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825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docx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

漫谈《离骚经》与米芾书

  前些年在报刊上读到过米芾绢本和纸奉《离骚经》的讨论文章,当时仅仅觉得若就两本《离骚经》的书法优劣,还是纸本的要优于绢本的,然后就没有再多在意这件事情。

时隔不久,大约是在2004年的一次出差期间,途经泰山,随行的同事要去拜拜泰山,我因上过泰山很多次了,相约在山下等他。

因为无聊,顺道就在附近的笔店纸店书摊上逛悠,无意中却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宋米芾书离骚经》,因为好奇就买了下来。

出了店门又在隔壁的笔店里买了几支笔和几张纸,一兴奋就忘了和同事相约等他的事情,匆匆赶回宾馆,忙不迭的展纸吮笔,从“帝高阳之苗裔兮”临起,当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时,狐疑之心大起,暗问:

这是米元章的字吗?

正痛苦思索的时候,门“咣当”一下子开了,同行的同事进门就发难:

“你不是说好了要等我吗?

”我才要辩解,他的眼光忽然停在这本帖上了,“咦,这不是那本纸本《离骚经》吗?

哪儿买的,快带我去,我也得买一本。

  “不怎么样,劝你还是别买了。

  “怎么,你也看出问题了?

”他盯着我问。

  “敢情。

  “就是为这个才买!

  事情过去之后,我一直心里萦绕着这本《离骚经》的困惑。

我也曾问过那位与我同行的同事:

“为什么你不写文章澄清一下呢?

也好给我指点一下迷津呀。

”他摆摆手,说:

“弄清楚了也就索然无味了,这世上都是不明白的人在说,真明白了,懒著一字呀!

”我想我这位同事黄老的东西看得多了,超脱,不似我这等“非要整明白了的不明白人”。

但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啊,我把我的困惑讲出来,是要取得大家的评判,也好将困惑的阴霾一扫而光,真正认识米元章的书法艺术。

  这几年,我总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写也罢看也罢,沉浸在米芾书法艺术的学习和享受中。

逐渐,米元章的书法大致形态和用笔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时也倍感前辈大家张?

[玉先生认识问题的准确。

张?

[玉先生曾经说过:

“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他的特点,如果是我们的熟人。

一听发音,便知道他是谁;又如写字,每个人也有他的特点,相处久了,一看笔迹也自然知道是谁写的。

古人书画,我们也能识别辨认,就是这个道理。

只要我们熟悉某一家的风格特点,就能做好对这一家作品的鉴定工作。

所以说书画鉴定是完全可以学会的,并无神秘玄妙之可言。

”所以,我个人认为,通过这些年对米书的学习和探讨,这个纸本的《离骚经》虽然书法流畅,点画精到,但它不是米法,不应将其归人米芾名下。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工、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淮阳外史。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最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我们援引侯镜昶先生《书学论集》中所言:

“据米芾自述学书过程,先习唐楷,由颜而柳,由柳而欧、褚,学褚最多,后研法帖,入魏晋平淡。

行书得力于李北海、唐太宗,上溯王献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学习书法的大致轨迹。

一个人的学书过程,是一个?

u次上升的过程,归结到米芾本人,不论是从侯镜昶先生所说,还是一般认知,可以肯定的是米芾是以王献之书法作为皈依的,用米芾自己的话说:

“吾书无一点王右军俗气。

”话昕着我们可能不受用,但道理上我们却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如此,我们先来看看明人丰坊在《书诀》中对二王的认定:

“右军用笔内撅,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这段话丰坊说得很有问题,在书法用笔方面,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是,笔锋只有偏正(中)之说(偏锋常为画家所用,书家不为),而正(中)锋里面就包含有正侧二种。

只不过存在笔锋人纸后,笔杆起倒时间的长短而已。

我们再来看一则清人朱履贞《书学捷要》中的故事:

“米元章授陈伯修父子提笔之法曰:

‘以腕著纸。

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

曰:

‘提笔亦可作小字乎?

’元章笑顾小史,索纸书其所作《进黼康赞表》,笔画端谨。

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一如大字。

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其法,元章曰;‘此无他,但自今以后,每作字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久当自熟矣。

’故拨镫悬臂之法,造诣无穷,古之能书者,无不皆然。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王羲之书法偏用指力较多,笔杆覆倒的使用要比王献之灵活得多;而王献之则长于悬臂,指腕肩三位一体,故其笔锋侧势人纸后,迅即立起,进入中锋使转,连绵草是其长项。

用今天的话说,王羲之书法点画精致,王献之书法则气势迫人,二人互有短长,否则书法史上岂有二王之称?

  现存上海博物馆王献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是传世公认的王献之法书摹本,我们是否在其中看到一些米书与小王书的某些联系?

再有如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王献之《地黄汤帖》摹本,那种纵横宕逸的气势,我们也是感觉得到的,确是要破纸而出。

……

  对于王献之书法中体现出的那种凌夺不让,却又恪守法度,不走狂怪的风格,米芾是佩服的。

眼光也是独到的,从他临摹的《东山松帖》《中秋帖》《鹅群帖》便可见出端倪。

他尝自云: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

险不怪,老不松,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病字也。

  在我们对米芾的书法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这个没有署名的《离骚经》。

卷末有明人李东阳跋:

“南宫书东坡称为超逸入神,今观其温润缜密如此,然则书可易言哉!

克温学士深于书者,偶出此卷,因相与评之。

”对于古代的一个老夫子,他的话我们尽管要听,但却不能不加分析的滥听,自近现代科学技术昌明之后,我们眼中可视、手边可及的材料,作用于比较而言,远比古代丰富得多。

以宋《淳化阁帖》为例,它是继唐代勾摹技术之后的又一种传承古代名人法书的形式,虽然下真迹一等,但毕竟不是真迹,错讹在所难免。

米芾《海岳名言》中说: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得真迹观之,乃得趣,”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索的地方,

  继之,又有清乾隆皇帝的跋语:

“昔之评芾书者曰:

‘超迈入神’、曰‘沉著痛快’,此册殆兼有其美。

余固以端庄流丽目之。

石渠宝笈藏米书多矣,无出此右者。

即以米书论,亦当推为后来居上,又岂效颦者所能仿佛哉!

斯盖有目共见,虽不署名,何伤譬之珠玉在,前人皆知而宝之,珠玉固未尝自街其名耳。

  最后,还有于敏中、王际华、梁国治、董诰、沈初等人奉旨题跋:

“右离骚经墨迹凡二千四百余字,首尾完善,法书中至宝也,李东阳跋为米芾书,称其温润缜密,懂其昌容台集亦载米元音行书离骚,宜兴吴民部所藏,真海内奇观……(文冗不录)。

  这册《离骚经》,前后共两千四百余字,一气呵成,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作品。

全篇精神统一,毫不涣散,足见书写者之功力!

如果乍观此册,“米书”的相貌宛然目前,呼为米老书可能是“当然”,但此作经不起细看,不是看出“马脚”,而是根本就不是米芾所书!

之所以它很抢眼,我们揣测是书作者不是临摹,而是自运。

乾隆皇帝称誉的“石渠宝笈藏米书多矣,无出此右者。

即以米书论,亦当推为后来居上”的话,应该是虚誉,因为是书作的所谓“超迈入神”和“沉著痛快”和我们习见的米书,差距很大。

米书的“超迈”就是不俗,而此书则写得稍嫌“油滑”“入神”就是得意而不计“形质”,此作则太过计较形质,“沉著”就是笔力入骨而不虚浮,此作“畅快”有余,收束乏善,“痛快”就是信马由缰,忘情手笔而无不自然,诚如杨守敬《学书迩言》所云:

“米襄阳书,以悬肘书字,故超迈绝伦。

然其率意不稳处,亦现于纸上。

”通观此册书作,真有他的!

竟然没有“率意不稳处”――没错儿就是有错!

  结论就是:

有米书的影子,而没有米书的点画。

换言之,李东阳说的“温润缜密”并不是米芾的“温润缜密”。

重要的一点是:

是书作者掌握了米书的一些基本特征,自己又有相当的书法功底。

所以给人一种不凝于胸不滞于笔的错觉,非常自信,这恐怕就唬了一部分人,因为看它不似时却怎么都有点影子,要说它是吧确有对不住良心的地方。

  那好,我们还是来援引别人的话来为我们“壮胆”。

  

  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论到米芾时有这么几句话:

“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

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昔人谓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曰:

‘贫道特爱其神骏耳!

’余于米字亦然。

又芾之诗文,诗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同凌云之气,览者当自得。

”支遁(314~366年),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以好谈玄理称著当世,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有了上述话打底,我们就有信心进行下去。

  我们拿米芾众所周知的《苕溪诗卷》《蜀素帖》《行书三帖卷》来和《离骚经》比较。

看看它们之间的分歧在哪里,俾便大家都获得更多的理由和更大的信心。

我们先从米书的基本笔画开始分析,陈彬?

d先生在《中国文字与书法》一书中,对米书笔画有如下评说:

“米芾书则豪放自矜,时有竖画之怪癖;然专门研习书画,不失艺术家固有之根性。

其技巧推为北宋第一。

  那我们就从竖画开始。

  米书的竖画确实写得很有些“怪癖”,并非是所有学书人都可以效?

A的,弄不好就是邯郸学步。

他的运笔程序是侧――中――侧,用文字来形容的话,就是侧锋入纸,旋即变为中锋行笔,收束时又变为侧锋。

需要进一步申说的是:

米书竖画用笔,侧锋入纸时的笔杆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中锋行笔时笔杆又垂直竖起,收束时又变成侧锋,笔杆略为左后倾。

这里面体现、充满了行笔的转换美,正是大令笔法的继承。

米芾曾这样说过:

“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

”还曾开玩笑说:

“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

  对于米书的竖画,仿书者在临写上有不小的难度,笔的好坏、纸的选择、行笔速度等,但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放弃,要么逼真,瞻前顾后台不得放下,似又不似,往往适得其反,更容易显露马脚,所以选择放弃那是明智的。

况且,是书作者并没有在《离骚经》卷后署名,可以让人们揣摩是米芾所书,也可以是无名氏书,两可之际,煞费苦心。

  再回到《离骚经》,是书作者在竖画的运笔上,化繁为易,减省了米书竖画侧――中――侧程序中的收束一节,虽然化繁为易,好写了,但美没了!

在我们眼里,是生硬的转折,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以上所述是米书竖画用笔,是指一字之内的副笔,而作为主笔的竖画,问题就更明显了。

这一竖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字的精神,这里我们还要引用一下米芾自己关于书法用笔的话: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董其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离骚经》中的所有竖画,肥滞不说,让人直接的感觉是更像颜真卿的东西,丝毫没有米书中的弹性与劲健,而且毛病在于一竖拽得过长,似乎给人以“意犹未尽”,实则是“强弩之末”。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离骚经》中的撇和竖折勾。

  通观所有米书的撇画,都写得厚重而有隶味儿,而《离骚经》中的“度”“屈”“厚”等字,写得就没有这种味道,不如《苕溪诗卷》中的“度”“友”,《蜀素帖》中的“劲”“人”,《行书三帖卷》中的“余”“合”“庆”等字。

《离骚经》中的撇画,大都写得比较顺滑,缺少涩进的含蓄,行笔的速度显然要比米书还快,没有“留”的味道,笔画偏于扁薄,往往是一侧到底,米书的这一撇,不论是写得细劲还是肥厚。

都能给人以内在的力度。

愈读愈觉得有味道,这不正是他自己说的“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

”吗?

  至于竖折勾,我们仅举一个“也”字来说明。

  “也”字在米书中的写法,很有意思,《行书三段卷》中有三个“也”字,我们权用它和《离骚经》中的“也”字比较,用意不是在比较它们像不像,而是看它们之间谁写得刻露浮滑,谁写得含蓄中透着精神。

米书虽然被誉为“风?

{阵马,沉著痛快”,但绝不是“伸拳露腿”张扬作势,他虽然要刻意表现自己,却处处都是“点到即止”,这点和黄涪翁不同,后者是了解传统之后又打倒传统,完全的创新而且成功,前者则是“集古字”,在传统中徜徉游泳,吃饱喝足了略露一小手,是在传统中发扬风格,实在令人赞叹绝倒!

事实胜于雄辩,当我们同时审视《行书三段卷》和《离骚经》中的这些个“也”字,难道还能看不出问题吗?

  本来可以“亦复如是”了,但是偏偏还要嗦几句。

  这就是米书中散水的写法。

  米书中的散水写法,大都写得比较重,边上的字反倒轻了,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字写得四平八稳那是功夫,但要写得凌云飞动,似欹反正,那就不单单是功夫了,而是艺术的眼光与胆识。

米芾书法的动感是尽人皆知的,散水的这样写法,左重右轻,在视觉里能产生极好的动感效果,米芾之前还没有人这么来过,《离骚经》中的所有散水写法,都没有“顾及”到这一点,尽管字势“飞动”,终难掩与真正米书的差距。

  最后,还要再举一个字来证明。

  这就是《离骚经》中出现的“有”字。

这个“有”字的写法,可谓与真正的米书风马牛不相及,是真正的自运。

读者可以自行找来判读。

  纸本《离骚经》这件作品,如果不是偏要强冠之以米芾所书,当然是一件不错的书法作品,绝不影响我们的欣赏与学习。

但要申明的是:

如果以此作来上溯米老,究竟堂奥,则路数不对,因为有太多的意到笔未到的地方,太多率意的东西,阻碍我们去认识真正米芾的书法艺术。

有鉴于此,拉杂成篇,并乞就教于专家识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