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49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

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

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

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相差如此悬殊呢?

人体里有两大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

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

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

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

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

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

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

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

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

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

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胞胎的身高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胞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

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胞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选自《解读<水浒传>六大科学谜团》)

1.下列关于文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体里的两大类腺体

中,影响人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无管道腺体有关系。

B.脑垂体分泌的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内分泌腺。

C.人的身高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就比黄种人高。

D.科学家们经研究确认,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2.关于生长激素促进人体长高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生长激素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就能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通过生长因子来对骨骼生长起直接作用。

D.如果人患了病,就会因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而身材矮小。

3.对于武松兄弟一高一矮原因的推断,关联性可能最小的一方面因素是

(  )

A.甲状腺激素                 B.性腺分泌的激素

C.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       D.父母遗传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

“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

“子多阴德。

”士谦曰:

“所谓阴德者何?

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

“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

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

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

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5分)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0分)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

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

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

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5分)

                                                                            

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铁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

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

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

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

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

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

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

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

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

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

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

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

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

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

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

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

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

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

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

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

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

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

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

老铁匠说,当然。

小野再问,如何?

老铁匠说,可试。

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

老铁匠

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

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

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

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

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

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

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

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

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

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

当然没有人说。

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

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

——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

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

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

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

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

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

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

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

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

老人。

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

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

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

个字:

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

中国铁。

”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D.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E.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

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

相比较而言,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本文结构得体,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

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6分)

(3)文中⑤段为什么要写到张爱玲?

(6分)

 

(4)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

“树”又指什么?

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谈吐伶俐,玲珑剔透又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B.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C.滕王阁坐落于

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气壮山河。

步入阁中,仿佛置身于雄伟瑰丽的艺术殿堂。

D.我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后,安倍无理指责中方此举“极度危险”,日本政府的危言危行将进一步损害中日关系。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B.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

,。

①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

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

②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

③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

④因此,苦难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⑤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摆脱不了那个所有人迟

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

A.②⑤③⑥④①B.④②⑤③①⑥C.②⑤③①⑥④ D.④⑤②③①⑥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调查数据,拟写两条建议。

要求:

语言简明、准确,每一条在20字内。

(4分)

近年来,“幸福”成为大众舆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目前发布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结果显示,全国有44.6%的人感觉“幸福”,42.85%的人感觉“一般”,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原因主要有财富(55.53%)、健康状况(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等。

2012年中国百姓最期待改善的事情,依次是收入状况(65.25%),缩小贫富差距(39.1%),社会保障(36.14%)。

而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2万亿,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收入己达10.37万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财富己经增长较快、积累较多。

                                      

                                      

17.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6分)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            ,             ;

               ,                 。

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一只蚌对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

“我身体里边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难受极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的情绪答道:

“感谢上天,也感谢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健全。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对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全的蚌说:

“是的,你是健全的,然而,你知道吗?

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乃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联系现实,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语文答案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

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

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

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

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

“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

”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

“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

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

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

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

“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

士谦说:

“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

”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

“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

”让大家放心离开。

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

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

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

“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

”有人对李士谦说:

“您的阴德多。

”士谦说:

“所谓阴德是什么?

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

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

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

“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

”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

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8.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