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150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58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A.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生物不是不变的,会发生变异

C.生物界现存的物种没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D.生存竞争的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界现存的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达尔文进化论的确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也认为生物会变异,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达尔文进化论也强调生存竞争的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一般进化论、二,共同祖先学说、三,自选选择学说、四,渐变论。

2.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文革”的时间范围。

文革时间1966-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是1983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196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1970年,故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科技成就

3.下列科技成就中,被称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成就是

A.杂交水稻

B.青藏铁路的开通

C.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D.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与回收成功,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里程碑,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正确。

4.1937年在杭州落成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是(  )

A.华罗庚B.苏步青C.李四光D.茅以升

【答案】D

【解析】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

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基础知识分析即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

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至5月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考点:

新中国科技

点评: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6.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

“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这项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可以看出本题想考查1970年“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干不符。

考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7.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其标志是(  )

A.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成功发射人造卫星D.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并运行

【答案】B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时中国已经跨入了核国家行列,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属于航天领域的成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并运行是和平利用核能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8.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如此赞誉一位科学家:

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所赞誉的人物是()

A.袁隆平B.瓦特C.爱迪生D.达尔文

【答案】A

【解析】注意引文“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指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了更多的人,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新动力,和丰衣足食无直接的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是改变了照明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和丰衣足食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中,正确的排序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时间顺序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是在1970年;②是在1983年;③是在1964年;④是在1973年。

所以综上所述此题正确选项是B。

10.国外有人说:

“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用自己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B.袁隆平C.李四光D.华罗庚

【答案】B

11.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入宇宙飞船是在()

A.1980年月10月B.1999年10月C.2003年10月D.2005年10月

【答案】C

【解析】我国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载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杨利伟随飞船绕地球习行了14圈,飞船飞行的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下列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措施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科学院成立

②《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③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①中国科学院成立是在1949年;②《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是在1956年;③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在1985年;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在1988年,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3.下列对牛顿力学体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理论

B.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D.牛顿力学体系不能适用于整个客观世界,相对论兴起后,应该否定

【答案】D

【解析】故答案为D。

牛顿力学体系的确是不能适用于整个客观世界,但相对论兴起后也不应该否定牛顿力学体系,因为该体系也不是不科学的,牛顿所创造的概念仍指导着今天的物理学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确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理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力学体系能够正确反映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爱因斯坦只是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但是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理论,因为该理论是当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的时候适用的一种理论,因此牛顿力学体系是相对论的一种特殊情况。

牛顿提出的关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14.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后来驱散这“两朵乌云”的重大科学发现是①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②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

③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④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牛顿的经典力学对于高速,微观的物理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所以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遇到了危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出现,即①、②、③、④均属于正确答案,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5.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

它()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科技成就。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之中。

C说法过于绝对;D是量子论,不合题意。

所以应选B。

考点: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相对论

16.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能够研制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外国先进技术的运用

③日益强大的国力的支撑 ④科技人才的刻苦攻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了我国科技领域里的巨大的发展,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结果,得益于科技人才的刻苦攻关,也得益于日益强大的国力的支撑。

因此①③④都是正确的。

故选C。

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分别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机和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的列车,并非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因此②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

点评:

当今世界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相关的科技成就学生应该清楚,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科技等方面。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等。

17.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的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

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

“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1964年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两弹一星”成果取得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取得的成果;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④时期解读正确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C。

18.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记者的特约稿,评论说:

“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概念一起推翻。

”材料中“旧科学概念”是指()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是指相对论的提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旧科学概念”是指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非万有引力定律、进化论、量子理论等,所以选项A、C、D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B。

19.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进步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向太空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太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并没有进入太空领域,故A项错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五号”飞船都不是“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故CD项都错误。

故选B。

20.电影《邓稼先》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

这体现出(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作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体现出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①②③④都正确,故答案为C。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邓稼先

21.“两弹一星”是指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A正确。

22.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答案】C

23.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B.“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升空

C.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4.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里评论的是我国()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出现于1964年,B出现于1970年,D出现于1984年,而C出现于21世纪初,这与题中的“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相符,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5.1954年,毛泽东询问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赫傲慢地回答:

“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这段材料表明(  )

A.核武器虽然有很大威慑力,但中国不必有核武器

B.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

C.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D.中国当时没有研制核武器的条件,也不用研制核武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苏联不愿意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它不愿意看到强大的中国威胁到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霸主地位,这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也得有核武器而不是中国不必有核武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已经出现了裂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面对核威胁中国必须有核武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超级计算机即高性能或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标志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果是

A.“银河—Ⅰ号”问世B.“银河—Ⅱ号”问世

C.1957年的第一台模拟式计算机D.曙光2000机

【答案】A

【解析】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而“银河—Ⅰ号”问世标志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诞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诞生。

27.2008年3月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中国北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袁隆平不属于航天领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袁隆平不属于基因研究领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袁隆平不属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以下是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活动中的一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他”是

A.钱学森B.袁隆平C.王珩D.杨利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几个选项均是不符合题意的,例如,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和题意无关,排除。

29.2008年,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后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下列有关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他是科学家袁隆平,人称“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③他的成功启示人们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④他的成就进一步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袁隆平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家袁隆平,人称“杂交水稻之父”,故①正确;袁隆平的成就并不能说明中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故②错误;袁隆平的成功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③正确;袁隆平的成就也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故④正确。

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通过袁隆平的巨大声望和贡献,误导学生选择“中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这是个陷阱,必须要排除,从而提醒学生注意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二、非选择题(42分)

30.材料一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

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

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

——周恩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1年5月5日)

材料二1953年,郭沫若与范文澜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当时任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的陈伯达就此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表示要“百家争鸣”。

材料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

人们要我写字,我就写了这两句话: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的事实,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毛泽东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几个口号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1)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最初分别是针对什么具体问题提出的?

在材料三、四中有何发展?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目的。

【答案】D

(2)时代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党和国家面临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的迫切任务;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强调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科学文化领域给予一定的创作自由。

主要目的:

总结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和“1953年,郭沫若与范文澜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可以看出,新中国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最初分别是针对戏曲艺术和历史分期问题。

在材料三、四中的发展可以根据“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