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199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docx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报告书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专家评审意见

2017年7月21日,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在福州组织召开了《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评审会。

出席会议的有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福州海事局、福州市林业局、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中国海监连江县大队、马尾区农林水局、福州市琅岐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评价单位)等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专家(名单附后)共20人。

与会专家与代表听取了建设单位关于项目概况的介绍和评价单位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介绍,经认真质询和讨论,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一、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工程概况

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塘坂引水工程琅岐支线(马尾段)项目用海位于福州市琅岐岛西北侧海域,管道起点位于连江县琯头镇的连江远洋渔业公司基地附近(26°07′18″,119°32′50″),跨海引水至琅岐岛西部防洪堤附近(26°06′36″,119°33′38″)。

本输水支线近期取水设计规模为5.0万m3/d,远期为10.0万m3/d,以输水管线为主,结合输水隧洞的方式。

输水线路全长6.927km,由一段输水隧道及两段输水管道组成,其中输水隧洞总长度约为1.741km,输水管道分别为:

穿越闽江输水管道,长1.934km;规划滨江西路~董安村输水管道,长约3.252km。

项目总投资15668.47万元,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

2、工程分析

沙滩整治修复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放样→抛填块石、外坡脚棱体块→碎石垫层→沙滩铺沙→滩面整平、形成沙滩。

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各种施工机械运转的冷却和洗涤水、管道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水。

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人员垃圾和施工弃渣;工程建设期间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施工扬尘、施工机械燃油废气。

扬尘主要来自:

扬尘,主要产生于土方开挖、堆放、清运、回填过程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运输、堆放过程因风起尘;运输车辆往来造成;施工期的噪声主要为各类机械施工等固定噪声源和运输车辆流动噪声源,主要分布在管道开挖、施工支洞口、临时施工区。

本工程非污染生态影响主要有:

本工程穿越闽江,施工过程有可能影响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

本工程施工过程产生泥浆水,如果进入闽江,将会对海洋生态产生影响。

评审组认为,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基本清楚。

应补充完善以下内容:

(1)补充管道施工泥浆水处理方案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完善非污染生态影响环节分析。

(3)补充管道设计断面和河床地面的高程关系图。

二、海洋功能区划、区域规划和政策的符合性

本项目从连江远洋渔业基地公司附近入海,横穿长安水道,至琅岐岛西部防洪堤附近登岛,在《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需穿越“长安港口航运区”(A2-15)、“闽江口港口航运区”(BN-04)、“闽江口保留区”(B8-05)和“闽江口旅游休闲娱乐区”(A5-6)。

本项目为海底供水管道用海,不该变海域自然属性,不会破坏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供水管道在琅岐端登陆点周边的覆土深度较深,项目建设不会影响旅游基础设施、浴场、游乐场等的建设;项目施工不采用船舶作业,不会加大长安水道的通航密度,不存在对过往船舶的航行产生干扰,对船只靠泊码头和停泊抛锚亦没有影响。

由上分析分析认为,项目用海与长安港口航运区”和“闽江口港口航运区”的功能定位没有矛盾,符合“闽江口保留区”定位,工程建成后运营期间,供水规模的增大以及95%的供水保证率有利于休闲娱乐区主导功能的发挥,因此本项目符合《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项目施工采用水平定向钻进法,施工场地均位于陆地,施工过程没有水上水下作业,施工过程废水没有排入海中,施工过程不会产生悬浮泥沙,不会对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以及区域海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海域环境质量可以维持现状,符合《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

此外,本项目符合《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福州港总体规划(修订)》、《福建省海岛保护规划》(2011~2020年)。

综上,本项目是符合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相关规划管理。

专家组认为,海洋功能区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相符性分析较客观。

应补充项目建设与福建省海洋生态红线符合性分析。

三、评价技术方法和路线、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报告书》给出了本工程海洋环境评价所选取的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因子与预测因子、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环境保护目标等。

1、评价范围

本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覆盖海洋水文动力、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海洋水质环境、海洋沉积物环境、海洋生态环境等各单项评价范围。

2、评价内容

本工程必选内容为海水水质环境、海洋沉积物环境、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和环境风险等;同时兼顾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文动力环境、大气、噪声和固废环境等。

3、评价等级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2级、海洋水质环境2级、海洋沉积物环境2级、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1级,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2级,总评价等级为二级。

4、评价标准

本工程管线入海点位于闽江河口港口与工业开发监督区,路由穿过闽江口旅游环境保护利用区,海水水质分别执行第三类、第二类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分别执行第二类、第一类标准,海洋贝类分别执行《海洋生物质量》第二类、第一类标准。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目标

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为:

保证海域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与资源环境不因本工程建设而影响其环境功能,针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目标的针对性保护措施。

其中,海水水质、沉积物参照所处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执行相应保护标准,海洋生态和资源保护目标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工程运行的损害。

本项目海域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连江县凤昌联合船舶修造厂船坞用海、闽江防洪工程福州段(一期)琅岐岛西部防洪堤建设项目、油码头、锚地、闽江长门水道、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琅岐镇争丰村委会养殖池塘。

专家组认为,评价技术方法和路线正确,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界定较合理,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判定基本准确。

应进一步说明总评价等级从1级降为2级的理由。

四、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报告书》收集了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海水水质、沉积物环境、海洋生态、渔业资源数据和资料,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评价,对海区环境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1、海洋水文动力现状

本海区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达3.5m以上,实测最高潮位3.40m;规划海域以往复流为主,最大涨潮流速为1.85m/s,流向为SW向,最大落潮流速为1.70m/s,流向为ENE向;垂线平均流速涨潮最大为1.77m/s,落潮最大为1.52m/s;本海区余流流速不大,在6.0cm/s~34.6cm/s之间;工程海域悬沙的含沙量0.011kg/m3~0.857kg/m3之间。

评审组认为,海洋水文动力现状与评价分析基本反映了评价海域的水文动力环境现状特征。

2、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现状

1975~1986年间工程区及其附近海域主要呈现冲刷状态,只在琅岐岛东侧北部出现小片淤积区域;1986~1999年间工程区及其附近海域也呈现冲刷状态,1975~1986年间琅岐岛东侧北部出现小片淤积区域也变为冲刷状态,且冲刷程度大于其他区域,只在壶江岛东南侧出现小面积淤积区域;与整个闽江河口冲淤积趋势一致,1999~2005年间工程区及其附近海域也呈现明显的淤积,为整个闽江河口区域淤积最明显的区域。

评审组认为,冲淤环境现状与评价分析需要补充完善,应补充近年来闽江口区域的冲淤环境现状特征。

3、水环境质量现状

调查期间所有站位的评价指标DO、油类和重金属(Cu、Pb、Zn、Cd、总Cr、As和总Hg)均未超标。

因受闽江等陆源径流的影响,92%的站位pH超标,超标倍数为0.2~2.7;23%的站位的COD略超标,超标倍数为0.1~0.3;92%的站位活性磷酸盐超标,超标倍数为0.2~0.9;100%的站位无机氮超标,超标倍数为2.0~4.6。

评审组认为,海水水质现状与评价基本反映了调查海域调查时段的海水质量状况,评价结论基本可信。

但应重新核算海水中铜、铅、镉、汞的标准指数为0.0或0.00的标准指数。

4、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调查海域沉积物中,所有评价指标有机碳、硫化物、油类和重金属的Cu、Pb、Zn、Cd、总Cr、As和总Hg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的第一类标准,未超标。

评审组认为,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与评价基本反映了调查海域海洋沉积物的质量状况。

5、生物体质量

所检测的6份生物样品中,5份生物体(缢蛏A、缢蛏B、翡翠贻贝、习见蛙螺和疣荔枝螺)中的重金属评价因子(Cu、Pb、Zn、Cd、Cr、As和Hg)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未超标;1份生物体(菲律宾蛤仔)中的重金属评价因子Zn和As略超第一类标准,但是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二类标准。

所检测的6份生物样品(缢蛏A、缢蛏B、菲律宾蛤仔、翡翠贻贝、习见蛙螺和疣荔枝螺),中的石油烃评价因子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详见如下:

对缢蛏A样品,采用第一和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均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5.0和0.8。

对缢蛏B样品,采用第一和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均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7.6和1.6。

对菲律宾蛤仔样品,采用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超标,超标倍数1.8;采用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不超标,评价指数Sij为0.8。

对翡翠贻贝样品,采用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超标,超标倍数为0.7;采用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不超标,评价指数Sij为0.5。

对习见蛙螺样品,采用第一和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均不超标。

对疣荔枝螺样品,采用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超标,超标倍数为0.3;采用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不超标,评价指数Sij为0.4。

专家组认为,海洋生物质量调查与评价基本反映了调查海域海洋贝类质量现状。

6、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调查期间各站位表层水的叶绿素a含量范围在0.76mg/m3(站位YS07和YS13)~1.44mg/m3(站位YS11)平均值为1.12mg/m3,站位间差距不大(图5-1)。

与本实验室2014年6月在连江道澳附近海域的调查结果(1.45~3.45mg/m3,平均1.45mg/m3)相比略低一些,比连江下宫上澳附近海域2016年10月2日调查的结果(0.41~1.50mg/m3,平均0.84mg/m3)略高一些,但与本次调查各站位浮游植物生物量情况一致,相关性较为明显。

(2)浮游植物

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种类4门28属47种,其中硅藻门24属43种,甲藻门2属2种,绿藻门和蓝藻门各1属1种。

各站位的种类数不多,在7~20种之间,平均为14种。

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其他主要种类还有热带骨条藻、克罗脆杆藻、佛氏海毛藻和条纹小环藻等。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细胞密度在9.77×105cells/m3~7.88×106cells/m3之间,平均为3.18×106cells/m3。

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的规律较明显,其中工程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离岸较远站位生物量略低。

浮游植物多样性具有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优势度高的特征,站位间各指数差别较大。

总体而言,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

(3)浮游动物

本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及其它浮游幼虫31种,包括桡足类8种,浮游幼虫,涟虫,糠虾类,端足类和枝角类各1种,其中桡足类所占的种类数最多。

该海域出现的主要种类有火腿伪镖水蚤、特氏歪水蚤、长额刺糠虾和中华华哲水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