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585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docx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1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

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

______

考号:

______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作家塑造一个典型的文学人物形象,画家创作一幅图画,都要在头脑里先构思出这个人物或这幅图画的画面,这种构思的过程是以人或物的形象为______的,所以叫形象思想象维。

2、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______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______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4、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______,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

5、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

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______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

6、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______。

7、学龄前儿童(三至六七岁)的思维,只反映同类事物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______特点。

8、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______进行加工的思维。

9、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______、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

10、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______,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艺术思维。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

A.自然科学

B.生物学

C.抽象思维

D.地理学

2、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A.形象思维

B.物理现象

C.自然现象

D.物理现象

3、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因此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A.形象思维

B.心理状态

C.自然现象

D.物理现象

4、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理论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理论思维指以科学的原理、概念为基础来解决问题的()。

A.思维活动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过程

5、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极其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师,但他却反对把逻辑方法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他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

A.创造力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6、爱因斯坦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实际上就是起源于一个自由的()。

A.想象

B.不稳定

C.固定

D.参考系统

7、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

A.符号

B.发展

C.实践

D.分析

8、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

A.性格

B.形象

C.能力

D.兴趣

9、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应是粗线条的(),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

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

A.物质

B.精神

C.反应

D.制度

10、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

所以,想象性是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

A.客观事物

B.优点

C.识记

D.情感过程

11、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

A.知识

B.情感

C.心理

D.意志

12、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地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

A.形成概念

B.创造能力

C.认知能力

D.元认知能力

13、抽象思维深刻地反映着外部世界,使人能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趋势,预言“生动的直观”没有直接()出来的、但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自然现象及其特征。

A.服从

B.从众

C.提供

D.暗示

14、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

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A.具体思维

B.行为主义学

C.认知学

D.人本主义学

15、人的现实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和()交织在一起的混杂状况,由于形象思维的干扰,如果你不去有意识地和刻意地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你的思维就必然是断断续续和凌乱的,你的决策或判断就只能是盲目的和没有依据的,你的行为带来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A.抽象思维

B.条件反射

C.暗示

D.服从

16、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目的就是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一些事物的变化和另一些事物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正是以此为基础人们才能预测将来的变化和()自己的行为。

A.服从

B.引导

C.从众

D.暗示

17、抽象思维是用概念间的关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像()那样用图画的变换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A.形象思维

B.社会知觉

C.社会态度

D.社会归因

18、人们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来形成概念并确定概念与概念之间演绎的关系、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概念内涵的数量()。

A.弗洛伊德

B.华生

C.马斯洛

D.属性关系

19、与抽象思维的定义密切相关的是分析、综合、()、演绎的定义。

A认识过程

B.感情过程

C.意识过程

D.归纳

20、如果没有抽象思维的准确性,即不能准确界定概念和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就无法变成现实性。

因此,准确地形成()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是抽象思维方法的最基本的规则。

A.色觉

B.概念

C.感觉

D.统觉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情绪:

2、面部表情:

3、情绪状态:

4、情绪的维度:

5、生理唤醒:

6、感知:

7、想象:

8、有意想象: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分析是指用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从而便于形成各个概念或便于确定概念间的关系的方法。

2、()归纳是指思维找出多个特殊性的具体事物的共同性的方法。

3、()综合是指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用形成的各个概念分别代表,形成原来的整体事物的概念或确定这些各个部分的概念的关系的思维过程。

4、()演绎是指思维从事物的一般性返回到事物的具体的个别性的方法。

5、()批判思维是一种智能上经过训练的过程,包括积极地和高度技巧化的概念、推论、分析的综合,或者评估收集而来的或产生的信息,观察,实验,沉思,推理,或者交流,作为一种对信念和行动的指引。

6、()批判思维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关于任何主题、内容、或者问题的思考者去提高他/她思考的质量,通过巧妙地运用思维内在的结构和用智能标准对思考施加影响。

批判思维地建立受个人的成长环境影响很大。

7、()批判思维根据潜伏其下的动机而变化。

当它建立在一个自私的动机上时,它经常是在对服务于他个人或者他的团体。

8、()任何种类的批判思维都绝不是一种对于所有人都普遍存在的。

9、()集中思维就是鉴别、选择、加工的思维,因而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

10、()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际上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循环往复而构成的思维活动。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感性意志?

 

2、理性意志的含义?

 

3、认知素质的含义?

 

4、心理素质的含义?

 

5、意志强度第一定律的含义?

 

6、意志强度第二定律的含义?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活动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素材

2、表象

3、手段

4、想象

5、思维流程

6、艺术思维

7、本质

8、表象

9、分析

10、思维方式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C

2、A

3、A

4、D

5、A

6、A

7、D

8、B

9、C

10、B

11、A

12、A

13、C

14、A

15、A

16、B

17、A

18、D

19、D

20、B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3、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比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4、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5、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6、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

感知可分为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

感觉过程中被感觉的信息包括有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的存在以及存在关系信息。

感觉不仅接收信息,也受到心理作用影响。

7、在广告心理学中,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组织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人能够根据他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形象,依靠的就是想象。

8、有意想象:

个体自觉地提出想象任务,根据自己的意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想象。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对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

10、对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答: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2、答:

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

3、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

4、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

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情绪内核的外在表现。

5、第一定律即意志强度对数正比定律,人的自身行为活动的价值率高差越大,根据意志强度第一定律,它所产生的意志强度越大,人就会越经常地、大规模地发展这一行为活动。

6、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活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答:

意志与认识、情感活动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

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是意志力量的源泉,认知过程是情感和意志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知过程,就不会产生情感和意志过程。

情感对认知和意志过程有增力或减力的重要影响作用——既可能是认知和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能是其阻力。

反过来,意志对认知和情感过程有调节作用。

第二信号系统的过程中,意志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者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构成了统一的心理过程。

复习资料:

人格又称个性。

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

一般说来,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的整个生活历程的反映。

人格的形成也和人的生物遗传因素有关,因为人与人的个别差异从婴儿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现。

作为区别人与人的不同特征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什么是人格?

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作出了相应界定。

总体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

(1)罗列式概念。

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

(2)整体性概念。

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

(3)层次性概念。

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4)适应性概念。

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5)区别性概念。

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

人格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

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

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

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

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

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最早的两种描述人格的方法就是,通过有限的几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对个体进行分类;在不同的特质上对个体用等级的方法进行评定。

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类看来似乎是一种天生的倾向。

我们来介绍一下心理学家所形成的对类型和特质进行分类的理论。

类型分类

我们通常依据不同的特点对人们进行分类,包括大学的类别、专业、性别和种族。

一些人格理论家也将人们归入不同的各自相异的类别中,也就是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s)。

人格类型是全或无的现象,而不是程度的问题:

如果把一个人归类为某一类型,那该个体就不能被归类于该理论中的其他类型中去。

许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格类型,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将理解他人这种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一)希波克拉底气质类型

早期的类型理论之一是由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创建了内科学新开业医生誓约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体含有四种基本的体液,每种体液与一个特定的气质类型(一种情绪和行为的模式)相对应。

个体的人格是由体内何种体液占主导所决定的。

希波克拉底将与人格气质对应的体液依据以下方案进行配置:

◆血液多血质:

快乐,好动

◆粘液质:

缺乏感情的,行动迟缓的

◆黑胆汁抑郁质:

悲伤,易哀愁

◆黄胆汁胆汁质:

易激怒,易兴奋

虽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个理论没有经受住现代社会的考验,但它的确流行了几个世纪,影响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二)威廉·赛尔顿(WilliamSheldon)体型与人格类型

1942年,威廉·赛尔顿提出了一种类型理论,将体型和气质联系在一起,该理论在现代的流行媒体中依然有所反映,甚至被鼓吹。

他根据体型将人分为三种类型:

内胚层型(胖,柔软,圆润),中胚层型(肌肉发达,矩形身材,强壮),外胚层型(瘦长,虚弱)。

赛尔顿认为内胚层型的人是放松的、喜欢吃东西而且喜爱社交。

中胚层型的人是充满能量、勇气以及有过分自信倾向的人。

而外胚层型的个体是有头脑的、爱好艺术地以及内向的,他们通常更多地考虑生活,而不是消耗或是仅仅执行它。

在一段时间里,赛尔顿使用成千上万的诸如耶鲁和韦尔兹利大学学生的裸体照片进行了体型和生活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使得该理论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

但是,如同希波克拉底早期的理论一样,赛尔顿关于体型的类型学说也被证实同个体行为几乎没有相关。

(三)弗兰克·沙洛威(FrankSulloway)人格类型理论

近几年,弗兰克·沙洛威提出了基于出生顺序的现代类型理论。

在家里你是头生儿(或是独生子)吗?

或者你是后生子?

因为你只能选择这两种出生顺序中的一个,沙洛威的理论满足了成为类型理论的要求。

(对于特殊的家庭格局一—例如,两个子女的年龄差别非常大—沙洛威也提供了分类的方法。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体是为了找到生存的合适环境而出现多样化这一观点,沙洛威提出了使用出生顺序预测人格的方法。

根据沙洛威的观点,头生儿的位置是现成的:

他们直接要求父母的爱与关注;他们通过认同和遵从父母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

相反,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位置就是不同了——一个无法非常清晰地得到父母模范作用的位置。

随之,沙洛威将后出生的孩子特征化为“天生的反叛”:

“他们要在先前出生的孩子还没有占到主导地位的领域里占有优势。

后出生的孩子通常被培养成对经验持有开放性态度——一个有用的策略,以在生活中获得更新颖、更成功的位置”。

为了验证后出生的孩子喜爱创新而头生儿安于现状这一假设,沙洛威调查了科学、历史以及文化上的革命,以及大量对这些革命持支持或反对态度的历史上和当前时代的人的出生顺序资料。

对特质的描述

类型理论认为可以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是独立的、不连续的,就像第一胎出生的孩子和以后出生的孩子一样。

与此不同,特质理论推崇连续的维度,如智力和友谊等。

特质(trait)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比如说,某一天你可能会通过归还一个捡到的钱包来证明你的诚实,而另一天你可能会通过在考试中不作弊来证明这一点。

一些特质理论家认为特质是引起行为的先决条件,但更加保守的理论家仅仅将特质作为描述性维度,该维度简单地总结被观测到的行为模式。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比较著名的特质理论。

(一)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阿尔波特(CordonAllport,1937,1961,1966)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

根据阿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

阿尔波特确定了三种特质:

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影响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

比如对于特雷莎修女来说,首要特质可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自我牺牲。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展出这样明显的首要特质。

核心特质是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特质,如诚实和乐观。

次要特质是有助于预测个人行为的特定的、个人的特征,但次要特质对于理解个体的人格帮助要小得多。

对于食物和衣着的偏好是次要特质的例子。

阿尔波特感兴趣的是探索使一个人成为独立个体的这三种特质的独特组合,他支持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检验这些独特的特质。

(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

卡特尔(RaymondCattell,1979)使用阿尔波特和奥波特的形容词表作为他的研究起点,想要揭示出一些数量适宜的、基本的特质维度。

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人类人格的16因素。

卡特尔将这16因素称为根源特质,因为他相信这16因素是表面行为的潜在根源,而这一根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

卡特尔的16因素包含了重要的行为范畴,如有保守的和开放的,信赖的和怀疑的,以及放松地和紧张的。

虽然这样,现代特质理论辩称,比16个更少的维度也可以包括人格中最重要的特性。

(三)艾森克特质理论

艾森克(HansEgsenck,1973,1990)根据人格测验的数据推出三个范围很广的维度:

外向型(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精神质(善良的、体贴地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四)五因素模型

艾森克理论的许多观点得到了研究证据的支持。

但是,近年来,多数人的意见认为五因素可以最好地描述人格结构。

如下表所示,五因素模型包括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非常宽泛,因为在每个维度中都包含许多特质,这些特质有各自独特的内涵,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心理动力学理论

强大的内在驱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这种观点在所有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psychodynamicpersonalitytheories)中都很普遍。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即内心事件,intrapsychicevents),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在非意识层面。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本质就在于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来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冲突的关注。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

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决定的。

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假设的数据主要来自临床观察和在治疗中对个人进行的深入的案例研究。

他通过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病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正常人格理论。

2.后弗洛伊德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