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981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docx

复习重点试题王宗杰的中内没24

欲用我的重点必须首先熟记以下内容(切记)

风燥表征:

鼻塞,涕稠,头痛,微寒,身热,苔薄白

风寒表征:

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

风暑表现:

恶热明显

风湿表现:

恶热明显,头重如裹,肢体沉重

气虚表现:

身体乏力,声低懒言

阴虚表现:

潮热盗汗,五心燥热

肾阴虚:

四肢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肾阳虚;四肢厥冷,腰膝酸软,喜按喜揉

 

1、感冒:

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其特征。

特点:

①条件:

正气不足②定位肺卫③基本病机:

卫表不和④病性:

表实证,虚实夹杂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各论

风寒束表证

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鼻塞,流清涕,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方药:

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风热犯表证

症状:

恶寒轻,怕热,咳嗽,咯黄稠痰,咽喉肿痛,浮数脉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证

症状:

恶热明显,肢体酸重,头重如裹,咳嗽痰粘,脘痞纳呆,脉濡数。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

症状:

气虚(身体乏力,声低懒言)+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脉浮无力。

治法:

益气解表。

方药:

参苏饮。

阴虚感冒

症状: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风热(恶寒轻,怕热,咳嗽,黄痰,咽肿痛)头昏,脉细数。

治法:

滋阴解表。

方药:

加减葳蕤汤。

2、咳嗽是肺气失宣,肺气上逆作声,咳嗽、咯痰为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条件:

①虚实夹杂②定位:

肺,涉及肝脾肾③病理因素:

痰,火④基本病机:

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治疗原则:

外感:

祛邪利肺,内伤:

祛邪扶正

各论:

1、风寒袭肺证

临表:

咳嗽+风寒表征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麻黄汤+止嗽散,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

临表:

咳嗽(白天>晚上),声音(高亢,粗浊),黄稠痰+风热表证

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

临表:

咳嗽(晚上明显),声音(短促),痰(少而粘)+舌干少津+风燥表征

治则: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

临表:

咳嗽(早晨明显,痰出为止,有力重浊痰多)+脘痞纳呆,苔白腻

治则: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

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

临表:

咳嗽(粗浊)+痰(热腥味)

则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

表咳嗽+咳痰+神智不畅,舌红

则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方黛蛤汤+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

表咳嗽(晚上明显,低怯无力,短促干咳)+阴虚+颜面潮红,皮毛无光泽

则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沙参麦冬汤

 

3、喘证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轻者:

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

稍动则喘息不已,张口抬肩严重者:

喘息持续不已,烦躁不烦,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中空

总治则:

祛邪利气,补肺益肾

各论

风热壅肺证

表喘+风寒表证则宣肺散寒方麻黄汤+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

表喘+风寒表证+风热证(口渴,痰粘黄稠)

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麻杏石甘汤

痰热壅肺证

表喘+痰证(黄稠粘)+热证(口渴喜冷饮,身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黄腻苔

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证

表喘+痰(浊,白粘稠不易咯出)+脾失健运(脘痞纳呆,腹泻)+白腻苔

则祛痰降腻,宣肺平喘方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痹证

表喘+兼证(情志:

抑郁+肝郁)

则开郁降气平喘方五磨饮子+心理治疗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表喘(声音短促无力)+肺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畏风,眼睑肿,皮肤干燥无光)则补肺益气养阴,方生脉散+补肺汤

肾虚不纳证

表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肾阴虚或肾阳虚(水肿,面色发黑)则补肾纳气方金匮肾气丸+参蛤汤

正虚脱喘证表喘(张口抬肩,鼻煽气促,唇紫)+神智烦躁,脉浮大中空则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参附汤+黑锡丹+蛤蚧汤

 

4、

心悸: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治则: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各论

心虚胆怯证表心悸,胆虚(善惊易恐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

则镇惊安志,养心安神方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表心悸+心血虚(面色苍白无华,唇苍白,舌质淡,神疲乏力,指甲淡)

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表心悸+肝阴虚(烦躁易怒,口苦,眼红,两胁疼痛,指抖动)+肾阴虚

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表心悸+寒象(胸闷气短,肢冷,动则更甚,苍白)

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表心悸+脾肾阳虚(纳呆腹泻,恶心呕吐,腰膝酸软,冷痛喜按,四肢厥冷,五更泻,水肿)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表心悸+淤血(刺痛,夜间明显,舌紫黯有瘀斑,口唇青紫)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火扰心证表心悸+痰火(心烦,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黄连温胆汤

5、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

胸闷如窒,呼吸欠畅。

重者:

胸痛。

严重者: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各论

心血瘀阻证表刺痛+淤血表现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正表胀痛与情志不畅加重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表闷重痛+脾失健运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表绞痛剧烈,遇寒邪加重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心阴两虚证表隐痛+气阴两虚(心悸心慌健忘,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烦躁)则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生脉散+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证表隐痛+心阴(心悸心烦失眠)+肾阴虚则滋阴清火,养心活络方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证表隐痛+心阳(胸闷气短怕冷)+肾阳则温补心阳方参附汤+右归饮

6、不寐: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变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眠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各论

痰火扰心证表失眠,头痛头晕,目赤口苦,两协小腹痛,铉脉则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证表失眠,胸闷纳呆,黄稠痰,不易咯,便秘,黄腻苔则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证表失眠,苍白无华,眼睑口唇色淡,少气懒言,脉细无力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归脾汤

心肾不交表失眠,心阴(心烦心慌)+肾阴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六味+交泰丸

心胆气虚证表失眠易惊胆怯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

7、水肿:

是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特点:

1、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肺心2、基本病理机转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3、病变性质多属本虚标实4.一般预后良好

阳水阴水鉴别:

病因病程病势病性肿的顺序表现阳(外感之邪,短,急,表实证,上下,肿处绷紧光亮按之凹陷即起)阴(饮食劳倦久病体虚,长,缓,里虚证,下上,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治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各论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表水肿(眼睑肿)+外感表现法疏风解表,宣肺行水。

方越婢加术汤

(2)湿毒侵淫证表:

水肿,皮肤溃疡疥毒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表水肿身体困重,胸闷,纳呆则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

五皮饮+胃苓汤

(4)湿热壅盛证表遍体浮肿+热像(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尿痛)+湿邪(脘痞纳呆)+便秘,黄腻苔,脉滑数治法:

分利湿热。

方:

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表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肿处松弛,从下而上)+脾阳亏虚(喜热饮,脘痞纳呆,怕冷,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法:

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

实脾饮

2.肾阳衰微证表水肿+肾阳虚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

济生肾气丸+真武汤

3、瘀血互结证表水肿+淤血表现+腰痛,脉细涩治法: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方:

桃红四物汤+五苓散

 

8、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基本病机:

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2、病位:

在膀胱与肾,且与肝脾有关3、病性虚实夹杂4、淋证的预后:

与其类别及病情轻重有关治疗原则:

利湿通淋

各论

(1)热淋表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主方:

八正散

(2)石淋:

表尿中夹砂石治则: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

石韦散

(3)血淋:

表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治法: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方:

小蓟饮子

(4)气淋表情志不遂+忧思表现+中气下陷(小腹下坠)治法: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方:

沉香散加减

(5)膏淋表小便混浊,乳白或米泔水,上有浮油治法:

清热利湿,分清泌浊方:

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表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治法:

补脾益肾方:

无比山药丸

 

9、癃闭是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类病症。

癃—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

闭—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

特点:

1、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2、病理性质:

有虚实之分③病位:

主要在膀胱与肾。

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

4、预后:

病情轻者及时治疗好治疗原则:

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

基本原则是通利

各论

(1)膀胱湿热证:

癃闭的特征+膀胱湿热,苔黄腻,脉数。

治法: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方:

八正散或金沙五淋丸

(2)肺热壅盛证表咽干,烦渴欲饮,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方:

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

癃闭特征+肝郁气滞证(情志不遂,善怒)治法: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方:

沉香散或柴胡疏肝散

(4)浊瘀阻塞证表尿如细线,淤血表现,舌紫暗,或有瘀点治法: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

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表小腹坠胀,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微治法: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方:

补中益气汤+春泽汤

(6)肾阳衰败证表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苍白治法: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方:

济生肾气丸

 

10、消渴: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特点:

基本病机:

阴虚燥热涉及脏腑:

肝脾肾肺,以肾为主兼证:

1耳鸣,目翳,雀目2中风3疮壅疥毒4肺痨5水肿治则滋阴润燥

各论

1.上消

肺热津伤证表口渴多饮,口舌干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

消渴方(常用药:

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2.中消1)胃热炽盛证表多食,消瘦,大便干燥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

玉女煎2)气阴亏虚症表口渴多饮,便溏治法: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

七味白术散

3、下消1)肾阴亏虚证表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肾阴虚治法:

滋阴固肾方:

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症表小便频数,饮一溲一+阴虚+阳虚,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方:

金匮肾气丸

 

11、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特点:

1病位:

肝,涉及心、脾、肾2虚实夹杂3病机:

气机郁滞4预后好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各论

1.肝气郁结证表抑郁,胸部满闷,胁肋痛,小腹痛,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

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表抑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便秘,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

丹桅道遥散

3.痰气郁结证表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亦称“梅核气”。

治法: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

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表抑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骂譬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亦称“脏躁”。

治法: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

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表抑郁,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爪枯,失眠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

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表抑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则:

滋养心肾。

方:

天王补心丹+六味

12、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特点:

1病位:

脾,涉及肾、肝、心、肺2病机:

阳气亏虚,痰湿内盛3病性:

本虚标实则补虚泻实

各论

1胃热滞脾证表肥胖+胃热(消谷善饥,口干口苦)+滞脾(脘腹胀满)+脉弦治法:

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方:

小承气汤+保和丸

2.痰湿内盛证表肥胖,身体重着,痰稠,胸膈痞满,脉滑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方:

导痰汤

3.脾虚不运证表肥胖,纳差,神疲乏力,轻度浮肿,胸闷脘胀,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治法:

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方:

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4.脾肾阳虚表肥胖畏寒肢冷,喜食热食治法:

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方: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1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病性:

虚实夹杂2病机:

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3病位:

主要在胃,涉及肝、脾4病理因素:

寒凝、气滞、瘀血、湿热5预后好则理气和胃止痛

各论

1、寒邪客胃证

表剧烈,遇寒加重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

良附丸+香苏散

2、饮食伤胃证表胀痛,口臭,大便臭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

保和丸

3、肝气犯胃证表胀痛,情志不畅加重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

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证表灼痛,口渴而不欲饮,苔黄腻。

治法: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

清中汤

5、瘀血停胃证

表刺痛,似刀割,有定处,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治法: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

失笑散+丹参饮

6、胃阴亏耗证

表隐隐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乏力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

一贯煎+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证

表隐痛,受凉后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

黄芪建中汤

 

14、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特点:

涉及胃脾肝原则:

和胃降逆

各论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表呕吐+外感表征治法: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

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证表呕吐酸腐臭治法: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

保和丸

(3)痰饮内阻证表呕吐清水痰涎,脘闷治法: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

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

表呕吐+肝气郁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

半夏厚朴汤或柴胡舒肝散

2、虚证

(1)脾胃气虚证表呕吐+气虚治法: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

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证表吐+虚寒(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

理中汤

(3)胃阴不足证表呕吐+虚热(胃中嘈杂,手足心烦)治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

麦门冬汤

 

15、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病机:

气机不利,不通则痛病位:

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原则:

理气止痛

各论

1、寒邪内阻证表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治法: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

良附丸+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证表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

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证表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治法: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

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表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或兼痛窜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

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证表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质紫黯。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

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证表隐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

小建中汤

 

16、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定位肠、肝脾肾病机:

脾失健运,泌别清浊治则健脾化湿止泻

各论暴泻

(1)寒湿内盛证表泄泻清稀,遇寒加重+外感表征治法: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

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证表大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

治法:

清热利湿。

方:

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证表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

方:

保和丸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表病程长,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方:

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衰证表五更泻法:

温肾健脾,田涩止泻方:

四神丸

(3)肝气乘脾证表腹痛窜攻,矢气频作,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而发。

法:

抑肝扶脾。

方:

痛泻要方

 

17、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特点:

病机:

大便传导失司病位:

大肠,肝脾肾原则:

以通下为主

各论

1、实秘

(1)热秘表大便干结,热(口干口臭,小便短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

麻子仁丸

(2)气秘表便秘+肝郁(脾气暴)+忧思(喜叹息,表情沉默)法:

顺气导滞方:

六磨汤

(3)冷秘表大便艰涩,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法: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

温脾汤+半硫丸

2、虚秘

(1)气虚秘表便秘+气虚法:

益气润肠。

方:

黄芪汤

(2)血虚秘表便秘+血虚(面色无华)法:

养血润燥。

方:

润肠丸

(3)阴虚秘表便秘+阴虚(潮热。

)法:

滋阴通便方:

增液汤

(4)阳虚秘表便秘+阳虚(五更泻,四肢冷)法:

温阳通便方:

济川煎。

 

18、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特点;病位:

肝胆及脾胃肾病机:

肝郁气滞,疏泄不利,络脉不合预后好原则:

各论

(1)肝郁气滞证:

表胁痛+情志不畅(暴躁,头痛小腹痛,口苦,目赤,小便黄,舌红治法:

疏肝理气方:

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胁痛(烧灼样)+湿热(口苦,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外感表征(身热恶寒)

法:

清热利湿方:

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证:

表胁痛+淤血法:

祛瘀通络方: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证:

胁痛+虚证(肝阴虚{脾气暴,爪枯,}+肾阴虚法:

养阴素肝方:

一贯煎

 

19、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特点:

1虚实2肝脾肾3一般良好治则:

外感头痛—实证—以风邪为主—主以疏风散邪,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补虚泻实;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引经药:

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葛根、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阳头痛——柴胡、川芎、黄芩;厥阴头痛——藁本、吴茱萸;太阴头痛——苍术;少阴头痛——细辛;久痛不愈——头痛较剧烈者,宜选用搜风通络之虫类药物

各论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法:

疏散风寒止痛方:

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治法:

疏风清热和络。

方:

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方:

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治法:

平肝潜阳熄风方:

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治法: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

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治法: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药:

大补元煎

(6)瘀血头痛治法: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

 

20、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特点:

虚实头部肝脾肾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各论

1肝阳上亢证表眩晕+肝亢(头痛,暴躁,失眠多梦,肢体震颤,舌红苔黄,弦数)

法: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

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证:

表眩晕+苍白无话,神疲乏力,皮肤干燥,行动迟缓则: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

归脾汤

3肾精不足证:

表眩晕+耳鸣,齿摇,腰膝,喜按喜揉,下肢无力法: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

左归丸

4痰湿中阻证:

表眩晕+脾虚(头重如果,肢体困重,脘痞纳呆,苔白腻,脉滑)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5淤血阻窍证:

表眩晕+淤血法:

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

通窍活血汤

 

21、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能力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特点:

基本病机: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主要在脑,涉及肝、脾、肾。

中经络、脏腑:

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困。

辨病期:

急性期—半个月(经络)到一个月(脏腑);恢复期—半个月或一个月到半年;后遗症期—半年后。

各论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表肌肤麻木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法:

祛风化痰通络。

方:

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证表头晕头痛,突然口眼歪斜法: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

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证:

表肝肾阴虚表现法: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方:

镇肝息风汤

 

2中脏腑:

1)闭证:

4痰热腑实证:

表便秘,大便干结,苔黄腻,法: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方:

桃仁承气汤

5痰火瘀闭证:

表燥扰不宁,气促口臭法: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方:

羚角钩藤汤

6痰浊瘀闭证:

痰浊表现法: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方:

涤痰汤

7脱证:

阴竭阳亡治法: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

参附汤+生脉散

(3)恢复期:

8风痰瘀阻证:

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

解语丹

9气虚络瘀证表气虚表现+淤血法: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

补阳还五汤

10肝肾亏虚证:

法:

滋养肝肾。

方:

左归丸+地黄饮子。

22.痹症:

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特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