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140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docx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学科,从对疾病观察研究的差异、到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区别、再到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学文化)的不同,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但是中医系统下的哲学思维在研究疾病对象时所思考的并不只是从人的角度,还联系到整个宇宙,关注的是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从这样的“天人合一”、“天人互感”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宏观性的特征,进而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角度来看又具有生态性的特征。

相对于中医,西医则更倾向于将人体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再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将器官组织层层抽离、细化到微观的细胞分子的层面上来,这和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再从西医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是由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构建起来,并且这些学科都是从更小更细微的角度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精准的描述和研究,对比中医的“宏观性”的特点西医则更倾向于“微观性”,并且从基础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也更偏向于“生物性”。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易》曰: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但是相比与这一“仰”一“俯”,在这里我们需要从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来“观”,依据中西医对人体和宇宙的物质性、对不同状态下能量表现特点以及对时间空间定义的不同描述,下面我们将从物质维、能量维和时空维这三点来进行我们所谓的“观”。

1.物质维

首先从“物质维”的角度来思考。

中医无论在辨证论治,还是组方遣药,都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其研究对象是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如《周易》的“易”的含义一样,中医中很多哲学理念就源自于《周易》,所以和《周易》一样,是在宏观上把人设定在宇宙(自然)这个条件下去观察思考的,人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形成一个“生态圈”;并且人也遵循着宇宙的规律,自身也可以形成一种“生态圈”,有循环节律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中医用药于人体是起“调节”阴阳,纠正偏盛偏衰,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而西医的本质就在于“对抗”疾病,研究对象是疾病(病源),把人当作疾病的载体,不论是模型还是实验,都是将人体看做可拆分的机器去观察思考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抗”,这种“对抗”的思维模式就是比较微观的模式,在西医的分析还原思维驱使下,看到的人就是一个“生物体”,一个个组织器官或者细胞,治疗就是找到病源病因,然后像对待敌人一样要消灭殆尽,而这样往往也会损伤到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就像现代的癌症治疗一样。

再比如曼陀罗花在中西方的应用发展,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中西医在对物质的认识和特性把握上的区别。

大家可能都知道华佗的麻沸散,在此方中,就有关于曼陀罗的记载。

中医的理论中对曼陀罗这个物质的分析是味苦性温的,可平喘祛风止咳,其毒性大,是毒是药,就看剂量地把握了,一般很少单用,所以中医在使用曼陀罗的时候,多和其他药一起组合成方,一来可以减少毒性的成分,二来可以突出所需要的药效。

而在西方,最令人难忘的是它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作中的记载,即朱丽叶用来“假死”的催眠剂。

在最初,曼陀罗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对它的认识是一样的,多被用来缓解疼痛、使人精神错乱等。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根据不同需求,曼陀罗在东方常被用于制成蒙汗药等,而在美洲土著同印度和锡兰的医生那里,曼陀罗的提取物则被用来治疗哮喘,可以对抗支气管痉挛等疾病。

不过当西方医生发现曼陀罗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可控制的方面后,开始谨慎小心地使用,并对其进行微观的研究,进而发现了其中分离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又名颠茄碱、天仙子碱或东莨菪碱,其化学成分,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阿托品,被用于急救是挽救生命的良药。

另外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对很多药物的使用并不是单纯地只重视药性,而更多地会去结合这个药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会将药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到一起的,因为这种文化,这种社会价值更能深入人心,更能从精神上去引导。

比如中药中的艾草,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会在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悬挂艾草,意在辟邪,祛除毒气,诗经《王风·采葛》中有云: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在中医里,我们对艾草最主要的应用是“艾灸”,这个“艾”讲究“三年艾”,长得越久越好,如《孟子·离娄上》: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这个“三年”之说,一方面可能就是来自诗经里的“如三岁兮”,一方面也和“三年艾”确实药效更强有关,所以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的谚语。

又例如在西方,因为曼陀罗的使用,多伴有死亡和使人丧失理智,于是它多被视为是和魔鬼联系在一起的植物,是危险的象征。

所以当从宏观上,看到这个药的优势时,中医是好的坏的放到一起用,并在使用时会重视其整体的价值;而西医则选择安全性高和使用价值高的方面,偏向对有利成分的使用,这就是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在物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时明显的不同。

2.能量维

我们也可以从“能量维”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的宏观与微观的特性上的不同。

提到“能量”的概念,在中医理论里我们可以用“气”来描述。

而提到“气”,在中医理论中,最典型的就是经络和气功。

研究表明,现代高能的红外热象仪可测见气功功能态(有别于觉醒、睡眠、催眠等的人体意识状态),在此功能态下,人体运气所到经络的部位的温度,就会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另外通过脑电波的测试,发现在气功功能态下,生物电电波幅会增高并更趋于同步,使得大脑对信息的感知更加灵敏。

大多数时候能量的转变和信息的传递时相伴的,这类似于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里面的对神经递质的描述,可以理解为人体通过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像是一种自我的“内视”和“联系”,它发生于脏腑之间、经络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也就是一种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接收。

但是中医的“气”的理论是要糅合古代哲学思想来理解的,物质上来说“气”是万物本原,但同时“气”是无形的,弥散的,运动的,所以中医里“气”的概念是很宏观的,不仅类似于西医分子生物学中的量子场和ATP生物能,还可以把“气”这个概念理解成气场间的相互感应,人和宇宙的感应,就是这种类似于气场之间的相互感应,在这种感应中人和宇宙之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还有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气场感应的,就好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一样,就好像是有相同“气场”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人也好,物也好,当气场相互交感,协调后会使人际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就像是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一个道理。

而“人以群分”就是这个“和”的结果。

另外中医里的“气”不是孤立存在的,还需要“精”来养,“神”来调控,所以我们每个人形成的气场,除了所有人体之精气,还有就是和“神”有关的德性之气,由什么样的“神”来调控精气,就取决于我们如何修炼我们的德性之气。

这一层含义正是要求内外兼修的中医哲学理论所特有的。

德性之气投之于天地,就是可以生万物,投之于人,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如初生婴儿般,不争求和。

不过中医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比如古人认为,人必须“与天地合其德”才能保存人体正气以御邪,正如《易经》所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种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所形成的气场在古人看来,是邪气所无法侵入的。

中医在能量方面的理解,除了气的概念,还有就是阴阳五行。

其实中医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描述能量的转化,就是在通过宏观的角度来描述人体能量的动态变化,而五行理论的提出,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的能量的性质。

当然追根究底,还是在说“气化”,即“气”的功能性概念。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描述的: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意思是不论是地气、天气,还是清阳、浊阴,都可分为阴阳之气,且不论是天气变化,还是脏腑的生理病理,都可以归结为是气化的结果和能量的转变。

像“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典型的对能量的转化的描述。

而在西医理论中,提到能量首先就要提到ATP(三磷酸腺苷,化学式:

A-P~P~P)和线粒体(细胞动力工厂)。

虽然说糖、脂肪、蛋白质才是供能物质,但是在细胞内发生氧化磷酸化时,这些功能物质都会被转化成Co2、H2O和ATP。

当ATP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然后离腺苷(A)最远端的高能磷酸键(~P)发生断裂形成ADP时,就会释放出能量。

虽然ATP是生物化学里的概念,但是西医认为人体具有生物性的特性,于是从微观的角度,发现人体细胞中,线粒体就是一个能量供给体,而这个供给体又是合成ATP的主要场所,所以结合ATP的能量产生机制,就能解释人体甚至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了。

线粒体除了为细胞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的分化,细胞的信息传递,自身还携带着遗传物质——DNA链,所以线粒体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控制着细胞的分化和凋亡周期。

于是现代西医利用对线粒体的了解,也发现了当人体发生病变时,线粒体也会发生改变,包括大小、结构、数量等,而这些改变,以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的仪器来检测。

此外也发现线粒体和人体的衰老有关。

这些认识和结论,可以说是基于西医的微观生物性的特征才得出的。

不过,相比于中医,西医在能量的认识和运用上,更加多面和灵活。

如超声刀的应用,利用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去切割人体内部组织,同时高能超声波还能转化成热能,现在多应用于肿瘤细胞的切割,并通过计算机来定位肿瘤细胞,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这种热能疗法,创伤小,可监测,副作用小。

但是这种治疗在现阶段医学技术水平下,相对于化疗放疗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判定,现阶段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人体本身自带癌症基因,就算无创切除肿瘤细胞,只要致癌因素还存在就还会再长出新的肿瘤细胞,这样看来超声刀也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有待更新的技术和理论来解决肿瘤的问题。

3.时空维

从时空这个维度来审视中西医宏观和微观的差别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之前说的周易的“俯仰观”。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较为独特的一点就是象数思维,是一种医和易的融合,是通过图像、符号或数字按一定的理论推演来揭示事物间的规律,并做出预测。

其选取的对象多数是直观的,可以感知的,运用的其实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如《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的理论思想,就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人体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阐释。

所谓“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五方之气的运动,“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

然后五运以纪年的十天干、六气以纪年的十二地支来推演。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就是将节气和五运六气联系到了一起,同时也说明了人和天地(宇宙)之间的宏观上的联系。

另外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还探讨了关于六气和三阴三阳对应的内容,首先由鬼臾区提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然后鬼臾区又解答了黄帝的“其余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的疑问,即风对应厥阴、火对应少阴、暑对应少阳、湿对应太阴、燥对应阳明、寒对应太阳,创立了“岁运同”、“天符”、“岁直”合成了“三合”的运气学说,而这种“运”与“气”的迎接和随承是“动而不息”、周而复始的。

这种从天干地支角度来观察和解释人和宇宙的关系,就是一种时空上的视角。

西医也是具有时空性的。

就空间性而言,西医的还原思想,是将对人体的认识,从器官学、组织学进入到细胞学,再到RNA和DNA的基因学,就是依据“原子论”的可再分的微观思想,这明显区别于中医的“元气论”。

就像对于某一疾病的定义和描述,总是要确定为某一部位,比如胃炎和心肌炎,都是炎症,但是名称上就能确定是不同器官出现病变;再如肺结核病影像特点是易在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的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