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154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上册教案第5册1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是:

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

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

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

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

”“1吨有多重?

”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

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

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称、常见食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境引入,提出问题

1、交流: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

(一)认识克

1、克有多重?

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

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二)认识千克

一、       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

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二、       师:

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板书:

1千克=1000克]

三、说一说:

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了解自己: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六、课后实践:

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学具、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投影出示蜂鸟、袋鼠、鲸鱼三种动物]

师:

看到这三个动物,你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引导从体重上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在描述它们的体重时,所用的单位一样吗?

分别用什么?

2、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重达到150吨,那么1吨究竟有多重呢?

二、合作交流

1、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如一车煤约重4吨、40个25千克的学生合起来是1吨、100袋大米约重1吨等]

2、师:

1000千克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用“t”表示。

[板书:

1吨=1000千克]

3、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吨”?

[学生交流,如车的载重量、电梯的承重量等]

三、小常识

课本第5页:

生活中常见的秤,你认识哪些,是在什么地方见过的?

[学生交流]

四、自主练习

课本第4、5、6、7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五、课后实践:

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分别是用什么作单位来计量的?

把它们记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超市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学会了吗?

1、交流:

同学们逛过超市吧?

通常会买些什么?

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食品?

重多少?

多少个水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交流]

3、一定吃过不少西瓜,你们家通常买多大的西瓜?

用手比划一下。

10个、20个……这样的西瓜大约重多少?

4、超市的信息中,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解决]

二、丰收园

1、在刚才的超市问题中,你都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

3、己一个评价,说一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

还有哪些方面需努力?

[学生自由交流]

 

单元测试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袋虾条约重50()6个苹果约重1()

 

一个冰淇淋重100()一根火腿肠重40()

 

一只小羊重10()一艘船载重量是4()

三、      你问我答

 3吨=()千克5000克=()千克

 

()吨=8000千克7千克=()克

 三、()里填上“<”“>”“=”。

 600克○6千克8吨○7900千克

 5米○50厘米2时○120分

 600千米○6000米7000克○7千克

 四、小食品超市

 

食品名称

QQ糖

饼干

猪肉干

虾条

点心

重量(克)

70

500

200

20

1000

三、热闹的民俗节

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感知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

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

课本28---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

你参加过民俗语节活动吗?

民俗节活动都有什么?

老师带小朋友们去逛逛民俗节盛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

风筝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京剧脸谱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吗?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

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

1、师:

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

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

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三、折纸船

1、 师:

小朋友们在民俗节中已经认识、了解的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吧。

咱们打开课本第29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动手做一个纸船。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2、师:

谁愿意把你折的纸船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的作品用投影进行展示)

活动四,做一做对称动作

1、师: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

大家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在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在小组内交流。

3、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学生任意做对称动作造型,请同学到讲台表演)

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第2课时

课题:

精彩的杂技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对称。

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会画对称轴,能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

你观看过杂技表演吗?

杂技表演都有什么项目?

老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杂技表演,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

杂技表演时整体动作是对称的吗?

下面三组图形是怎么来的?

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

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师:

下面这三幅图是把表演杂技的动作画简笔画的形式,我们来再来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总结: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

如果沿一条线对折,两边会完全重合,这条折线就叫对称轴。

活动三、

1、师:

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这样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

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四、

1、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解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找一找对称的图形吧。

咱们打开课本第32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做第一流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师:

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

2、大家能不能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看一看谁的手儿巧?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

(请同学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师:

看课本第6题的图,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4、你能根据第7题的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小组内的人听?

 

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研究第8、9题。

四、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更应突出估算。

经常用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信息窗1:

走进果蔬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2:

采访果品加工厂-------学习商中间有0和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3:

采访果品包装车间------学习连除和学习含先加后除(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3、重视估算。

4、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35-3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正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

这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

”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

”“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

”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

师:

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因该题笔算时有余数,如果有学生估计结果约为85,也是可以的。

活动三:

练一练

1、第一题:

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第二题:

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所包含的数量间的关系,明白求445千克鲜鱼能晒成多少千克鱼干,就是求445里有多少个5,用除法计算。

3、第五题:

在学生自主判断并改正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讨论“做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细致和验算的学习习惯。

4、第三、四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7-38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练习6、7、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

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第八题:

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

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

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2、探索解决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和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中间也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

3、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4、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估算。

2、竖式。

3、摆小棒。

师:

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

学生思考,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

板竖式:

                                                                      

师:

你能这种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

721÷7    642÷6    627÷3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

”这个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

师:

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算法?

师:

你认为怎样写比较好呢?

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写0的道理。

师板竖式:

补充练习:

505÷5     402÷2   306÷3

以上教学教师都要先对学生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

活动三:

练一练

1、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一题。

2、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40-4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

”“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

师板书:

420÷3

问:

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

师:

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分学具;2、先估算的;3、用竖式计算的。

师:

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

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

师板书:

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

活动二:

师: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

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

活动三:

师:

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

活动四:

巩固应用

1、做课本41页第三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

可以抽生板演。

目的是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2、第四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3、小测验:

第六、七、八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43、P44练习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