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梅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999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年代的梅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0年代的梅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0年代的梅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0年代的梅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0年代的梅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年代的梅州.docx

《30年代的梅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年代的梅州.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0年代的梅州.docx

30年代的梅州

[转]30年代的梅州

转载自一片、空白  转载于2009年08月20日13:

43阅读(5)评论(0)分类:

转载美文

举报

广东梅县一组民国老照片

带我们去看看当时的风景世情

感谢前人的细心保存

让这些时光停留在我们面前

常常看到《黄飞鸿》里面

黄师傅的徒弟梁宽

自报家门总说:

“梅县粱宽。

这里,就是他的家乡了

梅县城区景色(1930年)

连接梅县和蕉岭的白渡桥(1935年3月开工,1936年5月全桥建成通车.)

现已建过一座新的白渡桥,世事变迁,昔日的白渡桥已成为危桥~~

梅县附近的街道(1936年)

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亲切感~~梅州乡村就是这个感觉吖~~~

梅县梅江桥,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

也成为危桥,正在修葺~~作为我们梅州的标志性大桥,对我们梅州人来说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

昔日的竹林早已成为沿江公园

一江两岸,梅江桥最具特色!

民国梅县的公共汽车.

跟我现在天天坐的公车比起来更有味道吖!

呵呵~~~

梅县的江上小船(1948年).

原来曾几何时,梅江也这么热闹~~~

梅江边的村落(1936年)

村落至今保留着不少,只是大部分都已残旧不堪,岁月总是在流水中过去,今人如果站在这里,会想些什么呢?

民国,梅县的一处池塘边钓鱼。

(1936年)

这会让我想起在舅舅家的池塘钓鱼~~~也就这个样~~~呵呵~~

民国,梅县的一处水车(1941年)

听妈妈讲多了,自己还没亲眼见过~~~

民国,梅县的一处墓地(1930年)

标准客家墓地~~我说不出来具体哪里客家,但凡我们客家人做墓地,都基本上是这个样子~~

民国,梅县人在汲水灌溉(1936年).

民国,一段梅县的山路,通向不知名的远方。

(山路,到处都差不多)

民国,一位梅县儿童,帽子很拉风呀。

这叫斗笠,用客家话说就是"笠嘛"。

遮风挡雨,经久耐用!

绝对是上山下田的必备装备!

小朋友挺会找地方拍照的,这么茂盛的美人蕉做背景!

漂亮!

民国,三个梅县当地人(1930年)

感觉就是在自家门前照的~~地方倍亲切~~后面的房间应该是厨房~

民国,梅县一名吸烟的老者(1931年),可以想象后面的镜头,那就是喷烟。

的确是很生活化的照片。

可惜了,不知道抽的叫啥烟~~~

梅县当地的妇女(1935年),裤子很宽大,清楚可见,脚不是三寸,真是新时代的女性。

客家民谚中说到的“家头教尾、田头地尾、锅头灶尾、针头线尾”,说的就是客家妇女不论养育子女、耕种、家务、女红等样样都是能手。

他们和男子一样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正因为如此,客家妇女历来就没有缠足的陋习。

民国,梅县打水的妇女(1949年),快解放了,这样的装束,瞬间已经改变,这些,俨然成了民国的标签。

这装扮看起来就是我的吖太(即爷爷奶奶的妈妈)级人物:

扎髻,穿“拷kin衫”

民国,梅县区域的一段山脉,时间更早,拍摄时间在1928年。

关于梅州和梅县

目前很多人分不清楚梅州和梅县的关系。

历史上,一直叫梅县地区,兴宁地区的,1988年全国城市区域调整的时候,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地区首府梅县市的市区分拆为梅江区作为梅州市政府驻地,其它地方仍为梅县,县政府驻地迁到扶大镇。

这就是大家习惯将梅州、梅江区和梅县同称为梅县的原因。

梅州与梅县是市与县的关系,只不过人们习惯了直接称梅州为梅县罢了。

所以在外边,一讲梅县、兴宁,大家都知道。

现在的梅州(又称梅城)是指梅州市梅江区。

通常现在说的“上/下梅县”,其实指的是去梅州市梅江区,而不是去梅县的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