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教材解读.docx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单元教材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
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
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
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教材简析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语言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教材简析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语言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1. 草 原
课文解读
这篇散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教法设想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用“朗读品析,想象画法”的教学手段,感受草原风光美——以“理解概括、情境表演、写作深化”的教学手段深读深悟,感受草原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茫茫、低吟、洒脱、疾驰、襟飘带舞、拘束、羞涩、回味、天涯”,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4.揣摩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2.揣摩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学 案
教 案
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
勒、吟、襟、貌、羞、涩、涯
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渲染、勾勒、茫茫、洒脱、襟飘带舞、回味、疾驰
3.默读课文,分段,用小标题写段意。
一、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加小标题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语言规律
2.思路:
风光美 ‖ 人情美
深学提纲
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
勾画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描写草原美的句子,思考:
①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感情;②写法有什么特点?
二、用“朗读品析,想象画法”的教学手段,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体会风光美
(1)空气(清鲜、清新)天空(明朗、晴朗)
——换词比较,感情朗读
(2)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换词比较,感情朗读
(3)线条柔美——绘画表演,感情朗读
(热爱、赞美)
2.体会写法特点:
情景交融、精笔细描、直抒胸意
5.自读第二部分(2—5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从“尽情联欢、热情远迎、盛情款待、激情相见、深情话别”的小标题中给每个自然选择一个恰当的段意。
(2)小组合作表演远迎、相见、款待、联欢的四个场面。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选题写话(《蒙古族同胞,我想对你说》,《汉族同胞,我想对你说》)
6.全文主要写了草原的( )美( )美,赞扬了蒙汉两族人民的( )( )。
三、以“理解概括、情境表演、写作深化”的教学手段深读深悟,感受草原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
7.试举例说说全文写法上的特点。
四、探讨全文写法特点。
练习提纲
1.抄写文中优美句子5个。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3.听写生字、新词,选几个优美词语,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美景,题目《我爱( )》
六、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2.丝绸之路
课文解读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
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
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法设想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从“友好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
——转换迁移,创编故事。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仑美奂、遐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
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近义词辨析方法理解“矗立、耸立、屹立”。
2.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理解目标1中剩余词语。
3.指导学生抓重点段用四要素法归纳主要内容。
3.“设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 )。
二、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
练习提纲
1.向父母讲述两国信使交流的故事。
2.片断写作练习: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三、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3.白 杨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设想
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外形特点(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内在品质(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借物喻人(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研讨写作特点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易错字:
晰、伞、疆、陷。
2.按“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借物喻人”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3.自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
4.自读课文4—12自然段,用“ ”勾画文中爸爸的话,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5.自读课文13—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文中的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画出。
爸爸的心思是( ),爸爸的心愿是( )。
6.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白扬 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比较)
(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的秀丽)
三、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从来……(高大直立)
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四、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
心愿:
几棵小树……成长起来→希望孩子茁壮成长,成为第二代边疆建设者
五、研讨写作特点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哪儿…哪儿… 服从需要、扎建边疆、建设边疆
练习提纲
1.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练习造句。
2.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物体,如《扫帚赞》《粉笔赞》《蜡烛赞》,写作思路是:
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喻人喻理。
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
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法设想
自学生字,理解新词,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从建设者在修建铁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
——为青藏铁路命名——阅读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掌握主要内容,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从建设者在修建铁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混凝土等术语的含义。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
3.自读课文,思考:
(1)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2)理解课文内容,填表
困难
怎样克服
建设者品质
4.请你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1.联系生活实际:
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混凝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剩余词要交语方法,揭示规律。
二、默读课文,指导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三、以思考题为线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建设者的伟大精神。
(一)什么样的路
1.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路;(经历4767米的昆仑山,4000米的青藏高原,全长112公里,550公里的冻土区)。
2.这是一条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填表,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的精神
四、启发学生为青藏铁路命名。
世经路、奉献路、科学路、黄金路。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选一个喜欢的词造句。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陕北农民》。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赞扬了陕北农民( )的品质。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