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667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国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国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国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国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docx

《六国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国论.docx

六国论

课题: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掌握“弊、率、患、暴、其实、祖父、判”

等词语的意思。

2、掌握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现象

2、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

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体会论证方法

2、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关键:

在翻译课文基础上,理解文意、反复诵读,理

清文章行文思路,进而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我们学习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在众多“兼并”战争中,胜出七个实力较强打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国七雄”,同学们知道是哪七雄吗?

(生答)齐、楚、燕、韩、赵、魏、秦。

最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那么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宋代大文豪苏洵在《六国论》中剖析了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

1、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散文家,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父子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2、背景简介: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讽谏当朝统治者。

(二)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明学生朗读课文

4、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屏幕展示)

第一段:

提出文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段: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三段:

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四段:

总结历史教训,申明作者的主张。

第五段: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

5、释析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②指名学生翻译、师点拨,指出重点词语

弊:

弊病率:

率领、引领

③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板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能独完。

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6、释析课文第二段

①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②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③指名学生翻译、师点拨,指出重点词语

视:

对待判:

断定

强暴、残暴

暴暴躁

古今异义词:

古:

它的实际情况

其实

今:

实际上

古:

祖辈父辈

祖父

今:

父亲的父亲

④第二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四个重点实词,一个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以及作者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手法。

我们知道六国被消灭的导火线已经燃起,就像作者所担忧的北宋王朝已经亮起红灯一样,贿赂是灭亡的根源。

苏洵是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借古讽今的政治主张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

四、课堂练习

根据第二段内容完成下列题目,进而背诵课文。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和“”相比,又用“”和“”得出“、、”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与子孙的“,,”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与秦国的态度“秦兵又至矣”形成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五、板书设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能独完。

六、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与、义、速、却、智力、礼、故事”

等词语的意义。

2、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用法。

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的意义如“与、义、故事”等。

2、判断句、被动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背诵课文。

教学关键:

理解文意、疏通文言实词、反复诵读,进而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六国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贿赂秦国,那么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呢?

那些没有贿赂秦的国家最后下场是怎样的呢?

这与苏洵所处的时代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本节课我们继续分析。

《六国论》(板书设体)请同学们齐读一二段。

二、新课教学:

1、指名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又是什么?

(师板书)

2、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作者是从哪个方面论述的?

3、生自行翻译课文,师点拨重点知识。

与:

亲附、亲近却:

使······后退(使动用法)

义:

名词用作动词坚守道义

智力:

古:

智谋、力量

今:

智慧

4、分析课文:

(板书)齐与赢而不助六国也不贿

燕以荆卿为计以贿

赵洎牧以谗诛者丧

5、研习第四五段:

作者论述了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后,自然想到他们的就亡之道,作者是怎样阐述他们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自读四、五段,结合注释翻译。

(1)指名翻译四段、五段,师点拨重点知识。

※被动句的用法①“···为···所”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语意上表被动牧以谗诛(刘夙婴疾病)

(2)分析课文:

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作者面对即将灭亡的六国,为他设计了图存之道即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定能战胜秦国,可是最后六国还是被灭,那么,作者为何要将宋与六国进行比较呢?

明确:

引古(六国灭亡)

讽今(勿从六国)

希望宋能够奋起抵抗,积极谋求不贿之而胜之道,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三、课堂小结:

六国灭亡贿者有三,鉴之而贿辽、西夏,则如韩、魏、楚,希望统治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借以提高自身的地位。

四、布置作业:

续写:

苏洵上完此书之后北宋统治者是如何做的。

要求不少于500字

五、板书设计:

得与亡

贿秦而力亡难与易

有限与无厌

借古讽今

六国破灭

弊在贿秦

齐与赢而不助五国——不免

不贿者燕以荆卿为计——速祸

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教后反思

 

《六国论》教案

 

吴红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