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160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第二三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28-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生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教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

难点是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课时安排      3课时

单元知识点

认识千克,用千克作单位估计或测量物体的轻重

认识克,用克作单位估计或测量物体的轻重,千克和克的换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P28——3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

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kg和数字刻度)

问:

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2题

2、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四、总结延伸

问: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P31——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

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

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

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

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

教师巡视。

问:

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交流汇报。

问:

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

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

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2水果图

问:

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

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4题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3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

难点是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单元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等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P36——3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⑵问:

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

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P39——4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

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

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

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想想做做”3

2、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P41——4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

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

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为什么?

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

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为什么?

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

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

再怎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

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4—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P43——4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31、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P433、4

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尝试独立解答,再班级交流讨论。

3、P435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每张书签的周长?

4、P446

事先发给学生如题中规格的长方形两个。

要求学生先量出数据,再尝试拼出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思考:

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你是怎样想的?

5、P447

理解题目要求。

6、P44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指出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对不同方法的交流。

二、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5米,宽25米,小红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2、李大爷靠墙用竹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长是20米,宽是15米。

李大爷至少要围多长的篱笆才行?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P46——4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有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

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围一围

谈话这是一根美丽的丝线,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能用这根美丽的丝线做什么?

出示课本插图,明确围成的图案的要求。

问:

你想用这根丝线围成什么美丽的图案?

学生活动。

评析:

你围成的图案的周长是多少?

怎样量最方便?

2、摆一摆

谈话:

刚才同学们用最方便的方法量出了自己围出的图案的周长,下面你能用尺量出学具篓里的小棒的长度吗?

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及时提醒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问:

你是怎样摆的?

周长是多少?

3、拼一拼

谈话:

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

你能算出你拼出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拼的作品。

问:

比较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量一量

谈话:

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5、估一估

学生自由活动:

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