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839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重点.docx

《预防医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重点.docx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内容

1、疾病的三级预防

(1)1级预防也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主要针对无病期。

(2)2级预防指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

主要针对主要针对发病早期。

(3)3级预防指临床预防,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

第一篇生活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污染物及来源

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环境性化学性污染、环境物理学污染、环境生物性污染

来源有:

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工业“三废”三废,农业农药、化肥滥用等。

生活性污染垃圾、污水、粪便,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燃烧产物、烹调油烟、香烟烟雾、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氡及空调场所的微生物等)。

其他污染如交通、放射性废弃物等。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污染影响范围大,人口多,对象广泛。

2.长期性可长时间作用于人群,甚至终生。

3.多样性有特异性、非特异性损害,有局部的、全身的,有急性、慢性的,有近期、远期的。

4.复杂性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4、远期危害

(1)致癌作用

(2)对遗传的影响

环境健康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对某一种特定环境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一、危害鉴定2、暴露评价、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4、危险特征评定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中毒炎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3)致癌作用:

苯并(a)芘

(4)变态反应:

甲醛、铬—过敏性疾病四日市哮喘病(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2.间接危害

(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形成酸雨:

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3)产生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4)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OzoneLayer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色、浑浊度、臭和味

(2)pH值:

pH值为6.5-8.5(3)总硬度:

硬度过高引起胃肠道功能暂时性紊乱

(4)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类、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

2.毒理学指标

(1)氟化物:

不超过1.0mg/L

(2)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铅、硝酸盐等:

多具有明显毒性,规定了最高容许限量值。

(3)氯仿、四氯化碳:

具有致癌性,规定了其上限值,分别为60、3ug/L。

3.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

(2)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3)游离性余氯

4.放射性指标饮用水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的参考水平分别为0.5和1贝柯/L。

第二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P73)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1.金属及类金属如铅、汞、锰、砷等。

2.有机溶剂如苯、甲苯、四氯化碳、正己烷等。

3.有害气体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二氧化硫、氟化氢等。

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及苯胺等。

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如氯乙烯、丙烯晴等

6.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拟除虫菊酯农药等

7.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

异常气候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X线、γ射线等)。

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导致劳动者精神(心理)过度紧张等

3.劳动工具设计不科学,或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导致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厂房面积过小,机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等。

3、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二.职业病

概念: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和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

病因明确

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三.职业性损害的防制(P78)基本原则:

“三级预防”原则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铅的毒作用表现: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卟啉代谢障碍,其它: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内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织、碱粒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脆性增加,导致溶血。

4.其他,肾脏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肾功能异常,女性:

月经不调、流产、早产

婴儿:

母源性铅中毒

二、刺激性气体中毒(会有一题)

第三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生产性粉尘的特性(112)

1.化学组成和浓度粉尘的化学组成,直接决定其对人体的危害和危害程度。

同一种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越高,吸入量越大,危害性越大,尘肺的发病率越高,其浓度以mg/m3表示。

2.分散度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

颗粒越小占的比重越大,分散度越高。

3.粉尘的溶解度4.粉尘的硬度、形状、比重等5.荷电性、6.爆炸性

二.预防控制措施

1)革:

技术改革2)水:

湿式作业3)密:

密闭尘源4)风:

通风除尘

5)护:

个体防护6)管:

防尘管理制度7)教:

宣传教育8)查:

查尘和查体

第三章

1营养素:

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修复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

蛋白质,脂类,糖类,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2、植物化学物:

植物食物中除营养素以外的生物活性物质。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种指标:

a平均需要量EARb、推荐摄入量RNI

C、适宜摄入量AI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4、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人体组织,器官和体内各种重要生理活动物质的基本成分;是机体氮元素的唯一来源;作为能源提供能量。

蛋白质的评价指标:

蛋白质的含量(用凯氏定氮法),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常用的评价指标有:

氨基酸评分,生物价,蛋白质净利用率,蛋白质功效比值)。

5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占总能量10%-15%,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应蛋白质摄入总量的30%~40%

6、脂类的生理功能:

1)脂肪:

a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b在体内储存和提供能量,是产能最高的能源c维持体温,抵御寒冷和支持、保护脏器作用d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糖类和节约蛋白质e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在肠道的吸收f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促进食欲,增加饱腹感g必须脂肪酸的重要来源2)必需脂肪酸:

是构成细胞膜和线粒体的成分和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能促进胆固醇的转运河代谢等3)磷脂:

提供能量、构成生物膜、促进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流、有利于脂肪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以及改善、促进大脑和神经组织的健康及功能4)固醇类:

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

7、糖类的生理功能:

a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b在体内储存和提供能量,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最安全的供能物质;c维持神经组织功能;d具有调节血糖、节约蛋白质、抗生酮、润滑、解毒作用;e改变食物的色、香、味、形;f提供膳食纤维

8、维生素缺乏症:

维A---夜盲症,维生素B1---脚气病,维生素B2---口腔-生殖综合症,维C----坏血病。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9、合理营养:

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

平衡膳食:

各种营养素的数量、比例和质量均符合人体的需要,达到最佳状态的膳食。

10、平衡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

a满足机体能量和营养素需要;b食品多样化;c合理加工烹调;d食用安全;e合理的膳食制度

1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12、膳食宝塔自己看书(p159)

13、人群营养调查包括:

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膳食调查常用的方法:

称重法,记账法,回顾法,化学分析法

体格检查包括:

a、身体测量(标准体重IBW=身高—100;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b、临床检查

14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

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2)有毒动植物中毒3)化学性食物中毒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第四章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形态发育包括什么?

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盆宽、皮褶厚度

2、功能发育包括什么?

呼吸、心血管系统、心率、呼吸频率、心肺功能、造血功能、生殖器官与功能发育、运动素质

3、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包括?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

(1)营养;

(2)体育锻炼;(3)生活制度;(4)疾病;(5)季节和气候;(6)环境污染(7)家庭和社会因素。

三、生长发育评价1、评价方法:

等级评价法、曲线图法2、发育匀称度评价:

体型指数:

1)身高坐高指数:

2)身高胸围指数:

3)肩盆宽指数:

营养指数:

1)身高体重指数:

2)BMI指数:

3)Rohrer指数:

功能指数:

1)握力指数和背肌力指数:

2)肺活量指数:

15章:

疾病分布

一、三间分布:

疾病在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反应了疾病的致病因素会哦影响因素在地区、时间和人群中作用的差异和变化规律。

二、疾病描述指标:

率、比、构成比(率和比通常被作为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指标)

1.率:

是指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些事件发生的频率,结果通常用百分率、千分率表示。

率=(某事件实际发生人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k

2.比:

是两个变量值相除所得的商,表示两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常用倍数或百分比来表示。

比=变量A/变量B

3.构成比:

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常以百分率表示。

计算时分子分母单位要相同,而且分子包括在分母之中。

构成比=某组成部分的值/同一组成部分的总和×100%

三、发病指标

1、发病率:

指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人群某期(年)某病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数×k

k=100%、1000%。

、10000/万、100000/10万

分子分母的确定:

发病率的分子为新发病例数,新发病例大的确定是以发病的时间为依据,只有当某病例在研究的观察时间内发病时改病例才为新发病例。

分母为同期暴露的人口数,暴露人口是指观察人群中可能会发生观察疾病的人。

对于那些不可能患有该病的人,例如在传染病中,已获得免疫者不应包括在分母中。

2、患病率:

又称先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地时间内某病先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患病率=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100%、1000%。

、10000/万、100000/10万

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得出疾病频率,故调查时间不能拖得太长,一般在一至数个月完成不得超过一年。

患病率对于病程很短的疾病,入急性传染病,几乎无特殊意义。

但是对于病程长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有较好的价值信息反映。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于联系:

分子、分母不同,用途差异:

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得出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静态指标。

而发病率是有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是动态指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

联系当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关系: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四、死亡指标

1、死亡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与有所原因)的人数在改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罪常用的指标。

=某人群死亡人数/同时期改人去平均人口数×k

2、病死率:

是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的比例,以百分比率或千分比率表示。

病死率=一定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换该病的人数×k

五、疾病流行强度(阶段)

1、散发:

是指某病发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早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病例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2、暴发:

是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大多数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如食物中毒等。

3、流行: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六、疾病的分布形式: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短期波动:

含有与暴发相近,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热短期波动则常用于较大范围的人群。

2.地区分布:

在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分布、在城乡的分布、地方性

3.人群分布: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与家庭、行为

第十六章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2、描述性研究的目的:

描述性研究是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最基本的步骤。

描述性研究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与前提,先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等信息,从而获得有关的研究假设的启发,进而逐步建立研究假设,或者为分析性研究提供有用线索。

3、现况调查: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指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4、现况调查的目的:

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

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5、现况调查的偏倚

信息偏倚:

询问调查对象有关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从而引起偏倚或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史等回忆不清。

包括回忆偏倚、应答偏倚、测量偏倚、调查偏倚

选择偏倚:

选择研究对象不能全名反映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混杂偏倚:

由于所分析的因素被其他因素干扰,造成对结果判断的错误或者困难,从而导致的偏倚。

6、现况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

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

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第17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一组已患研究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一组为患该病的其他人作为对照组,调查发病前对某个(些)暴露状况,通过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来分析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关系的一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是比较患某病的患者与未患病的对照者在暴露于某种可疑危险或具有某种特征上所占频率的差异,分析这些可疑因素是否与该病的发生有联系及联系强度,是一种“由果及因”的研究。

病例的选择:

一:

要求(诊断标准明确、病例必须具有代表性,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

二:

来源(1.从研究人群中发现的病例2.医院住院患者3.门诊病例4.多家研究

中心或者医院患者)

对照的选择:

一:

原则(1.具有人群未患要研究疾病的代表性2.不能与所研究的疾病产生混杂性影响3.除可能的研究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尽可能与病例组相似)

二:

来源(1.从研究人群中的未患研究疾病者:

代表性较好,但费用高2.患者的同事、朋友、或者同学

等3.医院其他科室的患者)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的步骤:

一、资料的整理二、资料的分析

描述性分析(描述一般特征、均衡性检验)

推断性统计分析X2(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率是否有差异)

X2=(ad-bc)2n/(a+b)(c+d)(a+c)(b+d)

OR=(ad/bc):

暴露与疾病的相关OR≈1,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OR>1,暴露使疾病危险性增加

OR<1,暴露使疾病危险性减少(保护)

优点:

*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研究

*所需样本较少,组织容易

*收集资料后较快得到结果(明确假设的危险,因素、探索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

缺点:

*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通过回忆获取信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混杂影响难以控制

*不能计算暴露于某因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常见的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预防医学重点内容

2、疾病的三级预防

(1)1级预防也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主要针对无病期。

(2)2级预防指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

主要针对主要针对发病早期。

(3)3级预防指临床预防,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

第一篇生活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污染物及来源

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环境性化学性污染、环境物理学污染、环境生物性污染

来源有:

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工业“三废”三废,农业农药、化肥滥用等。

生活性污染垃圾、污水、粪便,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燃烧产物、烹调油烟、香烟烟雾、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氡及空调场所的微生物等)。

其他污染如交通、放射性废弃物等。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污染影响范围大,人口多,对象广泛。

2.长期性可长时间作用于人群,甚至终生。

3.多样性有特异性、非特异性损害,有局部的、全身的,有急性、慢性的,有近期、远期的。

4.复杂性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4、远期危害

(1)致癌作用

(2)对遗传的影响

环境健康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对某一种特定环境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一、危害鉴定2、暴露评价、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4、危险特征评定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中毒炎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3)致癌作用:

苯并(a)芘

(4)变态反应:

甲醛、铬—过敏性疾病四日市哮喘病(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2.间接危害

(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形成酸雨:

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3)产生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4)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OzoneLayer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2.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色、浑浊度、臭和味

(2)pH值:

pH值为6.5-8.5(3)总硬度:

硬度过高引起胃肠道功能暂时性紊乱

(4)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类、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

2.毒理学指标

(1)氟化物:

不超过1.0mg/L

(2)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铅、硝酸盐等:

多具有明显毒性,规定了最高容许限量值。

(3)氯仿、四氯化碳:

具有致癌性,规定了其上限值,分别为60、3ug/L。

3.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

(2)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3)游离性余氯

4.放射性指标饮用水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的参考水平分别为0.5和1贝柯/L。

第二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P73)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8.金属及类金属如铅、汞、锰、砷等。

9.有机溶剂如苯、甲苯、四氯化碳、正己烷等。

10.有害气体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二氧化硫、氟化氢等。

11.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及苯胺等。

12.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如氯乙烯、丙烯晴等

13.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拟除虫菊酯农药等14、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

异常气候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X线、γ射线等)。

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4.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5.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导致劳动者精神(心理)过度紧张

6.劳动工具设计不科学,或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导致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3.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4.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厂房面积过小,机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等。

5、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二.职业病

概念: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和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

病因明确

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三.职业性损害的防制(P78)基本原则:

“三级预防”原则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三、铅的毒作用表现: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卟啉代谢障碍,其它: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内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织、碱粒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脆性增加,导致溶血。

4.其他,肾脏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肾功能异常,女性:

月经不调、流产、早产

婴儿:

母源性铅中毒

四、刺激性气体中毒(会有一题)

第三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生产性粉尘的特性(112)

1.化学组成和浓度粉尘的化学组成,直接决定其对人体的危害和危害程度。

同一种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越高,吸入量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