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docx
《精品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
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
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同时,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基本结构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
依次是:
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
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
此外,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按专题分组编写。
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②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③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
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
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泡泡的内容大致有: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引导想象的;体会文章结构特点的;引导课外阅读的等等。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本册课后继续安排“资料袋”,在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上,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安排在一、四组,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以及了解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拓展知识面。
“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作为综合活动的组成部分,交流认识大自然和感受农村生活的活动成果。
“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成语等,“趣味语文”中的《说“信”》《趣联巧对》,“成语故事”中的《鹏程万里》《手不释卷》,集中安排以古代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在趣味阅读、轻松记背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
此外,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国的民间故事。
这些都为丰富学习、拓展学习开辟了资源空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识字与写字
本册教材共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累计认识2600个字,会写2000个字。
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和多样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
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
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认字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范写和指导,要注意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写好的字。
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
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
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
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A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
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
1、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适当安排一些词句的练习,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朗读要求的层次性,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默读要在原来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读完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
3、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等。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以上阅读方法。
二是领悟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
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此外,本册还要重点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4、重视引导合作与交流。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惑,展开合作学习。
5、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
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
引向课外进行观察。
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B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
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
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略读课文,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三)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
口语交际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特别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面向全体,训练到位;交际中,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去。
(四)习作
本册习作在“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了8次,作为完整的习作训练;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3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
在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兴趣培养,倡导自由表达。
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
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
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
2、以写实为主,兼顾想象作文。
本年段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
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
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
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同时兼顾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怎么想就怎么写,想象的合理这方面的要求不宜太高。
教师在讲评时,可以表扬想象合理的,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
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
4、勤动笔,能修改。
逐步引导学生经常动笔,把平时的练笔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
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课外阅读
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及科普读物,增补一些经典诗文背诵任务。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七、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
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
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
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
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
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
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
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
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
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
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
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
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
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八、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备注
1
2月26日—3月1日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2
2
2
3月4日—3月8日
3记金华的双龙洞
2
4*七月的天山
1
语文园地一
4
单元检测
2
3
3月11日—3月15日
5中彩那天
2
6*万年牢
1
7尊严
2
4
3月18日—3月22日
机动
8*将心比心
1
语文园地二
4
单元检测
5
3月25日—3月29日
9自然之道
2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
11蝙蝠和雷达
2
6
4月1日—4月5日
机动
12*大自然的启示
2
语文园地三
4
单元检测
7
4月8日—4月12日
13夜莺的歌声
2
14*小英雄雨来
2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
2
8
4月15日—4月19日
机动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
语文园地四
4
单元检测
9
4月22日—4月26日
17触摸春天
2
18*永生的眼睛
1
19生命生命
2
10
4月29日—5月3日
20*花的勇气
1
语文园地五
4
11
5月6日—5月10日
21乡下人家
2
22*牧场之国
1
23古诗词三首
3
12
5月13日—5月17日
机动
24*麦哨
1
语文园地六
4
单元检测
13
5月20日—5月24日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
26*全神贯注
1
27鱼游到了纸上
2
14
5月27日—5月31日
28*父亲的菜园
1
语文园地七
4
单元检测
29寓言两则
2
15
6月3日—6月7日
30*文成公主进西藏
1
31普罗米修斯
2
32渔夫的故事
1
16
6月10日—6月14日
语文园地八
4
单元检测
复习
17
6月17日—6月21日
18
6月24日—6月28日
19
6月27日—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
13课时
1、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
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
这是哪里?
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
(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
这些地方漂亮吗?
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
师:
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
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
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
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
诗人听到些什么?
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
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
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
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
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
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
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
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
“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
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
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
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
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