利,全班学生都能拼出这两种图形。

2、练一练,让学生参考出示的造型图,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3、编故事,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守株待兔”的故事,一边出示造型图,学生听完故事后,小组合作创编故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想象非法丰富,编出的故事,令人惊讶、兴奋。

如:

把练一练中的狐狸,想象成猫,编成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也拼了农夫、兔子、树,而他们的故事却是农夫和兔子成了好朋友。

这节课有令人满意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

拼一拼这个环节,如果换成让学生拼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的个性会体现得更好,思维也能得到好发展。

其次,时间也不够,有些同学的作品没有完全展示,如果是上大课(60分钟)效果会更好。

 

识字2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

我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充满着活力。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

  首先,我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答。

如“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

(生:

想!

)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

”“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你的想法真的很棒!

”等等话语,无不在激励学生。

有了一个轻松、和谐、质疑的环境,孩子们才会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其次,教师少问,鼓励学生多问。

课堂上,让学生多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两处重点提问──“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

”和“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学会提问。

例如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虽然一年级儿童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却是最大的,也最爱问“为什么”。

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又提供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他们说说:

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提的问题虽然涉及到词语的理解比较多些,但这也反映了他们的真实学习情况。

而叶健斌小朋友提的问题着实让我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他是个很好问的孩子,平时上课总喜欢给大家提些意见和建议。

对于他的好问,我一直鼓励和支持。

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他能提出“给韵文加题目”的建议,这也得益于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敢于质疑,说明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

有时即使是离题或“冒犯”老师的问题,也应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有问有答。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使学生受少年英雄司马光的熏陶和感染,教育学生遇到突发情况要沉着应对,机智果断。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好奇心,为学习本课激趣

1.同学们爱听故事吗?

那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特地请到了一位很会讲故事的小朋友跟大家认识,大家想认识他吗?

2.。

他的名字叫做“司马光”,齐读课题。

3.这个“司”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字,你会怎么记住他呢?

(提示学生“司”与“同”的区别)(过渡)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不过,要听他讲故事,就要过他设下的生字关卡,同学们害怕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用笔圈出来,认真的拼读,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a.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新词,指明认读。

b.出示去掉音节的生字新词,小老师带读。

(同学们可真性,这么快就过关了,那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c.学生自由发言。

2.请认说说课文主要说的什么?

a.小组讨论。

b.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过渡)呀!

这可真是个惊险的故事啊!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又是怎样描写这样一个惊险的故事的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自然段a.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谈一谈读了第一自然段后知道了哪些内容?

b.同桌讨论。

c.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古时候”。

(2)主要人物是“儿童时期的司马光”。

2.引导学生理解弟二、三自然段a、分组读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

(1)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2)第三自然段:

有个小朋友掉到装满水的大水缸里。

b.咦!

为什么在花园了玩会掉进水缸呢?

c.结合图像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句子“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2)通过读课文,看画面理解到“一不小心”就是不留神,不注意的意思。

(3)指导读出紧张的语气,“一不小心”语速略快。

d.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小朋友的心理和表现

(1)落水小朋友奋力挣扎的情景。

(2)其他小伙伴想尽快想办法救出同伴的急切心情。

e.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弟二、三自然段,体会当时紧张地气氛和孩子们急切的心情。

3.引导学生理解弟四、五自然段a.启发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在非常紧急地情况下在场地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1)文中是怎么说的A.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B.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2)人物的表情呢?

b.观察课件及文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深入体会

(1)引导学生理解“慌”的意思。

是心里发急,动作忙乱,不知怎么办。

(2)从“没有慌”体会出司马光的沉着、镇定、从“举、砸、砸破”体会出司马光的果断、机智。

c.请人读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把其他小伙伴的表现与司马光的行动对比,进一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及过人之处。

d.男女生比赛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引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a.结合图文启发学生了解故事的结局。

b.指导学生思考故事的结局和司马光行为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沉着的心理,果断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救出了落水的伙伴。

四、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我努力体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生遇到突发情况要沉着应对、机智果断,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

其中主要尝试有:

1.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2.运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3.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内容,为理解下文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

5.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了机会。

6.从了解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过程。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人民币后一周,我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进行了了解。

我发现90%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为什么呢?

课堂上都学过啊?

我想,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

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片断一:

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

“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

”几个漂亮的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

“老师,我给你个削笔刀。

”“谢谢,要卖多少钱?

”“5角。

”“好,把它放在我的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的价格。

”在削笔刀上方的黑板上我写出了“5角”两个字。

“老师,我有一支铅笔。

”“真漂亮,多少钱?

”“5元。

”“啊?

这么贵的铅笔?

”是不是出问题了?

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的价格吗?

“老师,我这是蓝猫铅笔,就是这么贵。

”“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

”同学们哈哈大笑。

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

看来我的“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具的价格还是比较了解的,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

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的品德教育。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1枝蓝猫铅笔的钱就能买10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知道了节约的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

片断二:

巩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谢谢同学们。

现在我的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

下面还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

”我很夸张的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就是没有零钱。

“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

这可不好办。

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

”“老师,我有!

我有!

”6周岁的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的“人民币”要送给我。

“我不能白要你们的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

”“行!

”我举起了1元钱。

“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破成零钱呢?

”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的“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的孩子举起2张5角的人民币,“给你,老师。

”“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

”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

“你的是一元,我给你的是两张5角。

”“他给你的是2张5角,就是10角。

”其他孩子补充着。

“老师,你的1元和他的10角一样多。

”听,他们的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

“噢,我明白了。

看来1元=10角。

”我用极大的字板书到了黑板上。

“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的方法跟老师换钱?

”孩子们楞住了。

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与我兑换了各种一元钱。

“老师,给你10张1角钱。

”“老师,给你5张2角钱。

”……现在黑板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形成性结论:

1元=10角,1角=10分。

而孩子们已经在游戏中对人民币的各种兑换方式有了自己的经验。

(这一生活场景的创设对于孩子们进一步建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利,效果也很好。

孩子们不是机械地记忆1元=10角,1角=10分,而通过有趣的换零钱的活动,真正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各种兑换关系。

对于以后买东西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币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片断三:

模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