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65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docx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德)马克斯·韦伯认为: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提倡努力工作B.宣传新教地位

C.简化宗教仪式D.鼓励发财致富

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否定宗教信仰

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挑战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3.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4.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5.教皇英诺森三世说: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6.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7.15世纪,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等巨额可动产财富,同样让他们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以及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税。

这导致了(  )

A.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B.近代欧洲革命的相继发生

C.教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严重

D.信仰危机在欧洲不断发展

8.下列对宗教“异端”运动的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

A.是指人们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C.是指人们利用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是指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

9.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10.1555年,德意志皇帝在奥格斯堡召开帝国会议,签署了《奥格斯堡和约》,规定:

以1552年为准,属于路德教的财产归还路德教,天主教也有权保有尚未失去的权益。

这一规定反映出(  )

A.天主教对德意志地区的控制结束

B.路德教最终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C.世俗权力同教皇的斗争取得胜利

D.教皇丧失了在德意志的一切权益

1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2.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13.1527年,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弟娶兄嫂而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

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且通过国会立法宣布脱离罗马教廷,英国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英国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路德教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

C.资本主义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14.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信中写道:

“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

”这句话表明宗教改革(  )

A.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B.宗教信仰在欧洲出现了全面危机

C.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D.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5.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资产阶级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普遍得到加强

C.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6.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领域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个人与社会

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

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经济方面

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

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

政治方面

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

——据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

(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4分)

(2)对比马丁·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

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

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13次。

——[法]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5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

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

材料二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鼓吹“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他们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要求“纯洁”国教教会的“清教徒”受到的迫害更加严重。

这些政策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政治局面日趋紧张,终于在1640年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著名的清教徒克伦威尔领导英国议会军打败了国王军队。

(1)依据材料一,英国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的名称是什么?

为什么称它为新教?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英国为什么会出现清教徒?

清教徒的出现有何意义?

(3)由以上两则材料,说明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2分)

(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4分)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德)马克斯·韦伯认为: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提倡努力工作B.宣传新教地位

C.简化宗教仪式D.鼓励发财致富

解析:

据材料“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可知,宗教改革后的新教鼓励发财致富,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否定宗教信仰

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挑战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解析:

题干反映宗教改革使“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变为“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即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对话,否定了教会的权威,C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

答案:

C

3.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解析:

马丁·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都是以资产阶级宗教代替封建宗教,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故C项正确;两场改革并没有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两场改革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B两项错误;二者没有破除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故D项错误。

答案:

C

4.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质”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要体现这场运动的阶级本质和斗争对象,C看不出实质,A、B表述不属于“实质”,只是这场运动的形式而已,所以选D。

答案:

D

5.教皇英诺森三世说: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B项。

答案:

B

6.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国王代表的是王权,教皇代表的是教权,教皇主持国王的加冕典礼表明教权制约王权。

B项不符合题干信息,C、D两项均不是实质。

答案:

A

7.15世纪,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等巨额可动产财富,同样让他们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以及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税。

这导致了(  )

A.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B.近代欧洲革命的相继发生

C.教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严重

D.信仰危机在欧洲不断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15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王权与天主教会在经济上的矛盾,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14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王权的政治革命,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C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信仰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8.下列对宗教“异端”运动的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

A.是指人们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C.是指人们利用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是指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

解析:

“异端”是天主教会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思想的统称,“异端”运动就是指人们利用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

C

9.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

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

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正确提取马丁·路德的观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理解其观点。

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社会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社会运动,马丁·路德主张加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这符合西欧社会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需要。

民族意识的增强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了威胁。

答案:

D

10.1555年,德意志皇帝在奥格斯堡召开帝国会议,签署了《奥格斯堡和约》,规定:

以1552年为准,属于路德教的财产归还路德教,天主教也有权保有尚未失去的权益。

这一规定反映出(  )

A.天主教对德意志地区的控制结束

B.路德教最终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C.世俗权力同教皇的斗争取得胜利

D.教皇丧失了在德意志的一切权益

解析:

“天主教也有权保有尚未失去的权益”,表明天主教对德意志地区的控制并没有完全结束,教皇也未丧失在德意志的一切权益。

《奥格斯堡和约》是宗教改革的结果,它不是世俗权力与教皇斗争的结果。

因此,A、C、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故选B项。

答案:

B

1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教皇代表和马丁·路德都认为《圣经》是信徒信仰的基础,但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解析: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没有动摇上帝的地位,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没有批判专制王权,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与《圣经》直接对话,让人们自己去思考,故C项正确;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1527年,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弟娶兄嫂而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

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且通过国会立法宣布脱离罗马教廷,英国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英国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路德教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

C.资本主义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解析:

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本质反映。

答案:

C

14.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信中写道:

“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

”这句话表明宗教改革(  )

A.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B.宗教信仰在欧洲出现了全面危机

C.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D.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解析: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充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广泛,选择C项,A、B两项说法绝对,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15.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资产阶级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普遍得到加强

C.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解析:

宗教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意识形态领域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6.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领域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个人与社会

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

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经济方面

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

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

政治方面

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

——据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

(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4分)

(2)对比马丁·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

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6分)

解析:

(1)问所谓摧毁者,指的是对于天主教的传统观念。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政教分离等,确实对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构成摧毁作用。

(2)问所谓构建者,指的是重新阐释宗教理论,使得它能够很好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

从“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可归纳出。

答案:

(1)说明:

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主张政教分离等,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2)精神:

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

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13次。

——[法]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5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5分)

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内在原因(公开书的内容)和外在原因(技术因素)分析。

(2)问的第一小问从马丁·路德的初衷与最终的影响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

马丁·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

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

材料二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鼓吹“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他们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要求“纯洁”国教教会的“清教徒”受到的迫害更加严重。

这些政策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政治局面日趋紧张,终于在1640年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