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72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 先声夺人.docx

小学作文系列第一讲先声夺人

第一讲先声夺人

   小学生作文,我们可以分为六类,归纳为“一人一事一感想,一景一物一想象。

”即写人、记事、读后感、写景、状物、想象作文。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为文如造屋。

”感觉不无道理。

写作和造房子一样,都需要讲究章法,比如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讲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今天我们就先从开头说起。

开头方式也有很多种,我们今天讲的是“先声夺人”。

    顾名思义,也就是以人物的语言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先来看一个课文中的例子:

 

    “妈妈,给我70元钱。

”1998年的一天,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向妈妈伸出手说,“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江菲) 

    这篇文章以瑞恩的语言开头,直指文章主旨,并且点题,“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这就是瑞恩的梦想。

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再来看一个世界名著中的例子:

   “汤姆!

”没人答应。

    “汤姆!

”又没人答应。

    “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

你这个汤姆!

”还是没有人答应。

    这老太太拉低眼镜从镜片上方朝房间看了看,然后她又抬高眼镜从镜片下面看。

她很少或者干脆说她从来没戴正眼镜来找像一个小男孩这样小的东西。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这是世界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开头,主人公尚未出场,透过老太太的语言,汤姆·索亚顽皮活泼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这就是人物语言开头的作用。

    但是,用人物语言开头也是有讲究的。

这个开头的语言,或者揭示文章的主旨,或者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切不可为了开头而开头,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例如下面这个开头:

     “快起床了!

都几点了?

上学又要迟到了!

每天都这么晚,你还想不想上学了?

哎呀,你看看你这孩子!

还不快点……”

    如果是写《唠叨的老妈》,就适合用这样的开头,但是如果是写《助人为乐的老妈》,这个开头显然不合适了。

    有诗为证:

文章开头有多种,根据需要来决定。

人物语言抓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声。

    下面来看两篇例文,

诚信

    “姐姐,你可以把这本书借给我看吗?

”邻居那个小妹妹的声音稚嫩极了。

我揉了揉她的小脸蛋儿,笑了:

“行啊,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还啊?

”这时,她可爱的小脸儿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我看书要很久,可能得12个星期,12个星期之后我肯定还!

    我愣住了,三个月?

她一定是想让我忘了这事,然后把那本书给“吞”了吧?

算了算了,小孩子不懂事,反正那本书我也不看了,就当送给她算了!

于是我笑着点了点头。

    几个月过去了,确实把这事儿给忘了,她似乎也没有再在我面前提起那本书,而且也很少到我家了。

呵呵,应该是被我猜中了。

    直到有一天。

    “姐姐,姐姐!

我来还书了!

”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我吓了一跳,出门一看,竟是那个小妹妹。

    她捧着那本故事书,站在我面前。

“你……你这是打算还给我?

”那小妹妹的声音又严肃起来:

“没错!

我说过我只看12个星期的,不管我有没有看完!

    我不由得愣住了,在这个四岁的小女孩面前。

三个月前的猜想,分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我感谢她。

因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诚信。

 

【点评】用人物语言开头,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就叫做先声夺人。

我学会了坚强

    “哇!

好帅啊,爸爸,我也要玩!

我也要玩!

”我一边羡慕地看着在溜冰场飞奔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边央求着爸爸。

“好啊,我给你钱,你自己进去吧!

”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我穿好溜冰鞋,缓缓滑入溜冰场,以蜗牛的速度绕着溜冰场转圈。

突然前面有一个人失去了平衡,朝我撞来。

一个急转弯,我的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猛地摔在地上。

    我用求助的眼神朝爸爸望去。

爸爸走过来,用调侃的语气说:

“怎么啦,不会就这一点小伤就放弃了吧?

你也太软弱了吧!

”我气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简直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我的亲爸了。

我不服气地扶着溜冰场一旁的扶手站了起来,继续在溜冰场上缓慢地滑行。

渐渐地,我越来越熟练了,逐渐将速度加快,我不禁洋洋得意。

原来,溜冰竟然如此简单!

    突然,我的溜冰鞋的轮子压在一颗小石子上面。

小石子卡进了轮子,轮子瞬间停止转动。

我整个人直接摔在了地上。

“啊!

“我的一声惨叫,吸引了很多溜冰场的游客们。

爸爸听到我的惨叫,终于装不了平静了,疾步走过来,蹲下身子:

“怎么这么不小心,摔到哪了?

”我咬紧牙关说:

“膝盖。

”爸爸抬起我的腿仔细地看了看,“没什么大碍,只是皮外伤。

”他轻描淡写地说。

“那我……还能滑吗?

”我问。

“你自己决定吧!

”我忍住疼痛猛地站了起来,艰难往前滑去。

大概过了十几秒钟,我偷偷地往爸爸的方向望去。

我看到了一个微笑的脸庞,是那种满是父爱的笑。

    我也笑了,那是因为,从此我将变得更坚强……  

【点评】文章用人物语言开头,交代事情起因,简洁明快。

第二讲以小见大

  

孩子天天生活在学校和家里,但是生活每天都在变化,不可能千篇一律。

即使同样的老师上同样的课,但课堂上发生的事肯定跟昨天不一样;即使每天的下课时间都是一样的,但课间发生的事肯定不一样;即使你天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但每天路上见到的人和事肯定也不一样。

没错,这就是素材意识。

一定要让孩子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有作文素材吗?

非也!

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经历?

于是很多人就有了上面这位家长的想法——编故事。

编什么故事呢?

下雨妈妈来送伞,感冒送我去医院。

同学帮我解难题,公交让座靠边站。

  天空飘着五个字儿,这都不叫事儿!

呵呵!

我们称这些作文为“最该死的作文”。

因为它们已经毒害到了小学生的思想,好像除了这些事别的就不叫事儿了。

另外,一定要有一种意识,要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

生活中写哪些事呢?

小事!

要把小事写大,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以小见大。

  课文《一夜的工作》我们都有印象吧?

周总理作为国家总理,肯定做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作家何其芳也肯定知道周总理的一些事迹。

可是他不写,他就偏偏写了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总理一夜的工作。

因为这件事是他亲眼所见,是一件真实发生在他眼前的事情。

他就是把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写得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了解到了周总理的伟大,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典型范例。

  我们在生活中的小事,数不胜数。

爸爸的一个动作,妈妈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句话,同学的一个玩笑……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有好多平凡的小事都可以拿来写。

只要通过这件事能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就说明你选的事例是成功的。

把它写具体、写生动,那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在下面的例文《话说涛哥》中,作者选用的是老师上课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却能看出老师的良苦用心。

文章作者选择的事例很小,但却能以小见大,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

《妈妈的电话》中,小作者没有写下雨妈妈来送伞,没有写妈妈和我共打一把伞,然后把伞偏给我自己被淋湿,那样就俗了。

她只是写了一件让我们感觉很普通的小事——打电话让我穿雨衣,可让我们跟小作者一起感动的正是这一个电话。

  当然,事例的选择还要注意不能太随意,必须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要做到前后一致。

例如,开头写小刚同学的特点是学习认真,大家都很佩服他,可后面却写了一个小刚帮助同学的事例,这样就是自相矛盾了。

    有诗为证:

 

选材意识很重要,真实经历做材料。

小事把它来写大,具体生动才叫妙。

话说“涛哥”

我的老师叫涛哥,他的知识很渊博。

善解人意又幽默,肚子里面笑话多。

  我的语文老师是王老师,深受我们班同学的喜爱,因为他不仅是个好老师,还是我们的好朋友,台上讲课风趣幽默,台下我们相处融洽。

我们都亲切的叫他“涛哥”。

  先来看“涛哥”的“外形”吧。

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双有力的大手,再配上一米八的个子,呵,整个一彪形大汉嘛!

别看“涛哥”外形很猛,但内心还是挺细腻的。

  “涛哥”很善解人意,他总能用诙谐的语言,为大家摆平尴尬。

那天上语文课,大家都积极举手发言,“涛哥”让陈明雍回答问题。

明雍刚开始回答得很顺畅,但不一会儿,她开始支支吾吾:

 “这个,呃……”她的脸也有些红了。

这时,“涛哥”意识到她可能紧张忘词了,随即叫了另一个同学替她补充,还笑眯眯地说:

“你们看,陈明雍同学真谦虚,把自己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别人,大家要向她学习啊!

”“涛哥”此言一出,大家都明白了,纷纷点头。

再看明雍,她在那儿偷偷笑呢!

一定是为老师的理解而感到欣慰。

 “涛哥”不仅善解人意,还非常幽默。

“我给大家将讲个故事好不好?

”瞧,刚上完新课,他又在“诱惑”我们了,回应他的当然是我们整齐的一句——“好!

”“那我们今天就讲一个历史故事。

话说三国时期,有个人叫做杨修。

哎,我们班有没有姓杨的啊……”“涛哥”特别喜欢讲历史人物故事,他的语调时而平静,时而高昂,随着人物转换而变化,脸部表情与手部动作的配合也非常到位,完全能体现当时的氛围。

“涛哥”肚子里有说不完的笑话,加上他幽默的表达,每次都让我们忍俊不禁,开怀大笑。

 这就是我们喜欢的“涛哥”,一个有故事的“涛哥”。

第三讲旁征博引

   有人说,是不是书读多了,就一定能够写好作文?

三个字,不一定!

  或许你感到疑惑,杜甫都曰过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没错,这句诗是杜老师说的,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可人家杜老师说了,是“破”,就是要把书读透。

可是,我们做到了吗?

  回想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读过很多书,多了不敢说,几百万字有吧?

那时候流行言情小说,读完后我们就幻想长大后也能经历一段书中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流行武侠小说,读完后我们就憧憬啥时候能练就主人公的那番绝世武功,仅此而已。

班上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读过很多书,可是又有几个人写好作文呢?

没几个!

  那读书和写作就没关系吗?

当然有!

关键是你怎么读,如果你读书只是关注故事情节,只是关心人物的命运,比如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死的,那个人最后会跟谁在一起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那的确对你的写作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表达,也就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如此吸引我,这样对你的写作才能有帮助。

 举个例子,五年级下册有篇课文《猴王出世》,选自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

开头是这样的一段话: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如果你仅仅从这段话中读懂了石猴是从石卵里化出来的,那不会对你的写作有任何帮助。

你要这样读: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写得到底好在哪里呢?

我要好好研究一下

  瞧!

一个“名曰”,一个“唤为”,都是“叫做”的意思,干嘛不一样,这叫“求变”,避免重复;“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都是三个字,并且结构统一,这叫节奏;“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叫对称。

人家吴承恩老先生可不是浪得虚名,读完这段你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对名家的敬畏,对名著的敬畏。

这样读一遍西游记的话,你的收获会有多大?

这才叫读书,这样读,读完一本名著你基本上就可以成为半个作家了。

  那么读书对写作还有什么帮助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旁征博引。

我们经常在写作文中要引用一些名言、诗句、歇后语、俗语等,如果引用恰当,往往可以成为整篇文章的亮点。

例如下面的例文《亲情》,引用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开篇,再加上真实的天气描写,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还有《啄木鸟在行动》中引用的歇后语和诗句也是恰到好处,为本来较平淡的一篇文章增色不少。

其实,小学生的作文,我们不要要求太高,有一两处亮点已经不错了,日积月累,肯定会越来越精彩。

  当然,旁征博引需要恰当,不管引用什么,你必须熟悉它的意思和用法。

不然非但不是画龙点睛,反而成了画蛇添足了。

    有诗为证:

旁征博引有诀窍,恰到好处很重要。

引用恰当叫亮点,画蛇添足成笑料。

 

亲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南方的天气好像在验证杜牧的诗句,连绵不断的雨已经下了几天了。

清明节这天,雨终于停了。

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我就醒了。

推开窗,只见晨雾笼罩着整个大地,一切都在白茫茫之中。

  妈妈对睡眼朦胧的爸爸说:

“快起来!

不要那么懒,去刷牙洗脸吃早餐,等会儿我们一家要去祭奠祖先的。

”爸爸这才赶紧去“忙”。

  过了一会儿,我们把大堆东西放到了车里,然后就出发了。

天色还是很早,隐隐约约的看见远处的几座山像一条青龙在腾云驾雾;近处绿茵茵的草地上,叶尖上挂满了一颗颗珍珠似的露珠,好像马上要滴落下来。

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

透过浓雾去看,呵,太阳红彤彤的,像一个大红球,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景色呢!

  我们三个人拿着一大堆祭奠要用的东西,走上了阶梯。

哇,来祭奠的人可真多,怪不得要早来呢!

来到先辈的坟前,我们拿出元宝(当然是假的)、蜡烛、水果等祭品,放在先辈坟前……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妈妈,咦,妈妈怎么哭了?

妈妈为什么哭呢?

我想不是为别的,肯定是为了失去的亲情。

我们小朋友不开心时,就有妈妈爸爸安慰,可是他们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伤心时又有谁来安慰呢?

亲情是多么珍贵,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它。

  清明节妈妈缅怀失去的亲情,我懂得了珍惜拥有的亲情。

清明节,我们一起收获了亲情。

【点评】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小作者并没有将事情停留在写清明节祭奠事情本身,她将文章的中心定位在“亲情”上,从清明祭奠感悟到了亲情的珍贵,堪为点睛之笔。

另外在写法上也有很多亮点,引用诗句开篇,叙事中夹杂写景,这样就让文章变得更加丰满。

如果在妈妈哭那里再加上妈妈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相信会更精彩。

啄木鸟在行动

  今天,王老师有点奇怪,不太正常啊!

他布置的作业居然是叫我们当“啄木鸟”,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找20个错别字。

开什么玩笑?

这也叫作业,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我翻开作文本,一遍遍地查找自己的错别字,可最后我只找到3个,我不甘心。

因为我并没有找够20个错别字,作业交不了差;但我却又有点开心,因为我很优秀啊!

作业上没有那么多错别字,呵呵!

  得想个办法。

“张柏恺,你帮我找几个错别字吧!

”我把作文本递给了张柏恺,让他帮我找错别字。

张柏恺煞有介事地接过本子,眯起他那小小的眼睛。

在我的本子上画了一个又一个圈圈,我的心有点忐忑不安了。

看来不是没有,而是自己没发现。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过了一会儿,他把改完的本子给了我。

我看了看他圈的那些字,“嗯?

我写错了吗?

你再看看!

”“哦,是我看错了,嘿嘿!

”原来是虚惊一场。

  唉!

还是靠自己吧!

我又一遍遍地认真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又找到了几个错别字,看来写作文的时候还真不能大意。

  哦!

原来老师是这个意思。

让我们学会改自己的文章,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不要再写错别字。

 “涛哥”真是用心良苦啊!

【点评】歇后语和诗句的巧妙引用,为本来很平淡的文章增色不少。

结尾点明中心,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说明我的这次作业还是让大家有收获的,呵呵!

  起承转合

  先来看看“起承转合”在XX词典中的解释: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本来是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出:

“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有的朋友说了,玩高深有意思吗?

小学生作文还用这个?

客官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写人记事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而写人记事的文章最忌讳的就是平铺直叙,一看开头就知道你下面的内容写啥了,这样的文章让人看着索然无味。

还是先看一篇课文的例子吧!

六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唯一的听众》,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的起承转合。

    起:

我的小提琴拉得很差,不敢在家里练琴;

    承:

我去小树林练琴,碰到一位耳聋的老妇人,她说愿意做我的听众,于是我有了信心;

    转:

妹妹告诉我,那位老妇人是一位首席小提琴手,根本不是聋子;

    合:

我很感谢她善意的谎言,最后成功练好了小提琴。

  这个转折有点欧·亨利式结尾的味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最经典的是他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在此不作赘述。

不过强烈推荐没读过的去读一读,是一篇短篇小说,网上一搜就有。

  假设《唯一的听众》中没有这个转折呢?

那这篇课文就没理由入选我们的教材之中了。

经常看到这样的作文,比如《学游泳》:

我想学游泳,爸爸就教我,爸爸给我示范讲解,我照着学,后来我进过努力终于学会了,我很开心,然后总结一下——功夫不负有心人。

看看开头结尾,中间不用看了。

学游泳如此简单,那游泳教练就惨了,都下岗吧!

  那怎么写?

你在学游泳的过程中肯定是经历挫折的,比如被水呛到,喝几口游泳池里的水,根据我的亲身经历,这个是必须的,呵呵!

把这些写出来啊!

经历了哪些困难?

怎么克服的啊?

这就是“转”。

还有,不要说经过自己的努力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个是不可能的,给人的感觉就不够真实。

实事求是,学会了一点点,有一点点的收获,也是一种进步啊!

这样不是更真实吗?

   例文一《最美的笑容》中也有这样的转折,如果仅仅是写奶奶给乞丐钱来表现奶奶的善良,就有点平淡,但奶奶给予乞丐最美的笑容却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小作者,此为“转”。

最后,奶奶的爱心在“我”身上延续,此为“合”。

  《多云转晴》中的转折就更为明显了,好心情突然受到打击,进而出现了转机,最后居然是皆大欢喜,可谓一转再转,吸引读者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有诗为证:

 

起承转合很关键,平铺直叙太平淡。

构思巧妙有新意,别出心裁看得见。

最美的笑容

  我的奶奶胖胖的,天天都带着一副笑脸。

虽然她长得没有多漂亮,但我觉得她的笑容是最美的。

 秋风习习,天气渐渐转凉,奶奶带着我出来,给家里人添几件衣服。

喧嚣的城市中,灯红酒绿,我和奶奶漫步在大街上。

逛完街后,我和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下桥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乞丐坐在桥尾瑟瑟发抖。

他向过路人伸手乞讨,手上还拿着一个白色的瓷杯。

过路的人们大都看也不看他一眼,低着头,匆匆忙忙地赶自己的路。

 我也假装没有看见,拉着奶奶想快点走。

奶奶却拉住我的手,朝我手里塞了几块钱:

“孙女儿,你去把钱给那个人!

 我皱着眉,很不赞同:

“奶奶,妈妈说这些人都是骗取人们的同情心,来骗钱的!

”奶奶摆了摆手:

“你怎么能这样说呢!

人家如果真的是乞丐怎么办!

咱们又不差这几个钱!

”我竟被奶奶驳得哑口无言,垂着头一言不发。

奶奶从我手里拿过钱,放在了乞丐的瓷杯里。

  乞丐惊喜地抬起头来,口中喃喃,不知在说些什么,手激动地颤抖着。

这时候,奶奶向乞丐绽放出一记温暖的微笑,拉着呆愣的我走了。

  我木然地走在奶奶后面,脑中只有奶奶的那记笑容......

  又是一年的秋天,在桥下的乞丐瑟瑟发抖,身旁来来往往许多的学生和家长。

凉风习习,与那晚的情形是那么相似。

我犹豫了一下,把身上仅有的几块钱给了乞丐,并向他绽放出一抹温暖的笑容……

【点评】这篇文章中奶奶让我给予乞丐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温暖的笑容。

同时,奶奶的善良也在我身上生根发芽。

原来,爱是可以传递的。

多云转晴

   糟透了,今天。

  根据计划,今天,我是最幸福的一个人。

上午跟好友们购物、吃饭,下午就跟爸妈一起去游泳,为此我期待了一个晚上都没睡。

可是……                           

  “喂,是蕙雯吗?

我们今天上午没有时间逛街了,下午你有时间吗?

下午我们再一起玩吧!

”接到好友的电话,我就犹如行刑前的绝望一般。

因为下午我要去游泳,上午爸妈没时间,我期待已久的的快乐就这样消失了吗?

因为下午已经跟爸妈约好了,我只能回复她,“对不起啊,我下午已经跟爸妈约好了一起去游泳。

  几乎是同时,按下结束键的同时,又一个电话打来过来,仔细一看,是爸爸,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不好的预感。

 “喂,蕙雯,今天我和你妈都没多少时间了,好像不能陪你去游泳了,你今天不是还有朋友陪你去逛街吗?

那……

   “刚刚她们也打电话过来,说上午没时间了,下午再来玩,被我拒绝了……”刚说完,我就挂了电话。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反悔了,爸妈也有很多次反悔,可不管是哪次,我都没有现在这么悔到肠子都青的地步。

我把自己甩到床上,闭上眼睛,沉沉地睡了。

天上不知从哪飞来了厚厚的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又是那熟悉的鸟啼,那准时的扫地声。

我又沉沉地睁开眼睛,已经下午了。

一声关门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是爸妈!

  “蕙雯,走,游泳去!

”“你们不是没时间吗?

”我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我和你爸工作赶完了。

”我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这时候我发现,天上那层厚厚的乌云飞走了。

  到了游泳馆,忽然发现跟我约好逛街的好友都在那里玩。

她们也看见了我,问我为什么在这里。

我心里又开心又激动,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快乐也来得太突然了吧?

  多云转晴 !

今天,棒极了!

【点评】这个转折也太吸引人了,可以体现你的心情变化,因为我的心情也在跟你一起变化,呵呵!

 一咏三叹

 “一咏三叹”出自《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

倡,亦作“唱”。

  言归正传。

一篇好的文章总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也就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文章叫《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后,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一匹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情。

“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又是文章的主线,在文中出现三次,贯穿全文,层层推进,起到了一咏三叹的绝佳效果。

每一次读到这句话,都会被残疾青年的善良和热情打动。

如果没有这种写法,这篇文章就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下面的例文《孩子,不怕!

》,写的是“我”不小心受伤,妈妈带我去医院看病的事。

这种文章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很难写出新意,但是小作者却抓住了妈妈的这句话“孩子,不怕!

”在文中三次出现,让读者能感悟到妈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小作者的匠心独运。

  而例文《最温暖的手》写的是“我”和妈妈去超市走散了,一位好心的姐姐带我找妈妈的事。

这类作文题材在小学生作文中并不少见,而像小作者这样,写的作文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

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妈妈的一句话“不要跟陌生人讲话!

”这句话在开头、结尾和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可谓一咏三叹。

  当然,这种写法用好了叫“反复”,用不好叫“重复”,要把握好度,如果没有构思好,就不要刻意去用。

    有诗为证:

文章构思抓主线,贯穿全文看得见。

一咏三叹效果好,读者看了都点赞。

     

孩子,不怕!

  那年我五岁。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