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482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docx

高三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卷新课标

高三新课标语文配套月考试题三B

适用地区:

新课标地区建议使用时间:

2012年10月下旬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2012·张家口市高三预测)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礼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2012·辽宁省高考极限压轴卷)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尝谓其徒曰: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

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业谓美等曰: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监军王侁曰: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业曰: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

“此行必不利。

”因指陈家谷口曰:

“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

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业因太息曰: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乃不食,三日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张:

埋伏

B.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事:

拜见

C.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任侠:

以侠义自任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大恸:

极度悲伤

5.下列句子有关“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骁勇闻②以保生聚③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④以功迁云州观察使⑤为左右翼以援⑥今君责业以不死⑦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A.①③/②④/⑤/⑥⑦B.①⑥/②③/⑤/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D.①④/②⑥/③/⑤⑦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业担心自己和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安危,所以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B.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C.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D.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5分)

(2)期讨贼捍边以

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5分)

(二)(2012·石家庄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清平乐[注]

江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

花里嫩莺啼不定,

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

一庭烟草如秋。

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此词作于作者寓居扬州之时。

8.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

请简要分析。

(5分)

 

9.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2)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012·哈尔滨三中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著张维译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

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

“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

”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

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

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

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

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

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

萨拉沾沾自喜,想象着即

将到手的果实。

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

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

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

”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

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

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

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

这足以让我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

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

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

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

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

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

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

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

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2012年第2期)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几段对室内摆设如家具、雕塑、烛台等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点的特征,为下文情节中“萨莎”为自己的诈骗对象选择得当而沾沾自喜做铺垫。

B.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老妇人”的骗术十分高明,她和“萨莎”的一番对话就使“萨莎”放松警惕,放心地在沙发上入睡,可谓是精于此道,深谙别人心理。

D.“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漏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E.“老妇人”发现“萨莎”的钱包里居然有800美元,不禁喃喃自语,十分惊喜,可见其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不得已而为之。

(2)小说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对“萨莎”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分)

 

(4)文中“菜鸟”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菜鸟”为题更好,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2012·北京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层峦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

打算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

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丝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少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

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

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

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的希腊神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寓言,隐含着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

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

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

195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

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其中B项涉及表现手法的理解。

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案]要点:

①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

②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③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④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⑤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学生答题可能总在一点上大做文章,而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尤其容易忽略的是第四个要点,这就要求考生阅读时要抓住文章核心(主旨)、作者意图。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

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5分)

[答案]要点:

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造的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解读,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因为“绝顶”是小说标题而此文是为这篇小说写的前言,所以应是从全文来找答案信息,再加以归纳总结。

答题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路。

文中“绝顶”首先是山之顶(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是人生之顶(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再要注意文中那句“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看作者的感慨“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或许这里的“绝顶”也是作者写作生涯的“绝顶”。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

”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

在殉难的登山者和夸父身上都体现出人类强大的意志力,即使失败,他们也是英雄。

因为他们为了梦想,挑战极限、顽强奋战的精神已成为一种永恒,激励人类不断前行。

布鲁诺挑战教会权威,为真理而死;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最后殉难罗布泊;而今我们都懂得社会风气的改变非一人一己之力能行,但依旧有人不遗余力,打假揭贪,常遭打击报复。

但他们的失败就是悲剧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能看到这些人的奋斗迎来的胜利曙光,人类总会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征服绝顶。

所以,我以为追求崇高、崇尚卓越者演绎的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人生正剧,催人奋进。

[解析]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感悟和阐释”。

首先是审题,题干中“有人

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有何用?

给你的答题什么启示或要求?

其次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谈自己对“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的理解;最后,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表明看法。

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2012·辽宁省鞍山市二模)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自上楼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口若悬河,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觉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答案】B

【解析】B项,喜闻乐见:

喜欢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A项,不虞之誉: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句中“没料到”与“不虞”重复。

C项,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不指文章的好或差。

D项,如花似锦:

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

不合语境。

14.(2012·洛阳市两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月1日,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境内的商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还金闾碑”被拆除,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

B.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C.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