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注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48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论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养生论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养生论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养生论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养生论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生论注释.docx

《养生论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论注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生论注释.docx

养生论注释

养生论

  世上有人认为:

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

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

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

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

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

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

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

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

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

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

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

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

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

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

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

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

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采用田种的方法,散播漫种,一亩田有十斛的收成,就叫做良田,这是天下通用的说法。

殊不知道采用区种的方法,精耕细作,一亩田就能收到一百多斛。

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但由于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收成也就相差悬殊。

如果认为商人不想有十倍的盈利,农夫没有收获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迂腐看法。

  常食大豆会使人身体重滞、行动艰难,过多地吃榆树皮、榆荚就会令人贪睡,合欢可以使人消除忿怒,萱草能使人忘掉忧愁,这是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事情。

辛辣的大蒜会伤害眼睛,味道鲜美的河豚却不是营养品,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

虱子生在头上就会由白变黑,雄麝常食柏叶就会产生麝香,生活在山区的人颈部容易生瘿瘤,居住在秦晋一带的人们

牙齿容易发黄。

由此推广起来说,所有吃下去的营养物质,都会熏陶情志,沾染身体,没有什么不相感应。

难道只是蒸染身体,使身体重滞、行动不便,却不能使身体轻捷矫健吗?

难道只是损害眼睛使眼睛变暗,却不能使眼睛变得明亮吗?

难道只是熏染牙齿使牙齿变得焦黄松脆,却不能使牙齿变得洁白坚固吗?

难道只是雄麝食柏叶生成麝香,却不会有某物产生腥臊气味吗?

  所以神农氏说:

“上品药延年益寿,中品药调理情志”,确实是懂得了保养性命的道理,是要依靠药物的辅助保养达到的。

可世上人不清楚这个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睛被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迷惑缭乱,耳朵极力追求颓废淫荡的音乐,美滋厚味煎熬他的脏腑,美酒琼浆腐蚀他的肠胃,芬芳之品腐烂人的骨髓,狂喜暴怒悖乱人的正气,过度的思虑损耗其精神,哀乐不节残害其平和纯真的情绪。

以这样渺小单薄的身躯,却受到来自不止一个方面的伤残;容易衰竭的身体,竟然内外遭受敌对的攻击,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头,怎么能够长久呢?

那种过分自以为是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而患上多种疾病;贪恋女色而无厌倦,以致肾精乏缺;被风寒等邪气侵袭,被各种毒物伤害,往往半途夭折于各种灾难。

世上人都知道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说他太不会爱惜生命。

至于保养身体不合理,在细微的地方疏忽,积累微小的毛病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多次累积成的损害造成的正气衰惫,由正气衰惫引起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发展到衰老,又从衰老走向死亡,糊里糊涂地不明白原因。

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认为这是自然的事。

即使稍有察觉,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

这就像齐桓侯将死的疾患,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把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始。

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严重阶段才进行抢救,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

在普通人中间奔走趋附,所以就只有普通的寿命。

仰观宇宙天地,俯视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

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大多数人相同的情况自我安慰,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都是这样罢了。

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这不对;其次是怀疑虽然很少,却几乎不懂得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药,服一年半载,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于是又中途停止。

有的人用涓涓细流似的补益保养身体,用奔腾洪流似的消耗损耗正气,却想要坐待明显报酬;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物质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养生的道理十分微妙,可以从道理上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

譬如豫木、章木要生长七年之后才能分别。

现在凭急于追求名利,好与人竞争的心情,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很多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而那些寻求养生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

单靠一端的人因为不全面而没有成效,单纯追求方术的人误入歧途使自己沉迷。

凡是像这样几种情况而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够成功。

  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心地清静,行动平和,去除私念,绝少贪欲。

懂得名利地位妨害品德修养,所以漠然视之,不去谋求,并不是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上强行禁止;认识到肥美的食物伤害人的生命,所以抛弃它毫不顾惜,并不是内心贪恋而在行动上勉强克制。

外界事物因为能使心受害就不留存于心,神气因为情志淳朴恬静就特别饱满。

胸怀开朗没有忧愁,心情平静没有杂念。

又用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持守真精,用和协天地之正气调养自己,二者日日增益身心,就能同于自然规律了。

然后服食灵芝一类的药物以陶冶情志,饮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沐浴朝阳以增进健康,抚琴作曲以怡悦心神,清净无为,怡然自得,身体轻健,心境高远,忘掉欢欣反而快乐增加,摆脱生命的牵挂,反而可以使身体长存,像这样坚持下去,差不多可以和羡门比长寿,和王子乔争永年,为什么没有延年益寿的可能呢?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佛学家还有美食家。

四川眉州眉山人。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步入仕途后一直生活在动荡不定的宦游羁旅之中,更遭十年贬谪,遍尝艰难困苦。

他为官则勤勉从政,遭贬则下田耕耘,诗文书画成就又居重要地位,其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他还是活到了虚岁六十六,在900多年前,这已称得上是长寿了。

苏轼《养生论》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

那么,苏轼有哪些养生秘诀呢?

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

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中智以下,谓之自然。

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仰观俯察,莫不皆然。

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

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

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

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

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也。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

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

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译文:

世上有人说成仙得道可以学习获得,长生不老也能够实现,还有人说人的最高寿命也就120岁,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的寿命超过这个界限,全都是妖言惑众。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违背实情,请让我粗略的阐释我的观点。

神仙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然而史书典籍都有记载,纵观历史记载,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神仙确实存在。

他们似乎接受了天地的奇异之气,具有天然赋予的成仙之道,这不是通过学习所能实现的。

由于导气养性合乎自然之理,所以能够尽享天年,年龄大的可以活到数千岁,年龄小的也可以活上数百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然而当今世人并不精于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人能够成仙。

为什么这么说?

人们服用药物以求发汗,有时并无收效,然而愧疚之情一旦涌来,就会大汗淋漓。

一天没吃饭,就会饥肠辘辘欲食心切,而曾子整日心怀哀伤,七天没有吃饭也没有感到饥饿。

半夜坐起,就会睡眼迷蒙想要睡觉,如果心怀忧郁愁苦,就会通宵不眠。

用力才能理顺头发,美酒能够焕发红颜,仅此而已,然而壮士愤怒,就会赤红满面,怒发冲冠。

由此可见,人的精神相对于身体,犹如一国之君。

人如果精神躁动不安,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这就如同一国之君混乱在上,那么整个国家就会混乱不堪。

商汤时期种庄稼,曾经有过仅用一次灌溉就使干旱的禾苗得以再生,虽然最终禾苗还是枯死了,但毕竟是通过灌溉再生以后才枯萎的。

这就是一次灌溉所获得的成效,所以说功不可没。

然而人们常说一次发怒不足以伤害性命,一次哀伤不足以伤害身体,于是就轻视放肆,这种做法如同不懂得一次灌溉能够使禾苗起死回生,如同寄希望干旱的禾苗也能长出好庄稼。

所以说君子懂得精神是身体得以挺立的依靠,精神也依靠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机能容易丧失,懂得精神的一次过错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所以君子通过修养性情来保养精神,通过安定心境来保全性命。

爱恨情仇不要栖息于情感上,喜怒哀乐也不要停留于的心间,清静淡然不由感而发,保持气血平和,呼吸吐纳自然顺畅,用适度饮食保养身体,使身体与精神相互呵护,保养精神与保养身体相互兼济。

种庄稼,一亩地产出十斛粮食,就应该说是良田了,这是人们的共识。

然而却不知道采用区种法每亩可以获得上百斛粮食。

土地和种子都是一样的,由于种植方法不同,收获的成果却相差悬殊。

人们说商人没有十倍于成本的卖价,农民也没有亩产百斛以上的奢望,这些都是墨守成规的固执看法。

黑豆能使人身体沉重,榆树叶会使人昏昏欲睡,合欢能消除忿怒,萱草能使人忘记忧虑,不论聪明人和愚笨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辛辣食品能够灼伤人的眼睛,河豚鱼有毒不能食用,这是人们的共同认识。

虱子藏在头发了就会变成黑色,雄麝吃了柏树叶就会生成麝香,生活在山区里的人脖颈容易生疮,生活在晋地的人牙齿会变黄。

由此可见,食物的特性,能够熏染人的身体和性情,这种作用完全与食物的特性相对应。

岂止唯独熏蒸会使人变得沉重,而不会使人变得轻松,唯独使人的视觉变得昏暗,而不会使其变的清明,唯独使人的牙齿变黄,而不会使其变得坚硬,唯独使得雄麝生出麝香,而不会使得雄麝寿命延长。

所以神农氏说过,上等的药物能够调养性命,中等的药物能够调养心性,真正懂得养生之理的人,能够遵循养生之道保持气血通畅。

然而世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五谷对生命的重要,只知道噪声美色对身体的伤害。

两眼被世间物质财富所迷惑,两耳被低级淫秽的靡靡之音所劳累。

美味伤害了五脏六腑,美酒损伤了肝脾胃肠。

芳香的气息侵蚀了骨髓,喜怒哀乐悖离了天赋正气。

忧愁思虑腐蚀了纯洁的精神,哀伤欢乐伤害了身体的真气。

用小小的生命之驱,去应对多方面的外来伤害,用容易衰竭的身体,来应对体内体外的共同夹击,人的身体并不是木头石头,长此以往能够坚持多久啊?

那些透支生命的人,饮食不加节制,继而百病缠身,那些沉迷美色的人,最终气血枯竭,这种人容易被风寒所害,容易被百毒所伤,在多重病痛灾难的打击下短命死去。

世人都嘲笑这种人的死去,说他们不善于养生,导致违背生命之理滥用自己的身体。

生命的死亡是渐进的过程,微小的损伤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大的伤害,各种伤害积累起来就会造成生命的衰败,生命衰败头发就会变白,头发变白人们就变得年迈老态,年迈老态死亡就会逐渐到来,这样的死亡过程我们好像昏然不见它的开端。

缺少智慧的人,认为这样的死亡实属正常。

很少感悟到其中的道理,他们都感叹悔恨发病之初没有及时治疗,而不知道防止各种疾病征兆在未出现之前。

这就犹如齐桓公患上了即将要死的疾病,却迁怒于扁鹊的早期诊断,把感觉病痛之日,当做患上疾病的开始。

疾病微微显露之时,此时救治会得到显著的效果,这就是所谓没有疗效的治疗。

生活在常人生活的地方,会有不一样的寿命。

抬头看看现在低头看看过往,莫不如此。

人们喜欢用多数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用相同的事例来自我安慰。

人们认为寿命长短是天理决定的,纵然听说过养生的事情,他们也会视而不见,认为不可能,还有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养生延年非常少见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也不知道养生的根本原因。

再有些人服用丹药,一年半载,没有收到效果,心里就厌烦了,中途就放弃了。

有的人养生获益像小溪流水一样缓慢,而挥霍养生的成果却像江河流泻一样快速。

想要坐等获得养生显著回报的人,要抑制急功近利的性情忍住贪图欲望,割弃荣华富贵的原有想法。

当各种嗜好总在眼前耳边出现,所希冀的养生效果又在数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又害怕最终眼前利益将来的效果都得不到,有些人就会犹豫不定忐忑不安,内心矛盾作用于内,物质诱惑作用于外,内外相互作用,如此一来必定再次失败。

养生的作用非常微妙,可以通过理性认知,却难以用眼睛看到,这就如同栽种豫树樟树,生长七年才能够认识它们的特性。

如今用躁动急切的心情,进入虚静的养生之路,意欲快速见效却作用迟缓,希望急功近利却应效遥远,所以就不能够长年坚持下去。

有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生未见成效就不再坚持,有些人不专心致志也就半途而废,片面追求养生的人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因此无功而返,讲究养生技巧的人只懂得了一些小道理就自我沉溺,像这一类人,要想获得养生的成功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没有。

懂的养生的人却不会这样,他们能够做到虚静泰然,清心寡欲。

懂得追求名利地位会伤害人的德性,所以就不去苦心经营占有它,这类人不是对名利地位有占有欲而强行抑制。

知道贪吃美食能够伤害人的性情,所以就弃之不顾,不是因为对美食有贪吃欲而强行抑制。

身外之物因为会拖累人心所以内心就不存留身外之物,保持人的神气淳朴洁净人格独立,心胸旷达就没有忧患,内心虚静就无忧无虑。

再加上能够做到始终如一,与自然之气和合一致,由于合乎养生之理就会日见成效,就会顺应自然。

再用灵芝熏蒸身体,用甘泉滋润五脏,用朝阳沐浴身体,用音乐调养性情,顺应自然安然自得,身体轻灵心地安静,因为忘掉了欢乐却得到了快乐的满足,因为忘掉了养生却得到了生命的长存。

长此以往,可以与羡门比长寿,可以与王乔比年龄,怎么能说养生没有效果呢?

 

《抱朴子养生论》

养生学著作,《道藏》与《宋史·艺文志》中均有记载,传为晋代道教先贤葛洪(号抱朴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此文是后人杂辑养生之法托名葛洪之名而成篇。

【原文】

   抱朴子曰:

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炁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弊国亡,气衰身谢。

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

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金性命。

【注释】

   抱朴子:

东晋名道士葛洪之号。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早以儒学知名,后入道,师事郑隐及鲍玄。

精医药及炼丹,善文章,好神仙导养之术。

著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肘后要集方》等数十种,史称「著述篇章,富于班马」。

腠理:

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

四衢:

四通八达的道路。

炁:

同「气」,指元气。

至人:

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此处指深谙养生方术的人。

保金:

当为「保全」之误。

【白话译文】

   抱朴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国家。

胸腹好像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四肢躯干像是边境;骨骼和关节,好像是国家委派的各级官吏;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众多纹理,像是全国四通八达的道路。

精神,就像是君主,血液则像一国的群臣,身中的元气似一国的老百姓;所以,深明养生方法的人,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像一个英明的君主,能治理好他的国家。

爱护百姓,可以让国家安定;爱护自己的元气,可以健全自己的身体。

百姓疲困了,国家就必然灭亡;元气衰竭了,身体就会死亡。

所以高明的人,在未病之前,就会先采用药物调和,绝不等到身体已经衰败之后才来补救。

  由此可知,生命难保而易逝,元气难以清明而易浊;如果能够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轻重,那么就会节制嗜欲,保全性命了。

 

【原文】

   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

何者是耶?

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

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

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

深可诫哉!

【注释】

且夫:

「况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

延驻:

道家谓长生不老。

延:

延年。

驻:

驻颜。

使容颜不老,永保青春。

薄:

轻视。

沮嫉:

诽谤妒忌。

咀嚼:

细细咬嚼。

英华:

草木之花。

此指能健身治病的药草。

【白话译文】

    况且善于养生的人,应先除去六害,然后可以延年益寿,以享百年。

除去哪六害呢?

一是淡薄名利;二禁声色欲乐;三不贪图货物财宝等物;四要清淡饮食;五除谄佞虚妄习气;六是注意平和身心,去掉诽谤妒忌等情绪。

这六者不去掉,修身养性之道等于是虚设了,因为没有看到养生的益处。

如果不注意这六项,任凭放纵,那么,纵然心中仰慕至道,希求身体康泰,口里念着道家经书,时常吃些保健药物,每天呼吸大地元气,也不能补他的损缺,救他短促的寿命。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丢弃了养生的根本,而胡乱地追求那些细枝末节。

这都是应当深切引以为戒的啊!

 

【原文】

    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

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

【注释】

保和:

保持心志和顺、身体安适。

全真:

保全天性。

机:

机巧、机心。

气海:

指下丹田。

在脐下三寸处。

也指肾。

虚脱:

中医病名。

又叫「脱症」。

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

此指气海虚弱衰竭。

客风:

客气风邪。

客:

客气。

指侵入人体的外邪。

风:

病因六淫之一。

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

筋脉干急:

谓血液流通不畅,脉博跳动急促。

【白话译文】

    所以保和天性的方法,是少思虑,少挂念,少发笑,少说话,少欢喜,少发怒,少快乐,少忧愁,少爱好,少憎恨,少事务,少机心。

过多的思虑,会使人的精神耗散;过多的思念,则会劳累心脏;过多发笑或是激烈的笑闹,会使脏腑上翻;话说得太多,气海则会虚弱衰竭;过度欢喜,会让膀胱纳入客气风邪;过多的发怒,则会使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充满奔流的血液;快乐过度,则心神放荡;忧愁太过,头发便枯焦发黄;过多的嗜好喜爱,会使志气倾泻外流;过多憎恨不平,会让精神奔腾起伏;事务过于繁杂,做事过多却没有得到适度休息,则会让血流不畅,脉搏跳动急促;过多机巧,则使才思被深深迷乱。

这些伤害人的身体,比斧头还要厉害,损害人的寿命,比豺狼还要凶猛。

【原文】

    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

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注释】

胀:

鼓胀。

空心:

犹言「空腹」,腹中没有食物。

【白话译文】

    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也不要长时行走不休息,眼睛不长时间地看东西,耳朵也不长时间去听音声。

在肚子没有饿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口不渴时,不要勉强饮水;不饿的时候,又吃了东西,会让脾脏劳损;不渴又喝下很多水,则会让胃脏鼓胀难受。

身体需要时常劳作运动,食物不可吃得过饱;虽然身体需要动,但也不能过度以至于疲乏;虽然食物要吃得少些,但也不要少到仍然觉得饥饿。

冬天时,早上不要饿着肚子,夏天时,晚餐不要过量。

早起床时,不要早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